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P2

  ..续本文上一页道这法源是来自于佛所说的依师之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里都讲得很清楚。那么只要我们是佛陀的随行弟子,就应该要像常啼菩萨一样,尽所能地行持依师之理。至于什么是上师的德相呢

   (24页第9行)“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在此所说的上师需:一、具足增上戒学功德;二、具足正知正念为本体的三摩地的功德;三、具有通达真实意(智慧)的功德;四、广大听闻经律论三藏的功德;五、他必须有亲证无我空性智慧的功德;六、他的功德必须超过他的弟子;这是上师自身应具的德相。

   而在摄受众生时所需具有的德相有四种:一、能善巧的说法,要能很圆满的依次第引导;二、具大悲心,能调伏弟子相续的心,特别是要以大悲心为动机,引发其慈爱心;三、于利他能够精进,四、讲说教法不疲厌。要找到同时具有这十种德相的善知识是很难的。虽然最好能够十种都具足,但是由于很难找到具有这十种德相圆满的师长,所以只要具有主要的功德就可以了。什么是基本的德相呢

   就是功德胜过弟子、重视来世超过今生,以及重视他人超过自己。

   至于依止的弟子又该有哪些德相呢

   一、一定要能正住,不堕党类;二、有分辨善(正)说与恶(邪)说的智慧;三、对佛法具有特别希求之心;四、对法及说法的老师要能够敬信;更必须五、善摄心听;这五种。就像《释量论》中说,弟子必须具有分辨善恶说的智慧,而且必须没有嫉妒的垢染,如果心有垢染,听了也不会有什么意义。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29页科判)

   先说明“总示亲近意乐”,如何亲近善知识呢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换句话说,不管谁对你讲什么,你都不会动摇,那亲近师长的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对善知识的事业,“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任何苦恼都不能动摇他那如轮围山环卫须弥山般的心。不但依师之理要很善巧,上师也要很善巧。举个公案:白教有位祖师冈波巴大师,住在高山上苦修,他让弟子背负包袱上山去。但弟子背负到一半就抱怨说:“住在那么高的山做什么

   让我背得那么辛苦。”冈波巴大师知道了,就立刻替弟子煮茶,给他东西吃。弟子说:“上师真好,吃的东西也更有味道。”总之,师长不能很善巧的话,弟子是会起烦恼的。上师要如何善巧的让弟子依止

   最重要的一点是上师一定要具有悲心,因为具有悲心才能摄受弟子,不让弟子堕三恶道的地狱。有些弟子因做错事而很烦恼,师长要忍耐,不要马上苛责排斥,要以善巧方便加重他的心力,慢慢的引导他不堕三恶道的地狱才对。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30页第11行)就像仆人一样,无论主人叫他做什么也不会抗拒,只要是上师交给你的事,不论好坏,都要没有怀疑的去承办。“如除秽人心者,(弟子)尽断一切慢及过慢。”师长德行比较高,应予尊重,弟子应时时自处比较低劣。或许有的弟子会想:“我的种姓高贵,超过师长。”因而生起我慢;也有人以为,我比较有钱,上师比较穷(尤其生意人比较容易这样想);这些都是我慢心,应该断除的。“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毁骂包括轻蔑及辱骂二种,自认为没有做错,上师却对你轻蔑辱骂,而你对师长也没有生气的意念,这很困难吧! 如果上师对弟子辱骂得太厉害了,弟子心理不平,受不了,想要回嘴的时候,不妨如此想:“上师对我的轻蔑辱骂是一种加持,就如同持咒一般,可以消我很多业障,责骂我是给我加持,能令我早日成就。”要以这样的心去接受师长的责骂。不过这种事情,在当今很难。

   在西藏,有位祖师讲《大藏经》,刚开始有很多弟子跟随他修学。有一次他上课的时候,弟子求法心殷切嘛!想恭敬的求受,很早就到了,不过师长很晚才到,师长就说:“你们怎么那么早就到了。”把弟子们打了一顿。隔天弟子要来听课的时候,想说师长很晚才到,今天就不要那么早到,结果师长却到得很早,又骂他们怎么到的那么晚,又把大家毒打了一顿。师长在冬天特别找在很高很冷的雪山上教授经典,夏天又在很低热的地方教授,这些都带给弟子很大的困扰。结果那部《大藏经》全部听完的只有三个人。事实上,师长冬天把他们带到雪山上讲授,是为了尽除寒冰地狱的恶业;夏天把他们带到很低热的地方去,可以尽除热恼地狱的罪障;槌打弟子是为了消除过去的罪业。以现在而言,这位上师可能要移送法办。

   对上师的事情,“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就像船一样来来回回地往返,却不会为自己邀功,说我来回几次了;对师长的事业就应该像船一样,无有疲厌。就像玛尔巴上师教诫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一样,尊者很辛苦地遵照上师的指示去建造九层的塔屋,上师说:“你造完之后,我就传你法。”尊者很高兴地造完塔。此时师长不但没有教他,反而把他打了一顿,还将他的行李丢出去,“学什么法!”这种情形不是一次、二次,或一年、两年,而是经年不断地折磨他。当时密勒日巴想说:“这位师长是不会传我法了。”于是逃走。之后去赶经忏,当他念到《般若经》的“常啼菩萨品”的时候,看到常啼菩萨依止师长的心是那么的恳切,就又立刻跑回去。我们是绝望的,即使念了几百遍的“常啼菩萨品”,心也不会动的,最多想说,我念了那么多的《般若经》,明天会不会有钱赚

   不过只要你不这么想,可能还好一点吧! 以上为亲近善知识所应有的九心。

   第二,“修信以为根本者”。信什么呢

   信上师如佛。信上师如佛的理由何在呢

   因为如果你可以真心的观你的上师如佛,那么至少不会生起寻伺上师过失的心。若以师长的功德,做我们主要的观察处,即能把寻师过失的心逐渐减少以至断除。相对的,即使上师的功德很大,而你一直观他的过失,变成障碍,就会形成成就不了功德的逆缘。因此,就算师长有过失,你不去看他的过失,只看他的功德,反而可以成就悉地。

   一般而言,错乱的心识有两种:一是短暂的错乱心识;一是长远的错乱心识。什么是现前短暂的错乱心识呢

   例如患黄疸病的人看白色的雪山会是黄色的,看白色的法螺是黄色的,这里由于他心识错乱的缘故,因为他病了,把不是如此的外相看成如此。至于究竟、长远的错乱心识是什么呢

   无始以来由于我们的颠倒串习无明、我执,看什么都是错的,即使是真的佛降临到你的眼前,你也不会把他当佛看,这是我们要对治的一点。

   从前在尼泊尔的时候,有两位沙弥,文殊菩萨对他们讲,你们的法缘在西藏国王松赞冈布那边,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们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去了西藏松赞冈布那边。可是当他们到了的时候,松赞冈布示现了杀人的事相(其实是幻化的示现)。两个沙弥看到了,想说,他哪里是什么观世音菩萨,也不是什么法王,是魔王!松赞冈布法王知道他们的心思,他的头顶上现起阿弥陀佛,问他们说:“你们需要什么

   ”两个沙弥回答:“我们什么都不要,今天晚上也不要住在这里,明天一早让我们回到我们原来的地方好了。”松赞冈布说:“这个很简单,装两袋沙子让你们睡在上面,明天早上你们就会到尼泊尔了。”果然他们睡在上面,隔日早上就到了尼泊尔,然后那两袋沙变成了金子。如果他们两位有信心的话呢,本来这一世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悉地,结果他们只得到两袋金子。

   这是随念师长恩泽而恭敬,念念生敬。(34页第10行)“《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有关亲近善士之“根本净信”及“念恩生敬”是意乐依止的两种方法,简说至此。

   再过来是讲第二加行,亲近依止的道理。首先,应尽己之所有,把最好的供品,供养师长。讲一个公案,密勒日巴尊者遵照玛尔巴上师的命令,盖好九层塔屋之后,仍得不到上师传法,尊者于是逃到玛尔巴上师的一个弟子俄巴喇嘛那里去。玛尔巴上师有个庆祝会,写信给俄巴喇嘛说:“把你所有的供品都带过来,并且把我那个可恶的弟子(尊者)也带过来。”俄巴喇嘛很听话,真的把家里的家畜等一切东西都带了过去,只有一只少了一只脚的羊没有带来。玛尔巴上师说:“你那少了一只脚的羊还是要去带过来。”如理的依师之理,对你的成就会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说法只是为了讲依师之理而做的譬喻,从前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但如今,这样的做法,会生起邪念的。师长并不是贪着你的供品,他什么都不要,只想让弟子能一心靠近师长、依止佛法,接受供品是为了让弟子能够成就佛位。

   尊者一直向玛尔巴上师祈求传法,上师都不肯传。有一天,又在请求传法的时候,玛尔巴上师说:“把你的供品拿来。”尊者太高兴了,上师居然答应传法了。他到村民那里去乞讨供品,回来供养,上师却把供品丢到外面去。没了供品,也没有得到教法,他很感伤。玛尔巴上师的佛母(妻子,对尊者的恩泽很大),很怜愍他,把自己的玉拿给尊者说:“你把这块玉当供品,去供养上师。”“你这个牧人,拿出求法的供品来。…就是这块玉”问他:“这玉哪里来的

   ”“佛母给的。”“达妹…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