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這法源是來自于佛所說的依師之理,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裏都講得很清楚。那麼只要我們是佛陀的隨行弟子,就應該要像常啼菩薩一樣,盡所能地行持依師之理。至于什麼是上師的德相呢
(24頁第9行)“然于此中所說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在此所說的上師需:一、具足增上戒學功德;二、具足正知正念爲本體的叁摩地的功德;叁、具有通達真實意(智慧)的功德;四、廣大聽聞經律論叁藏的功德;五、他必須有親證無我空性智慧的功德;六、他的功德必須超過他的弟子;這是上師自身應具的德相。
而在攝受衆生時所需具有的德相有四種:一、能善巧的說法,要能很圓滿的依次第引導;二、具大悲心,能調伏弟子相續的心,特別是要以大悲心爲動機,引發其慈愛心;叁、于利他能夠精進,四、講說教法不疲厭。要找到同時具有這十種德相的善知識是很難的。雖然最好能夠十種都具足,但是由于很難找到具有這十種德相圓滿的師長,所以只要具有主要的功德就可以了。什麼是基本的德相呢
就是功德勝過弟子、重視來世超過今生,以及重視他人超過自己。
至于依止的弟子又該有哪些德相呢
一、一定要能正住,不墮黨類;二、有分辨善(正)說與惡(邪)說的智慧;叁、對佛法具有特別希求之心;四、對法及說法的老師要能夠敬信;更必須五、善攝心聽;這五種。就像《釋量論》中說,弟子必須具有分辨善惡說的智慧,而且必須沒有嫉妒的垢染,如果心有垢染,聽了也不會有什麼意義。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29頁科判)
先說明“總示親近意樂”,如何親近善知識呢
“棄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換句話說,不管誰對你講什麼,你都不會動搖,那親近師長的心像金剛一樣的堅固。對善知識的事業,“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荷負擔已應如何行,”任何苦惱都不能動搖他那如輪圍山環衛須彌山般的心。不但依師之理要很善巧,上師也要很善巧。舉個公案:白教有位祖師岡波巴大師,住在高山上苦修,他讓弟子背負包袱上山去。但弟子背負到一半就抱怨說:“住在那麼高的山做什麼
讓我背得那麼辛苦。”岡波巴大師知道了,就立刻替弟子煮茶,給他東西吃。弟子說:“上師真好,吃的東西也更有味道。”總之,師長不能很善巧的話,弟子是會起煩惱的。上師要如何善巧的讓弟子依止
最重要的一點是上師一定要具有悲心,因爲具有悲心才能攝受弟子,不讓弟子墮叁惡道的地獄。有些弟子因做錯事而很煩惱,師長要忍耐,不要馬上苛責排斥,要以善巧方便加重他的心力,慢慢的引導他不墮叁惡道的地獄才對。
“如世間仆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30頁第11行)就像仆人一樣,無論主人叫他做什麼也不會抗拒,只要是上師交給你的事,不論好壞,都要沒有懷疑的去承辦。“如除穢人心者,(弟子)盡斷一切慢及過慢。”師長德行比較高,應予尊重,弟子應時時自處比較低劣。或許有的弟子會想:“我的種姓高貴,超過師長。”因而生起我慢;也有人以爲,我比較有錢,上師比較窮(尤其生意人比較容易這樣想);這些都是我慢心,應該斷除的。“如乘心者,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毀罵包括輕蔑及辱罵二種,自認爲沒有做錯,上師卻對你輕蔑辱罵,而你對師長也沒有生氣的意念,這很困難吧! 如果上師對弟子辱罵得太厲害了,弟子心理不平,受不了,想要回嘴的時候,不妨如此想:“上師對我的輕蔑辱罵是一種加持,就如同持咒一般,可以消我很多業障,責罵我是給我加持,能令我早日成就。”要以這樣的心去接受師長的責罵。不過這種事情,在當今很難。
在西藏,有位祖師講《大藏經》,剛開始有很多弟子跟隨他修學。有一次他上課的時候,弟子求法心殷切嘛!想恭敬的求受,很早就到了,不過師長很晚才到,師長就說:“你們怎麼那麼早就到了。”把弟子們打了一頓。隔天弟子要來聽課的時候,想說師長很晚才到,今天就不要那麼早到,結果師長卻到得很早,又罵他們怎麼到的那麼晚,又把大家毒打了一頓。師長在冬天特別找在很高很冷的雪山上教授經典,夏天又在很低熱的地方教授,這些都帶給弟子很大的困擾。結果那部《大藏經》全部聽完的只有叁個人。事實上,師長冬天把他們帶到雪山上講授,是爲了盡除寒冰地獄的惡業;夏天把他們帶到很低熱的地方去,可以盡除熱惱地獄的罪障;槌打弟子是爲了消除過去的罪業。以現在而言,這位上師可能要移送法辦。
對上師的事情,“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就像船一樣來來回回地往返,卻不會爲自己邀功,說我來回幾次了;對師長的事業就應該像船一樣,無有疲厭。就像瑪爾巴上師教誡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一樣,尊者很辛苦地遵照上師的指示去建造九層的塔屋,上師說:“你造完之後,我就傳你法。”尊者很高興地造完塔。此時師長不但沒有教他,反而把他打了一頓,還將他的行李丟出去,“學什麼法!”這種情形不是一次、二次,或一年、兩年,而是經年不斷地折磨他。當時密勒日巴想說:“這位師長是不會傳我法了。”于是逃走。之後去趕經忏,當他念到《般若經》的“常啼菩薩品”的時候,看到常啼菩薩依止師長的心是那麼的懇切,就又立刻跑回去。我們是絕望的,即使念了幾百遍的“常啼菩薩品”,心也不會動的,最多想說,我念了那麼多的《般若經》,明天會不會有錢賺
不過只要你不這麼想,可能還好一點吧! 以上爲親近善知識所應有的九心。
第二,“修信以爲根本者”。信什麼呢
信上師如佛。信上師如佛的理由何在呢
因爲如果你可以真心的觀你的上師如佛,那麼至少不會生起尋伺上師過失的心。若以師長的功德,做我們主要的觀察處,即能把尋師過失的心逐漸減少以至斷除。相對的,即使上師的功德很大,而你一直觀他的過失,變成障礙,就會形成成就不了功德的逆緣。因此,就算師長有過失,你不去看他的過失,只看他的功德,反而可以成就悉地。
一般而言,錯亂的心識有兩種:一是短暫的錯亂心識;一是長遠的錯亂心識。什麼是現前短暫的錯亂心識呢
例如患黃疸病的人看白色的雪山會是黃色的,看白色的法螺是黃色的,這裏由于他心識錯亂的緣故,因爲他病了,把不是如此的外相看成如此。至于究竟、長遠的錯亂心識是什麼呢
無始以來由于我們的顛倒串習無明、我執,看什麼都是錯的,即使是真的佛降臨到你的眼前,你也不會把他當佛看,這是我們要對治的一點。
從前在尼泊爾的時候,有兩位沙彌,文殊菩薩對他們講,你們的法緣在西藏國王松贊岡布那邊,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們聽了文殊菩薩的話,去了西藏松贊岡布那邊。可是當他們到了的時候,松贊岡布示現了殺人的事相(其實是幻化的示現)。兩個沙彌看到了,想說,他哪裏是什麼觀世音菩薩,也不是什麼法王,是魔王!松贊岡布法王知道他們的心思,他的頭頂上現起阿彌陀佛,問他們說:“你們需要什麼
”兩個沙彌回答:“我們什麼都不要,今天晚上也不要住在這裏,明天一早讓我們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好了。”松贊岡布說:“這個很簡單,裝兩袋沙子讓你們睡在上面,明天早上你們就會到尼泊爾了。”果然他們睡在上面,隔日早上就到了尼泊爾,然後那兩袋沙變成了金子。如果他們兩位有信心的話呢,本來這一世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悉地,結果他們只得到兩袋金子。
這是隨念師長恩澤而恭敬,念念生敬。(34頁第10行)“《十法經》雲“于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有關親近善士之“根本淨信”及“念恩生敬”是意樂依止的兩種方法,簡說至此。
再過來是講第二加行,親近依止的道理。首先,應盡己之所有,把最好的供品,供養師長。講一個公案,密勒日巴尊者遵照瑪爾巴上師的命令,蓋好九層塔屋之後,仍得不到上師傳法,尊者于是逃到瑪爾巴上師的一個弟子俄巴喇嘛那裏去。瑪爾巴上師有個慶祝會,寫信給俄巴喇嘛說:“把你所有的供品都帶過來,並且把我那個可惡的弟子(尊者)也帶過來。”俄巴喇嘛很聽話,真的把家裏的家畜等一切東西都帶了過去,只有一只少了一只腳的羊沒有帶來。瑪爾巴上師說:“你那少了一只腳的羊還是要去帶過來。”如理的依師之理,對你的成就會有很大的關系。這個說法只是爲了講依師之理而做的譬喻,從前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但如今,這樣的做法,會生起邪念的。師長並不是貪著你的供品,他什麼都不要,只想讓弟子能一心靠近師長、依止佛法,接受供品是爲了讓弟子能夠成就佛位。
尊者一直向瑪爾巴上師祈求傳法,上師都不肯傳。有一天,又在請求傳法的時候,瑪爾巴上師說:“把你的供品拿來。”尊者太高興了,上師居然答應傳法了。他到村民那裏去乞討供品,回來供養,上師卻把供品丟到外面去。沒了供品,也沒有得到教法,他很感傷。瑪爾巴上師的佛母(妻子,對尊者的恩澤很大),很憐愍他,把自己的玉拿給尊者說:“你把這塊玉當供品,去供養上師。”“你這個牧人,拿出求法的供品來。…就是這塊玉”問他:“這玉哪裏來的
”“佛母給的。”“達妹…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叁講 親近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