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叁講 親近善知識▪P3

  ..續本文上一頁瑪是我的妻子,她的一切都是我的,這玉也是我的,你滾!”結果還是沒能得到聽法的機會。尊者一直這樣被折磨著,同時他的罪障也得以淨除,就因爲他的罪障淨除了,所以之後,一講法就能受用。上師並不是吝啬佛法,之所以刻意對密勒日巴尊者苛刻,是爲了要淨除尊者求法的業障,一旦把求法的業障淨除了,他才能成爲法器。一般而言,其實就算沒有任何好供品,就算拿最卑微的東西,只要誠心供養,一樣可以的。

   佛在世的時候,曾有一位供養者,供養馬食用的麥給世尊。阿難尊者拿著馬麥,覺得這麼粗劣的東西怎麼可以供養給世尊,佛說:“沒關系,沒關系。”就拿來食用,還分一部分給阿難吃;當阿難食用的時候,卻覺得味道美妙無比。但是如果你有很多好東西放著不供,卻挑那很微劣的當供品,這樣就是違背了師徒的誓言。

   很誠心的供養上師,等同供養十方叁世諸佛,要能這樣累積福德資糧,最後才可以成就最勝悉地。噶當巴祖師這樣說:“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個毛孔。”而這一切的功德,全憑供養時的發心而定。《上師荟供》文也說,如果想將一切所有供養十方叁世諸佛,只要供養自己的上師,十方叁世諸佛也都會很歡喜地趨入那供品中受用。

   以身業承事師長的方式,(36頁第10行)“謂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以前岡波巴大師奉侍他的師長時,師長示現病相他把師長的糞便捧著去傾倒,因爲這樣,得到很大的功德;還有種敦巴尊者,也一樣是這樣地服侍阿底峽尊者。“當如實贊師功德等”即是口業承事。“謂于教授遵行無違”,師長不歡喜的要斷除,師長歡喜的要奉行。依教奉行是最令師長歡喜的法行,也是最好的供養。有個偈講:“最能夠利益的,而且最能夠令師長歡喜,又讓師徒都受益的,就是如你所聽到的,完全地依教奉行。”

   “第四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勝利”(37頁第9行)。親近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一、近諸佛位──依止師長,依教奉行,必能趨入正道,成就佛果;而你又能夠以恒常的恭敬心服侍師長的話,這也同時積了很大的福報,去除更多的罪障。二、諸佛歡喜──就算我們跟隨一位比我好不了多少的上師,聽受他的教法,如理的依止于他,諸佛都會很歡喜的;不依止師長,而能令諸佛歡喜的方法是沒有的。叁、終不離大善知識──如果我們可以依止,生生世世終不舍離善知識的攝受,又能觀師如佛,便可以得到很多大善知識──包括文殊、彌勒等諸菩薩──的攝受。四、不墮惡趣──依止師長能讓你知道如何去修行,特別是斷惡修善,知道什麼是該取的,什麼是該舍的學處,就不會墮惡道;反之,就會有墮叁惡道的危險。以功德來說:五、如果依止師長,聽受教授,煩惱自然會慢慢解除,惡業與煩惱悉不能危害,這是很必然的,而且有法源根據的。六、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華嚴經》裏講到,一位蒙受善知識教導的行者,他的修行正念具足,所以功德與福報就漸漸廣增。七、只要你依止師長,就可以成辦下一世的人天果報的果位,以及解脫成佛的究竟勝果位。因爲承事師長的關系,意樂加行都能獲得善業,就自然能得到善根,因此能夠利益自他而圓滿的成就。相反的,就是不依止的過患。

   所以說,沒有依止師長之前要好好觀察,這位師長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一旦依止之後,就不能悔改,沒有退路。即使師長是只狗,你也必需將他安置在頭頂上,好好供養,這種說法來自噶舉派(俗稱白教)。依止不如理的話,今世會遭受很多疾病困擾,爲非人所害,來世也會墮叁惡道,受無量苦,以前未生的功德也不會讓你生起,已經生起的功德也會漸漸衰微。不如理依止的過患在密續裏講到很多。如果輕蔑毀謗上師,等于毀謗諸佛。經文裏有講到,毀謗諸菩薩的;罪過很大,更何況毀謗自己的上師,即使你依止密乘教義去修學,也不會得到最勝悉地的成就。一般來說,只要不違逆依師之理,即使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無間惡業,你修密乘還是能得到成就。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雲:“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40頁第11行)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41頁科判):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完結。”開始是前行六法,即六加行。是由灑掃淨地設佛像開始,關于淨地,是指打掃自己的住處和修學的佛堂等。一個得到道次第教授的人,不是只爲自己的健康或厭惡灰塵而打掃,而是爲了修法,要迎請十方諸佛到你的地方來,所以像迎貴賓一樣地好好打掃,來恭敬的迎請。掃地的時候,臂膀、手和掃把結合,這有兩種說法:一是把臂膀、手和掃把比喻爲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另外也可以比喻爲戒、定、慧,增上叁學;光是掃地淨地就是大修行。

   有這麼一個公案,佛有一位大弟子叫周利槃陀伽,生性鈍黯,記性很差。他的哥哥卻非常的有智慧,他哥哥曾經教他念“嗡”與“布”這兩字,他念“嗡”的時候就忘記“布”字,念“布”的時候就忘記了“嗡”,根本沒辦法記住這兩個字。他想隨佛出家,心想這麼笨,可能與佛是沒緣了,沒想到佛陀還是收了他。佛陀教他掃地:“你念掃塵除垢就好了。”但是周利槃陀伽念了掃塵就忘了除垢,念了除垢又忘了掃塵,而且掃把放在哪裏也忘了,實在是沒有辦法。可是他還是一直很專心的念:“掃塵除垢”。有一天,他終于明白,哦!掃塵原來是掃心塵,除垢原來是除心垢。他悟出來了,就一直拼命地掃,把整個僧團的竹林精舍都掃幹淨,最後親證空性,把一切煩惱都淨除了,證了阿羅漢果位。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規矩,佛陀會派證道的比丘去比丘尼僧團說法。就有一次佛陀派周利槃陀伽去說法,衆比丘尼嘩然!心裏很不開心的想,怎麼派一位念了“嗡”字就忘了“布”字的人來說法,是不是佛陀輕視我們比丘尼。比丘尼們很生氣,心想,好!爲了讓世尊以後更重視比丘尼僧團,能派一位會善巧說法的比丘來說法,于是就准備刻意地羞惱周利槃陀伽,故意到處對人們說,某天有一位很大的阿羅漢要來我們僧團說法,你們全部都來聽。經過這樣宣傳,真的來了很多人,非但如此,她們還故意將法座搭得很高,卻沒有梯子可以上去,想看周利槃陀伽出醜。周利槃陀伽依著佛陀的教示,來到比丘尼僧團說法,也不想比丘尼們都很輕視他,對他很不恭敬,當他到了法座前,手一按,就上了法座。他只講了:“掃塵,掃心塵;除垢,除心垢。”當下比丘尼衆中有一部分人證果,有部分人得到見道位,證了空性,而且不是少數,是很多人。因此她們明白,雖然有些說法的人,能很善巧的講經說法,但是真能度衆的,卻是周利槃陀伽。所以後世有個偈頌:“禮贊最勝講法者,周利槃陀伽。”他是一位由掃地證道,卻成爲一位最會講法度衆的人。因此,掃地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關要。阿底峽尊者到了晚年,仍是百事都自己來,不假他人去做,淨地掃地都是自己做。他的弟子衆多,很多成名的弟子都說:“尊者我來幫你做,你年紀大了。”“是的,你們可以替我做,但是你們可以替我吃飯嗎

   ”

   像常啼菩薩爲了承侍師長,掃地後又以血水淨地,那時候他是以一種意樂去做,不是隨隨便便,所以能圓滿二大阿僧祗劫的資糧,直登七地。

   講到道谛與滅谛的功德,在清掃的時候,要觀這些讓我不能成就佛道、不能解脫的罪障、垢染等等,所有的修學障礙,要以菩提道次第這把掃把,依次第的把這些垢染淨除。掃完之後,丟棄塵垢時,同時觀想斷除垢染。如此經由修道,得到滅谛的功德,滅谛是指去除垢染後的解脫,把那些痛苦與苦因全部淨除了,稱爲解脫,稱爲滅谛。這樣掃地是在修道谛功德,而丟棄垃圾時是去除心的垢染,並得到滅谛的功德。灰塵垃圾是指自他衆生(心)相續的叁毒(貪嗔癡),所有由煩惱衍生而來的所知障等都是垢染,要這樣觀想。當掃完地之後,把灰塵拿去倒的時候,要觀想,地底下有要危害我的無常、危害我命根的閻羅王正張大了口,就把這些灰塵當成供品,悉數倒入閻羅王的口中,因此他很滿意。只要他很滿意,就不會再來危害我了。並觀想在他嘴巴上加一個十字金剛杵封住,因爲封住的緣故,生生世世都不會再危害你,也不會危害上師的事業,讓我們能夠具足成就佛法事業的順緣,得以長壽。這樣的修法才是最好的長壽觀想法。

   如果現在能很清淨的灑掃淨地,清淨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讓你在將來成佛的時候,有清淨莊嚴的淨土。這在《現觀莊嚴論》講得很清楚,事實上也是如此。掃地的共同功德是什麼呢

   自己的心淨化,別人的心淨化,然後易于趨入佛法的修學等等五種。所以說,如果你懂得怎麼修學,光是掃地就是很大的修行方法了。掃過地,清淨完之後,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好好地陳設身口意之所依──佛像、佛經、佛塔。就是在自己課誦的地方,把佛像、佛經、佛塔安置好。對佛所說的經、律、論教典更應該特別恭敬,視爲真正的法寶,事實上它就是法寶,對法寶不恭敬,隨便的放置或踐踏,以後會投生寒冰地獄。

   佛像的擺放應該以釋迦牟尼佛爲上首,再來依次是本尊,菩薩,護法等,依次而下。佛像的擺設至少要有一尊釋迦牟尼佛,見到佛像就要當佛想。往往我們是擺設了很多尊佛像,或者相片一大堆,卻不當佛想。本來這樣做是積福德的,現在反而是在造罪,實在很危險。我們尤其要重視這個問題,把自己修行的地方所擺設的佛像,視爲真正的佛,並以很恭敬的心來供養。不要說,這是我的房間,我的佛陀,反正沒有人看到;只有在有人看得到的地方才做供養,那樣就成爲世間八風,供得再好,也只是給別人看的,這樣很不好。而且法界一味,只要你好好恭敬供養自己房間裏的佛陀,十方諸佛也都會來到你房間接受供養,供養都是一樣的,沒有內外大小的分別。另外,不要認爲家裏的佛像不是你的朋友,只是來作伴的,不是這樣的,要認定他是佛,佛就在這裏,在基于佛想之上向他做祈請、行供養才對。我們的佛像、佛經、佛塔是身口意之所依,因爲平常都陳設在家裏,和我們住在一起,你會覺得他好象是與我們作伴一樣,就不用供養了,這是不對的。至于供養的對象,應該是出世間的護法,世間的神祗不應該放在一起。如果這樣做,等于你棄舍皈依了。

  【解惑篇】

   問:我們一直說要依止上師,視師長如佛,前一陣子宋七力等事件,那些信徒也視他如佛,但那是邪見啊! 我們這些凡夫衆生,初學佛,還沒有智慧,要怎麼去分別呢

  

   答:依止上師前要先觀察、抉擇,善知識本身不會有錯,自己若未善加觀察而隨意依止,又因自己信仰心太強,可能變成真僞不分的邪依止;而信仰心太弱,即使佛來到你的頭頂,你也不會相信的。當然你的看法很對,我們不容易分辨。到底是上師做錯

   還是你的的看法錯了

   這很不好分辨。假使對上師的印象與實相不相符合,以實相看他如此做是錯的,那他就不是善知識,這是在觀察期就要分辨清楚的事情。一旦依止,就算他是只狗,你也要將他頂在頭上,沒得說了。有的人的做法是有點缺失,問題是你要先觀察,不要一碰到師長,就像狗子碰到肉包子一樣,一窩蜂地沖上去吃,不要這樣子。只在一個法座上互相共結法緣,成就講說聽聞教法,不一定要變成師徒關系。要先經過二、叁年的觀察,這個人真的能夠讓我生起很大的信心,增加我的功德,可以真正依賴,才能依止,整個程序應該是這樣子的,否則會有問題。不是說,只要聽聞,講說者就是上師,沒有這回事的。

   問:師徒之間的關系如何確立

  

   答:你要先知道什麼是師長德相,什麼是弟子德相。如果要依止這位師長,一定要先觀察他是否具足師長的德相;收弟子也同樣要先觀察他有沒有做弟子的德相。

   問:什麼時候是依止意樂或什麼時候開始,他是我的上師呢

   這要怎麼衡量

  

   答:就從你依止的時候開始。

   問:那依止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答:就是當你的心裏想:“他是我的上師”時。

   問:那上師需要知道嗎

  

   答:我是不是你的上師,取決于你。一般而言,你總會向上師表達你想依止的心願,不過,這也不一定,有的上師不常在,只要你心裏想說,他是我的上師,這樣也可以,這樣的人也很多。只要對師長的信心強烈,不退不變,就可以依止他爲你的上師。阿底峽尊者有一百五十位上師,他都沒有邪信,都好好的依止。他的上師中,最親近的是金洲大師,在“見”地上雖然金洲大師不如尊者,但在“行”上的恩澤卻很大。我們應該對師長具有信心,並只觀他的功德,所有師長的功德皆如佛,沒有錯,但是如果師長恩澤對你最大的時候,就適合做你的上師,就可以依止,依止的量是建立在這裏。

   我對衆人講過很多次的法,但是從沒有想過我是聽法者的上師,我從沒對人說過哪個人是我的弟子,至于對方要怎麼想,我就不知道了。我從沒想過我是上師,也沒想過誰是我的弟子。

   問:如果向師長表白想依止,師長是否會受納

  

   答:師長不承認的話,你就不能成爲弟子,如果你對他表白:“我對您有信心,我想依止您。”而他不接受的話,這師徒關系就不能成立。

   問:這麼說來,依止師長還是要向師長表白才可以

  

   答:這不一定,我們只要對他有信心,就可以了。

   問:弟子應具有什麼樣子的德相才可以成爲法器

   應如何修行

  

   答:弟子要變成法器有幾個條件:第一、不能貪著世間的紅塵俗事;第二、要具有分辨善惡的智慧;第叁、你的心要希求廣大的義利;第四、你必需對法及法師有很強的信心;第五、你必須斷除或遠離嫉妒的垢染;第六、你必需恭敬師長。在祈願文中講到弟子的德相要具有大悲心,不能有我慢、驕慢,智力要很清明,心要很善良,對師長要恭敬,要具有這幾種德相才可稱之爲法器,要好好的祈願才可以成爲法器。這裏有一個很大的關鍵,依師之理不是只有現在要學,就算到了十地菩薩,還是要學的。十地菩薩之後就成佛了,是無學位,就不用學了。阿底峽尊者說,直到成佛之前都必須有師長的教授,所以我們在成就佛果位之前都要恒常的恭敬師長。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叁講 親近善知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