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四講 修習軌理

  第四講 修習軌理

   雖然我們已經得到很珍貴而且難得的暇滿人身,可是我們卻把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今世的紅塵世事上,所作的是罪業,所想的也大部分是叁毒煩惱,像是瘋狂了一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該把這暇滿的人身,用來成辦堅固的根本究竟安樂,也就是說,把這樣的一個人身,放在成辦現前增上生(短暫的投生人天)與究竟決定勝(究竟的解脫果),這兩種的義利上。而成辦這樣的義利,唯有靠著多多學習佛法的心要。

   成辦究竟決定勝,同時也涵蓋著成辦現前增上生,然而我們不能只把目標鎖定在成辦現前增上生。雖然究竟決定勝裏涵蓋著解脫和成佛兩種果位,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僅以經由增上叁學的修持,來得到解脫果位爲滿足。

   那什麼才是我們正確的動機呢

   就是,爲了要成就佛果位,我必須修學以大慈心、大悲心爲本體的菩提心。換句話說,爲利衆生,所以我一定要成佛;爲了成佛,我一定要修學並證得佛法;因爲要修證,所以我必須先了知;爲了知,我必須聽聞教法,要以這個動機來聽受這場法宴。

   今天我們所聽受的教法──菩提道次第,是來自于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兩位大菩薩的特別傳承教授;是叁世諸佛成就佛道的康莊大道;也是阿底峽尊者及宗喀巴大師的修行精髓;不僅次第無誤,而且是很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編配得非常之好,包括了衆生成就佛道的所有內涵。也就是說,菩提道次第是引導具有菩提心善根的大乘種姓衆生,往趨佛地的教授。我們現在所要講的,就是這具有以上幾個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一般來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由四個門徑來講說闡述,(《廣論》第2頁科判)“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23頁科判)關于“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的軌理分兩點,“初中分二: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24頁) 由是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分六項來說明它,(丁一)是說明所依止的善知識的德相是什麼

   (丁二)是說明能依止的學者的德相是什麼

   (丁叁)是正依止的方法;(丁四)是依止的勝利以及(丁五)不依止的過患,還有(丁六)攝彼等義,做一總結論。

   善知識怎麼依止的方法分二(29頁科判):“戊一、意樂親近(的)軌理”及“戊二、加行親近(的)軌理”等兩點。意樂依止又分叁項:“己一、總示親近意樂;己二、特申(特爲重視)修信以爲根本”,就是淨信爲本;“己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念恩生敬)”,念其恩澤生起恭敬。

   我講這些科判不是爲了耗時間,是爲了幫大家複習以前所講過的,同時也把以前所學的放在心上用功,不要當我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知道整個菩提道次第證量的生起,後後證量的生起必須倚賴前前證量的生起才行得通。雖然我們前面都已聽過這些法了,也都懂了,卻不一定記住了,更沒什麼證量,也就是說,沒什麼大效用。有一個故事說,西藏有一種動物(好象是馬熊),它挖洞抓老鼠,抓到一只就往屁股底下放,再往前伸手抓的時候,身底下的那只就跑了,抓到最後,結果一只也沒留下。

   親近善知識道理的第六項就是“攝彼等義”,我們前面已經簡要講過了。(40頁最後1段)“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整個世間)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尊長瑜伽”就是上師相應法,上師相應法受到整個世間普遍的贊歎。“若一二次修,修所緣境,全無所至。”可是應該知道上師相應法,只修一兩次的話並沒有什麼效果。“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順恒常親近善知識,接受沒有錯謬的引導。(40頁最後1行)“故此依止(善)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那是因爲“見是究竟欲樂根本”,它是究竟欲樂根本的緣故。

   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比一切法行重要,那是因爲整個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自聽聞、思惟、修行,完整地引導到證悟,可以次第圓滿無誤地讓你成就。這樣的證量,來自于開頭的如理依止師長,所以依師之理是很重要的一項法行。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正式的修法是什麼);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41頁科判) 是講修法分成座上修及座下修(另譯座間修)。這個正修是座上修的意思,你好好的將護所緣境。“將護”是什麼意思

   將護是守護所緣境,好好的緣所緣境。

   行者在修學依師之理的時候,應該一天分六等分,有六段時間。其中僅有六分之一用在正修依師之理。爲什麼呢

   因爲六分之五要用在前行法──淨罪集資(淨除罪障、積集資糧)。爲什麼會有正行不如前行來的深,也就是說,前行比正行來得更深要的說法

   如果不一方面去淨除罪障,一方面同時積集資糧,就馬上趨入正行正修,會因爲資糧不夠、福德不夠,有罪障擋住你、蓋覆著你,整個所緣境會不清楚,即使你的心中清楚,也不能生起證量。我們講“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聽到的佛法會忘失,思惟又無法了解文義,然後不能成辦所聞文義的證量。所以要用六分之五的前行法來淨罪集資,這很重要。

   每天的菩提道次第修行,你倘若不能完全了解、背熟菩提道次第這麼大的論典內涵,那麼前行六法(六加行)一定要做,再不然就持誦《福德本頌》(另譯《功德之本》)。《福德本頌》(附錄二)也是宗喀巴大師寫的,如果可以依著《福德本頌》的偈語,做簡要的緣念,就可以涵蓋菩提道次第的整個內涵。修學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不能像吃飯一樣,飯可以明天再吃,這菩提道次第的修學一定要持續,而且是要每天持續的去緣念。

   又正修時應如何

   分叁項,就是:加行(前行法),正行,還有結行。我們現在講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個是淨地,把修行的處所打掃幹淨之後,迎請十方諸佛菩薩來到我們這裏,做爲我們的皈依境;要觀想佛菩薩真在我們眼前。第二加行就是將無谄供品端正陳設,要莊嚴陳設無谄供品,並做無谄曲的供養。供品不能染有外在行爲舉止及內在意樂(動機)等兩種谄曲(谄诳)。供養動機的谄曲就是以世間八風的動機去供養,這是不對的。

   同時要避免供品的來源不清淨,也就是得到供品的方式要離開五邪命。什麼是五種邪命

   第一個是谄媚奉承,就是由谄媚而得到的供品是不清淨的;第二個是贈微博厚、供小而換大,布施少許東西而希望換取較大的回報,再將回報的東西拿去供養,這也是沒有什麼利益的;第叁個是迂回索供;第四個是強取訛索;第五個是詐現威儀,這是五邪命。

   用這些方式所得到的供品是不清淨的,比如說,你爲了得到別人的供養,而以非常善巧,能言善道的嘴巴去對人家講說,那東西有多好多好,因而得到供品去供養叁寶,這是不清淨的,那是谄媚奉承。

   那什麼是迂回索供

   去年人家供養你一個東西,你覺得很好用,當這個人再來時,你心裏希望他再給我,而講說:“喔!你去年給我的那個東西太好了,我很受用。”雖然你沒講說:“我希望你再給我。”可是心裏卻有這樣的想法。要是以這樣迂回方式所得到的東西去供叁寶,是意樂上不清淨的供養。

   贈微博厚,比如說,供養上師或供養佛的時候,你以很少的水果,卻希望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更大的日報,希望供小的換大的,以這樣的動機去供叁寶也不清淨。

   第四個強取訛索。如同把慈母的兒子奪過來,母親是不會高興的一樣,不管衆生本來有罪或是沒罪,以強迫的方式來處罰,把他的財物奪爲你所有,去供養叁寶,佛不會高興的。爲什麼

   因爲這會讓衆生痛苦。衆生本來不需要有那種懲罰,而你讓他痛苦。叁寶是希望衆生快樂,得到安樂是以讓衆生痛苦而得到的供品,拿來供養叁寶,佛根本就不會高興。

   再來是詐現威儀。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什麼修行,爲了得到供品而對衆生說,我有什麼修行,我有什麼證量,其目的是爲了得到供品。再以這個供品去供養叁寶,這叫詐現威儀。比如說,一位法師每天早上起得很晚,這一天,因爲知道信衆要來朝拜,就很早起來,表現一付很有修行的樣子,目的是爲了得到供養。用這種詐現威儀所得到的供品去供養叁寶,是不清淨的。但是有一個開緣(例外),就是說,如果你是爲了防患衆生造惡業,爲了不讓衆生造口業,所以你適當地詐現威儀,這是可以的。

   不管用什麼方式,你欺騙衆生,傷害衆生而得到的供品;或者供品是屬于僧團的東西,這兩者:一個是欺騙、傷害衆生去供養叁寶;一個是拿公衆的東西去供養叁寶;叁寶不會歡喜的,這些都是不清淨的。另外千萬不能有一種心態,就是根本不是真心供養叁寶,而是爲了讓別人知道我的名聲、知道我是一個大善人、大施主。這樣去供養叁寶是要不得的。

   噶當派一位很有名的奔恭甲格西,平常他在禅堂內是沒有什麼供養的,有一天他知道施主要來探望,前一天晚上他就好好的打掃禅堂、擺設供品,擺好之後,就坐下來等信徒。突然他想到,“爲什麼我平常不打掃,不供養,而今天要特別掃地,擺供品

   ”見到自己的動機是世間八法,馬上抓一把灰灑在供品上面,“去他的世間八法!”。印度白當桑結巴(是一位很有名的祖師)有神通,看到這種情況,贊許地說:“在整個西藏,最超勝的供養,莫過于奔恭甲的這一把灰。”因爲動機清淨。

   如果供養時的動機染到世間八風,或是供品的來源是以傷害衆生而得到的,叁寶絕不會歡喜。如果我是基于前面兩…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四講 修習軌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