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心安住在無記時,應該做一次完整道體的簡修,從暇滿難得到念死無常、叁惡道苦再到菩提心,對整個法行做一次憶念修,很簡單的修過去,或是好好地修皈依及發菩提心。
在藏文的前行六法(六加行)裏,有很清楚的叁寶皈依境觀想法。先觀想皈依境在面前,然後向他們祈求:“所有衆生及我自無始以來輪回生死,到目前爲止都仍在痛苦當中,祈求叁寶指引救護我們。”皈依境的觀想是隨文做觀,至于儀軌我就不多講了。然後要怎麼觀想我們的周遭呢
觀想你自己是維那,右邊是你父親(不管是否仍活著)以及所有六道輪回中的男性衆生,他們現人相,正在受六道輪回的苦;左邊是你母親以及所有六道輪回中的女性衆生,他們也現人相,也在受六道輪回的苦;前面是你所有的怨敵;然後你帶著他們全體去做皈依。
接下來講皈依境(附錄叁),在你眼前虛空中,由八大獅子所撐舉起來的十一層花瓣的蓮華寶座,上層坐著本質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外相是釋迦牟尼佛的世尊;右邊是以彌勒菩薩爲主的廣行派的祖師們;左邊是文殊菩薩爲主的深見派祖師們;上邊是修行加持派的祖師;前面是所有與你有法緣的師長;這是五方寶座。往下是本尊、佛、菩薩、緣覺、聲聞、空行、護法等,這樣的十一瓣蓮花皈依境。
【問:“這樣不就是資糧田嗎
怎麼是皈依境
】
如果是由如意寶樹撐起的爲資糧田(附錄四、附錄五),而由八大雪獅撐舉起寶座的,可以是資糧田,也可以是皈依境。
如果有人對此皈依境感到繁複的話,可以將之濃縮成一,也就是說,如果觀不出來那麼多尊的話,可以觀一尊即可。所謂叁寶即是佛、法、僧,你可以把佛和本尊們,還有五方寶座裏的所有這些祖師們,都融入佛裏面去,都變成佛寶;僧寶包括菩薩,包括護法、空行、勇士、聲聞、緣覺,還有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等等,都融入僧寶菩薩像;法寶就是聖衆所說的法。接著把佛寶融入釋迦牟尼佛,僧寶也融入佛中,法寶也融入佛中。換句話說,那尊釋迦牟尼佛像就代表佛法僧叁寶,十一層資糧田變成一尊佛像,代表叁寶,這樣去做觀想也可以,不一定要那麼的繁複。也可以以上師佛代表一切,涵蓋一切,這樣去做觀想。如果你能夠以廣大分別抉擇來觀想,就用廣的方式來做觀想。
我現在要講很重要的修行口訣──如何去觀想資糧田。剛才我們已經把十一層蓮花座架構出來了,現在我們先從最下一層往上觀想,由下而上,讓資糧田現出來。然後再從上往下觀想,讓它明顯。就這樣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然後從右而中,從左而中,全部觀想一次。就好像他看到你,你看到他,然後從右邊看到中間,再從左邊看到中間,之後安住下來,停在資糧田當中。這樣觀想資糧田讓它明現出來。至于資糧田的位置,太高的話會生起掉舉,太低會産生昏沈,太遠會和你沒有什麼關系,所以在你眼前的虛空中就好。
道次第的修行,是爲了自己得到證量的緣故而修的,既然是如此,就不應該數數目,算給別人聽,也算給自己聽,好象和自己沒有關系,這是不對的。應該說,這整個都是爲我修行用的,一切的做法都與我相關,應該用這種心情來面對整個法。菩提道次第聽受者應該邊聽邊修,邊聽邊與自己的心結合,讓所聽到的法與自己的心結合後,進而改變自己的心,要這樣去修。講的人更需要如此,邊講要邊將所講的法與自己的心結合,修正自己的心,如果可以這樣做,就會使講說者與聽聞者都得到菩提道次第的內涵。如果不是這樣,變成做筆記,然後聽錄音帶,之後再講給別人聽,就像在學校一樣,這樣一點也沒用。
對皈依境做廣或略的觀想,是自己的自由,就象是我們請客吃飯,把皈依境請來,東西擺在這裏,與我們沒相幹,不是這樣的,是要真的迎請皈依境,真的佛法僧叁寶現在眼前,要有這種想法。而且對我及所有衆生的輪回痛苦我很畏懼、深感畏懼,一心的歸投依靠,以依賴、求救護的心,來面對皈依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就沒有效果。當你看到別人受苦,被侵害、被迫害,你會掉淚,這種悲心:“怎麼這樣,好可憐!”就是這樣子。你看到所有的衆生,墮在輪回中很痛苦,一直在生死中流轉,你受不了,很痛苦,很畏懼,一心仰求,一心寄望叁寶,叁寶是唯一能夠救護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衆生力量,有那種心情就對了。俗語說:“看到很多人哭,我們一起哭,看到很多人笑,我們一起笑。”現在不是哭笑的時候,但是衆生真的有值得我們哭的原因。爲什麼
因爲真的是掉入叁有輪回,不光是我自己,所有的衆生都同樣的在生死中輪回,沒有例外,放眼看去都在受生死輪回的苦,這才是該哭的時候,所以要很畏懼、很悲痛地一心仰求叁寶來救我們。
皈依的意義是:我們自己畏懼輪回叁惡道的痛苦,一心相信叁寶能救我們。“懼怕叁惡道的痛苦”以及“相信叁寶能救我們”,這是皈依的因,“畏”和“信”是皈依叁寶的因。再加上看到所有衆生的痛苦,我們不能忍受,生起大悲心,然後去求救護,希望叁寶能夠救護我及所有衆生的痛苦。有這種大悲心是大乘不共皈依的主要元素,這是很重要的。我是維那,帶領所有的衆生一起來行持皈依,我是引領者帶著他們做,這是一種觀想修,你不用拿著麥克風大聲的念。
真正修皈依與發菩提心不在嘴上,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皈依的文詞,不是皈依。真正的皈依在于心,心有皈依和發菩提心的內涵,才是真正的皈依與發菩提心。皈依很重要的是那種很真實的畏懼,畏懼輪回及叁惡道的苦;還有我是完完全全、一心一意地相信只有叁寶能救我,我的苦、樂、得、失、好、壞,完全需要叁寶的引導,那樣的畏懼和信心就是皈依的內涵。如果不具有這種心念,只是嘴上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變成是空話。如果我們行皈依法門的時候,內心沒有我剛才講的感覺,而是一副坐姿很威嚴端莊的樣子,嘴上念著叁皈依,那不是皈依,那是念皈依文。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41頁最後1行) 相續就是心,皈依的時候一定要與“心”和合,可沒有說皈依發心決定令與“口”和合吧! 不是只用嘴和合,說說而已。皈依的法門及發心的內涵大家都學過很多了,所以應該把所學到的盡可能運用。“于前虛空明現觀想,廣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複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衆爲資糧田。”這是資糧田的內涵,之前講的是皈依境。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換句話說,你不能去除“淨除罪障”的逆緣,並且聚集“積集資糧”的順緣,是很難修道的,所以必須有這兩個順緣。倘若我們不能廣大行持淨罪集資的法門,也應該要以很簡要、很殊勝的七支供養,做爲我們淨罪集資的法行。
七支供養法的第一支,是所謂的禮敬支,禮敬諸佛。禮敬支分叁門總禮及個別:身的禮拜、口的禮拜、意的禮拜,有不同的內涵。我們禮敬的對象,(42頁第2段)“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叁業敬禮,非隨他轉。”就是說,別人怎樣煽動你,不要被他轉動,而是以至誠心,以身口意叁業至誠的禮敬。身體的禮敬是指西藏的長拜及短拜(像一般中國人是短拜),還有合掌,這是身體的禮敬。
禮拜時應該雙手合掌,依序先從頂門,然後眉間、喉間、心口,碰到這四處然後做禮拜。雙手合掌觸及頂門,這樣是爲成佛以後可以成就佛頂髻,就是頂髻功德的緣起。眉間的禮拜可以成就成佛的白毫相(叁十二相裏頭,白毫相是最難成就的,要很多因緣才能成辦),同時可以淨除自己的罪障,佛的功德有很多是從這裏出來的,爲成就這個法緣的關系,所以觸及眉間。合掌觸及喉間,是爲了把我們所積造的口業淨除,同時以後成佛時,可以成就佛的六十種妙音功德。放在心口是說淨除自己意的惡業,以後可以成就佛的意業功德。身的禮拜有兩點是很重要的,把我最尊貴的頂門去碰觸佛最低下的足,這樣稱之爲身體的禮拜,額頭一定要碰地,不碰地的話會有缺失。雙手合掌(兩手的大姆指微彎于兩掌中,代表手中握有寶物),如果掌間是空的,以後成佛,你的淨土都是空的,當然就沒人去,那不行,要觀想裏面有如意寶,就好比你供佛時,手裏面有寶物,總比雙手空空的功德大一點吧!
長拜就是我們的大禮拜,可以做的話,福報積得更大更好。長拜時整個身體覆地所得的功德一如身體所覆蓋地的微塵一樣多,能得這樣多微塵數的轉輪聖王果位功德。我們說暇滿義大的“刹那刹那義大”,是指我們能用這個暇滿人身長拜,積集如微塵數的轉輪聖王果,真是刹那刹那的義大。
長拜怎麼拜法呢
拜的時候要能夠緩慢觀想,很專注緩慢恭敬的、慢慢的拜下去,拜下去後不應該停在那裏,這樣子來世不能做人,你拜下休息很久,就造了以後變爲爬蟲類的因緣,要趕快起來,才能造作迅速脫離輪回痛苦的緣起,趕快出離叁界。地獄道裏有些衆生是頭朝下走路的。如果我們禮拜時額頭不著地的話,會有這個危險,額頭一定要觸地。長拜時手臂要直接往前伸,不要像翅膀一樣的往兩旁伸,避免以後到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出生;站起來時一定要用雙掌觸地站起來,有的人是手握拳頭站起來,這不對,這樣是畜生道的方式,畜生道是爪是蹄,我們要用人的方式站起來。
總之,七支供養的每一支都可以類比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這樣類比去觀想,你能夠守護如法禮拜的內涵,遮止不如理的禮拜方式,稱爲持戒。禮拜時很辛苦,但忍耐其苦,所以稱之爲忍辱。因爲禮拜…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四講 修習軌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