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很珍贵而且难得的暇满人身,可是我们却把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今世的红尘世事上,所作的是罪业,所想的也大部分是三毒烦恼,像是疯狂了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把这暇满的人身,用来成办坚固的根本究竟安乐,也就是说,把这样的一个人身,放在成办现前增上生(短暂的投生人天)与究竟决定胜(究竟的解脱果),这两种的义利上。而成办这样的义利,唯有靠着多多学习佛法的心要。

   成办究竟决定胜,同时也涵盖着成办现前增上生,然而我们不能只把目标锁定在成办现前增上生。虽然究竟决定胜里涵盖着解脱和成佛两种果位,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仅以经由增上三学的修持,来得到解脱果位为满足。

   那什么才是我们正确的动机呢

   就是,为了要成就佛果位,我必须修学以大慈心、大悲心为本体的菩提心。换句话说,为利众生,所以我一定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一定要修学并证得佛法;因为要修证,所以我必须先了知;为了知,我必须听闻教法,要以这个动机来听受这场法宴。

   今天我们所听受的教法──菩提道次第,是来自于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两位大菩萨的特别传承教授;是三世诸佛成就佛道的康庄大道;也是阿底峡尊者及宗喀巴大师的修行精髓;不仅次第无误,而且是很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编配得非常之好,包括了众生成就佛道的所有内涵。也就是说,菩提道次第是引导具有菩提心善根的大乘种姓众生,往趋佛地的教授。我们现在所要讲的,就是这具有以上几个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一般来说,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由四个门径来讲说阐述,(《广论》第2页科判)“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23页科判)关于“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的轨理分两点,“初中分二: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24页) 由是亲近善知识的道理分六项来说明它,(丁一)是说明所依止的善知识的德相是什么

   (丁二)是说明能依止的学者的德相是什么

   (丁三)是正依止的方法;(丁四)是依止的胜利以及(丁五)不依止的过患,还有(丁六)摄彼等义,做一总结论。

   善知识怎么依止的方法分二(29页科判):“戊一、意乐亲近(的)轨理”及“戊二、加行亲近(的)轨理”等两点。意乐依止又分三项:“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己二、特申(特为重视)修信以为根本”,就是净信为本;“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念恩生敬)”,念其恩泽生起恭敬。

   我讲这些科判不是为了耗时间,是为了帮大家复习以前所讲过的,同时也把以前所学的放在心上用功,不要当我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知道整个菩提道次第证量的生起,后后证量的生起必须倚赖前前证量的生起才行得通。虽然我们前面都已听过这些法了,也都懂了,却不一定记住了,更没什么证量,也就是说,没什么大效用。有一个故事说,西藏有一种动物(好象是马熊),它挖洞抓老鼠,抓到一只就往屁股底下放,再往前伸手抓的时候,身底下的那只就跑了,抓到最后,结果一只也没留下。

   亲近善知识道理的第六项就是“摄彼等义”,我们前面已经简要讲过了。(40页最后1段)“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整个世间)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尊长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上师相应法受到整个世间普遍的赞叹。“若一二次修,修所缘境,全无所至。”可是应该知道上师相应法,只修一两次的话并没有什么效果。“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顺恒常亲近善知识,接受没有错谬的引导。(40页最后1行)“故此依止(善)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那是因为“见是究竟欲乐根本”,它是究竟欲乐根本的缘故。

   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比一切法行重要,那是因为整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自听闻、思惟、修行,完整地引导到证悟,可以次第圆满无误地让你成就。这样的证量,来自于开头的如理依止师长,所以依师之理是很重要的一项法行。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正式的修法是什么);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戊一、正修时应如何;戊二、未修中间应如何。”(41页科判) 是讲修法分成座上修及座下修(另译座间修)。这个正修是座上修的意思,你好好的将护所缘境。“将护”是什么意思

   将护是守护所缘境,好好的缘所缘境。

   行者在修学依师之理的时候,应该一天分六等分,有六段时间。其中仅有六分之一用在正修依师之理。为什么呢

   因为六分之五要用在前行法──净罪集资(净除罪障、积集资粮)。为什么会有正行不如前行来的深,也就是说,前行比正行来得更深要的说法

   如果不一方面去净除罪障,一方面同时积集资粮,就马上趋入正行正修,会因为资粮不够、福德不够,有罪障挡住你、盖覆着你,整个所缘境会不清楚,即使你的心中清楚,也不能生起证量。我们讲“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听到的佛法会忘失,思惟又无法了解文义,然后不能成办所闻文义的证量。所以要用六分之五的前行法来净罪集资,这很重要。

   每天的菩提道次第修行,你倘若不能完全了解、背熟菩提道次第这么大的论典内涵,那么前行六法(六加行)一定要做,再不然就持诵《福德本颂》(另译《功德之本》)。《福德本颂》(附录二)也是宗喀巴大师写的,如果可以依着《福德本颂》的偈语,做简要的缘念,就可以涵盖菩提道次第的整个内涵。修学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不能像吃饭一样,饭可以明天再吃,这菩提道次第的修学一定要持续,而且是要每天持续的去缘念。

   又正修时应如何

   分三项,就是:加行(前行法),正行,还有结行。我们现在讲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个是净地,把修行的处所打扫干净之后,迎请十方诸佛菩萨来到我们这里,做为我们的皈依境;要观想佛菩萨真在我们眼前。第二加行就是将无谄供品端正陈设,要庄严陈设无谄供品,并做无谄曲的供养。供品不能染有外在行为举止及内在意乐(动机)等两种谄曲(谄诳)。供养动机的谄曲就是以世间八风的动机去供养,这是不对的。

   同时要避免供品的来源不清净,也就是得到供品的方式要离开五邪命。什么是五种邪命

   第一个是谄媚奉承,就是由谄媚而得到的供品是不清净的;第二个是赠微博厚、供小而换大,布施少许东西而希望换取较大的回报,再将回报的东西拿去供养,这也是没有什么利益的;第三个是迂回索供;第四个是强取讹索;第五个是诈现威仪,这是五邪命。

   用这些方式所得到的供品是不清净的,比如说,你为了得到别人的供养,而以非常善巧,能言善道的嘴巴去对人家讲说,那东西有多好多好,因而得到供品去供养三宝,这是不清净的,那是谄媚奉承。

   那什么是迂回索供

   去年人家供养你一个东西,你觉得很好用,当这个人再来时,你心里希望他再给我,而讲说:“喔!你去年给我的那个东西太好了,我很受用。”虽然你没讲说:“我希望你再给我。”可是心里却有这样的想法。要是以这样迂回方式所得到的东西去供三宝,是意乐上不清净的供养。

   赠微博厚,比如说,供养上师或供养佛的时候,你以很少的水果,却希望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更大的日报,希望供小的换大的,以这样的动机去供三宝也不清净。

   第四个强取讹索。如同把慈母的儿子夺过来,母亲是不会高兴的一样,不管众生本来有罪或是没罪,以强迫的方式来处罚,把他的财物夺为你所有,去供养三宝,佛不会高兴的。为什么

   因为这会让众生痛苦。众生本来不需要有那种惩罚,而你让他痛苦。三宝是希望众生快乐,得到安乐是以让众生痛苦而得到的供品,拿来供养三宝,佛根本就不会高兴。

   再来是诈现威仪。就是说,你根本就没有什么修行,为了得到供品而对众生说,我有什么修行,我有什么证量,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供品。再以这个供品去供养三宝,这叫诈现威仪。比如说,一位法师每天早上起得很晚,这一天,因为知道信众要来朝拜,就很早起来,表现一付很有修行的样子,目的是为了得到供养。用这种诈现威仪所得到的供品去供养三宝,是不清净的。但是有一个开缘(例外),就是说,如果你是为了防患众生造恶业,为了不让众生造口业,所以你适当地诈现威仪,这是可以的。

   不管用什么方式,你欺骗众生,伤害众生而得到的供品;或者供品是属于僧团的东西,这两者:一个是欺骗、伤害众生去供养三宝;一个是拿公众的东西去供养三宝;三宝不会欢喜的,这些都是不清净的。另外千万不能有一种心态,就是根本不是真心供养三宝,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的名声、知道我是一个大善人、大施主。这样去供养三宝是要不得的。

   噶当派一位很有名的奔恭甲格西,平常他在禅堂内是没有什么供养的,有一天他知道施主要来探望,前一天晚上他就好好的打扫禅堂、摆设供品,摆好之后,就坐下来等信徒。突然他想到,“为什么我平常不打扫,不供养,而今天要特别扫地,摆供品

   ”见到自己的动机是世间八法,马上抓一把灰洒在供品上面,“去他的世间八法!”。印度白当桑结巴(是一位很有名的祖师)有神通,看到这种情况,赞许地说:“在整个西藏,最超胜的供养,莫过于奔恭甲的这一把灰。”因为动机清净。

   如果供养时的动机染到世间八风,或是供品的来源是以伤害众生而得到的,三宝绝不会欢喜。如果我是基于前面两…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