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P3

  ..续本文上一页玛是我的妻子,她的一切都是我的,这玉也是我的,你滚!”结果还是没能得到听法的机会。尊者一直这样被折磨着,同时他的罪障也得以净除,就因为他的罪障净除了,所以之后,一讲法就能受用。上师并不是吝啬佛法,之所以刻意对密勒日巴尊者苛刻,是为了要净除尊者求法的业障,一旦把求法的业障净除了,他才能成为法器。一般而言,其实就算没有任何好供品,就算拿最卑微的东西,只要诚心供养,一样可以的。

   佛在世的时候,曾有一位供养者,供养马食用的麦给世尊。阿难尊者拿着马麦,觉得这么粗劣的东西怎么可以供养给世尊,佛说:“没关系,没关系。”就拿来食用,还分一部分给阿难吃;当阿难食用的时候,却觉得味道美妙无比。但是如果你有很多好东西放着不供,却挑那很微劣的当供品,这样就是违背了师徒的誓言。

   很诚心的供养上师,等同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要能这样累积福德资粮,最后才可以成就最胜悉地。噶当巴祖师这样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个毛孔。”而这一切的功德,全凭供养时的发心而定。《上师荟供》文也说,如果想将一切所有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只要供养自己的上师,十方三世诸佛也都会很欢喜地趋入那供品中受用。

   以身业承事师长的方式,(36页第10行)“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以前冈波巴大师奉侍他的师长时,师长示现病相他把师长的粪便捧着去倾倒,因为这样,得到很大的功德;还有种敦巴尊者,也一样是这样地服侍阿底峡尊者。“当如实赞师功德等”即是口业承事。“谓于教授遵行无违”,师长不欢喜的要断除,师长欢喜的要奉行。依教奉行是最令师长欢喜的法行,也是最好的供养。有个偈讲:“最能够利益的,而且最能够令师长欢喜,又让师徒都受益的,就是如你所听到的,完全地依教奉行。”

   “第四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胜利”(37页第9行)。亲近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利益:一、近诸佛位──依止师长,依教奉行,必能趋入正道,成就佛果;而你又能够以恒常的恭敬心服侍师长的话,这也同时积了很大的福报,去除更多的罪障。二、诸佛欢喜──就算我们跟随一位比我好不了多少的上师,听受他的教法,如理的依止于他,诸佛都会很欢喜的;不依止师长,而能令诸佛欢喜的方法是没有的。三、终不离大善知识──如果我们可以依止,生生世世终不舍离善知识的摄受,又能观师如佛,便可以得到很多大善知识──包括文殊、弥勒等诸菩萨──的摄受。四、不堕恶趣──依止师长能让你知道如何去修行,特别是断恶修善,知道什么是该取的,什么是该舍的学处,就不会堕恶道;反之,就会有堕三恶道的危险。以功德来说:五、如果依止师长,听受教授,烦恼自然会慢慢解除,恶业与烦恼悉不能危害,这是很必然的,而且有法源根据的。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华严经》里讲到,一位蒙受善知识教导的行者,他的修行正念具足,所以功德与福报就渐渐广增。七、只要你依止师长,就可以成办下一世的人天果报的果位,以及解脱成佛的究竟胜果位。因为承事师长的关系,意乐加行都能获得善业,就自然能得到善根,因此能够利益自他而圆满的成就。相反的,就是不依止的过患。

   所以说,没有依止师长之前要好好观察,这位师长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一旦依止之后,就不能悔改,没有退路。即使师长是只狗,你也必需将他安置在头顶上,好好供养,这种说法来自噶举派(俗称白教)。依止不如理的话,今世会遭受很多疾病困扰,为非人所害,来世也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以前未生的功德也不会让你生起,已经生起的功德也会渐渐衰微。不如理依止的过患在密续里讲到很多。如果轻蔑毁谤上师,等于毁谤诸佛。经文里有讲到,毁谤诸菩萨的;罪过很大,更何况毁谤自己的上师,即使你依止密乘教义去修学,也不会得到最胜悉地的成就。一般来说,只要不违逆依师之理,即使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无间恶业,你修密乘还是能得到成就。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见是究竟欲乐根本。”(40页第11行)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41页科判):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开始是前行六法,即六加行。是由洒扫净地设佛像开始,关于净地,是指打扫自己的住处和修学的佛堂等。一个得到道次第教授的人,不是只为自己的健康或厌恶灰尘而打扫,而是为了修法,要迎请十方诸佛到你的地方来,所以像迎贵宾一样地好好打扫,来恭敬的迎请。扫地的时候,臂膀、手和扫把结合,这有两种说法:一是把臂膀、手和扫把比喻为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另外也可以比喻为戒、定、慧,增上三学;光是扫地净地就是大修行。

   有这么一个公案,佛有一位大弟子叫周利槃陀伽,生性钝黯,记性很差。他的哥哥却非常的有智慧,他哥哥曾经教他念“嗡”与“布”这两字,他念“嗡”的时候就忘记“布”字,念“布”的时候就忘记了“嗡”,根本没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他想随佛出家,心想这么笨,可能与佛是没缘了,没想到佛陀还是收了他。佛陀教他扫地:“你念扫尘除垢就好了。”但是周利槃陀伽念了扫尘就忘了除垢,念了除垢又忘了扫尘,而且扫把放在哪里也忘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可是他还是一直很专心的念:“扫尘除垢”。有一天,他终于明白,哦!扫尘原来是扫心尘,除垢原来是除心垢。他悟出来了,就一直拼命地扫,把整个僧团的竹林精舍都扫干净,最后亲证空性,把一切烦恼都净除了,证了阿罗汉果位。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规矩,佛陀会派证道的比丘去比丘尼僧团说法。就有一次佛陀派周利槃陀伽去说法,众比丘尼哗然!心里很不开心的想,怎么派一位念了“嗡”字就忘了“布”字的人来说法,是不是佛陀轻视我们比丘尼。比丘尼们很生气,心想,好!为了让世尊以后更重视比丘尼僧团,能派一位会善巧说法的比丘来说法,于是就准备刻意地羞恼周利槃陀伽,故意到处对人们说,某天有一位很大的阿罗汉要来我们僧团说法,你们全部都来听。经过这样宣传,真的来了很多人,非但如此,她们还故意将法座搭得很高,却没有梯子可以上去,想看周利槃陀伽出丑。周利槃陀伽依着佛陀的教示,来到比丘尼僧团说法,也不想比丘尼们都很轻视他,对他很不恭敬,当他到了法座前,手一按,就上了法座。他只讲了:“扫尘,扫心尘;除垢,除心垢。”当下比丘尼众中有一部分人证果,有部分人得到见道位,证了空性,而且不是少数,是很多人。因此她们明白,虽然有些说法的人,能很善巧的讲经说法,但是真能度众的,却是周利槃陀伽。所以后世有个偈颂:“礼赞最胜讲法者,周利槃陀伽。”他是一位由扫地证道,却成为一位最会讲法度众的人。因此,扫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关要。阿底峡尊者到了晚年,仍是百事都自己来,不假他人去做,净地扫地都是自己做。他的弟子众多,很多成名的弟子都说:“尊者我来帮你做,你年纪大了。”“是的,你们可以替我做,但是你们可以替我吃饭吗

   ”

   像常啼菩萨为了承侍师长,扫地后又以血水净地,那时候他是以一种意乐去做,不是随随便便,所以能圆满二大阿僧祗劫的资粮,直登七地。

   讲到道谛与灭谛的功德,在清扫的时候,要观这些让我不能成就佛道、不能解脱的罪障、垢染等等,所有的修学障碍,要以菩提道次第这把扫把,依次第的把这些垢染净除。扫完之后,丢弃尘垢时,同时观想断除垢染。如此经由修道,得到灭谛的功德,灭谛是指去除垢染后的解脱,把那些痛苦与苦因全部净除了,称为解脱,称为灭谛。这样扫地是在修道谛功德,而丢弃垃圾时是去除心的垢染,并得到灭谛的功德。灰尘垃圾是指自他众生(心)相续的三毒(贪嗔痴),所有由烦恼衍生而来的所知障等都是垢染,要这样观想。当扫完地之后,把灰尘拿去倒的时候,要观想,地底下有要危害我的无常、危害我命根的阎罗王正张大了口,就把这些灰尘当成供品,悉数倒入阎罗王的口中,因此他很满意。只要他很满意,就不会再来危害我了。并观想在他嘴巴上加一个十字金刚杵封住,因为封住的缘故,生生世世都不会再危害你,也不会危害上师的事业,让我们能够具足成就佛法事业的顺缘,得以长寿。这样的修法才是最好的长寿观想法。

   如果现在能很清净的洒扫净地,清净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让你在将来成佛的时候,有清净庄严的净土。这在《现观庄严论》讲得很清楚,事实上也是如此。扫地的共同功德是什么呢

   自己的心净化,别人的心净化,然后易于趋入佛法的修学等等五种。所以说,如果你懂得怎么修学,光是扫地就是很大的修行方法了。扫过地,清净完之后,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好好地陈设身口意之所依──佛像、佛经、佛塔。就是在自己课诵的地方,把佛像、佛经、佛塔安置好。对佛所说的经、律、论教典更应该特别恭敬,视为真正的法宝,事实上它就是法宝,对法宝不恭敬,随便的放置或践踏,以后会投生寒冰地狱。

   佛像的摆放应该以释迦牟尼佛为上首,再来依次是本尊,菩萨,护法等,依次而下。佛像的摆设至少要有一尊释迦牟尼佛,见到佛像就要当佛想。往往我们是摆设了很多尊佛像,或者相片一大堆,却不当佛想。本来这样做是积福德的,现在反而是在造罪,实在很危险。我们尤其要重视这个问题,把自己修行的地方所摆设的佛像,视为真正的佛,并以很恭敬的心来供养。不要说,这是我的房间,我的佛陀,反正没有人看到;只有在有人看得到的地方才做供养,那样就成为世间八风,供得再好,也只是给别人看的,这样很不好。而且法界一味,只要你好好恭敬供养自己房间里的佛陀,十方诸佛也都会来到你房间接受供养,供养都是一样的,没有内外大小的分别。另外,不要认为家里的佛像不是你的朋友,只是来作伴的,不是这样的,要认定他是佛,佛就在这里,在基于佛想之上向他做祈请、行供养才对。我们的佛像、佛经、佛塔是身口意之所依,因为平常都陈设在家里,和我们住在一起,你会觉得他好象是与我们作伴一样,就不用供养了,这是不对的。至于供养的对象,应该是出世间的护法,世间的神祗不应该放在一起。如果这样做,等于你弃舍皈依了。

  【解惑篇】

   问:我们一直说要依止上师,视师长如佛,前一阵子宋七力等事件,那些信徒也视他如佛,但那是邪见啊! 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初学佛,还没有智慧,要怎么去分别呢

  

   答:依止上师前要先观察、抉择,善知识本身不会有错,自己若未善加观察而随意依止,又因自己信仰心太强,可能变成真伪不分的邪依止;而信仰心太弱,即使佛来到你的头顶,你也不会相信的。当然你的看法很对,我们不容易分辨。到底是上师做错

   还是你的的看法错了

   这很不好分辨。假使对上师的印象与实相不相符合,以实相看他如此做是错的,那他就不是善知识,这是在观察期就要分辨清楚的事情。一旦依止,就算他是只狗,你也要将他顶在头上,没得说了。有的人的做法是有点缺失,问题是你要先观察,不要一碰到师长,就像狗子碰到肉包子一样,一窝蜂地冲上去吃,不要这样子。只在一个法座上互相共结法缘,成就讲说听闻教法,不一定要变成师徒关系。要先经过二、三年的观察,这个人真的能够让我生起很大的信心,增加我的功德,可以真正依赖,才能依止,整个程序应该是这样子的,否则会有问题。不是说,只要听闻,讲说者就是上师,没有这回事的。

   问:师徒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

  

   答:你要先知道什么是师长德相,什么是弟子德相。如果要依止这位师长,一定要先观察他是否具足师长的德相;收弟子也同样要先观察他有没有做弟子的德相。

   问:什么时候是依止意乐或什么时候开始,他是我的上师呢

   这要怎么衡量

  

   答:就从你依止的时候开始。

   问:那依止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答:就是当你的心里想:“他是我的上师”时。

   问:那上师需要知道吗

  

   答:我是不是你的上师,取决于你。一般而言,你总会向上师表达你想依止的心愿,不过,这也不一定,有的上师不常在,只要你心里想说,他是我的上师,这样也可以,这样的人也很多。只要对师长的信心强烈,不退不变,就可以依止他为你的上师。阿底峡尊者有一百五十位上师,他都没有邪信,都好好的依止。他的上师中,最亲近的是金洲大师,在“见”地上虽然金洲大师不如尊者,但在“行”上的恩泽却很大。我们应该对师长具有信心,并只观他的功德,所有师长的功德皆如佛,没有错,但是如果师长恩泽对你最大的时候,就适合做你的上师,就可以依止,依止的量是建立在这里。

   我对众人讲过很多次的法,但是从没有想过我是听法者的上师,我从没对人说过哪个人是我的弟子,至于对方要怎么想,我就不知道了。我从没想过我是上师,也没想过谁是我的弟子。

   问:如果向师长表白想依止,师长是否会受纳

  

   答:师长不承认的话,你就不能成为弟子,如果你对他表白:“我对您有信心,我想依止您。”而他不接受的话,这师徒关系就不能成立。

   问:这么说来,依止师长还是要向师长表白才可以

  

   答:这不一定,我们只要对他有信心,就可以了。

   问:弟子应具有什么样子的德相才可以成为法器

   应如何修行

  

   答:弟子要变成法器有几个条件:第一、不能贪着世间的红尘俗事;第二、要具有分辨善恶的智慧;第三、你的心要希求广大的义利;第四、你必需对法及法师有很强的信心;第五、你必须断除或远离嫉妒的垢染;第六、你必需恭敬师长。在祈愿文中讲到弟子的德相要具有大悲心,不能有我慢、骄慢,智力要很清明,心要很善良,对师长要恭敬,要具有这几种德相才可称之为法器,要好好的祈愿才可以成为法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关键,依师之理不是只有现在要学,就算到了十地菩萨,还是要学的。十地菩萨之后就成佛了,是无学位,就不用学了。阿底峡尊者说,直到成佛之前都必须有师长的教授,所以我们在成就佛果位之前都要恒常的恭敬师长。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