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區分爲叁士道次第教授,是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爲衆生的根器不同,有些衆生只想修學下士道,他就可以依著下士道來修學;心量大一點的可以依中士道來修學;如果他是修學上士道的,可以把之前的下士道轉爲共下士道,中士道轉爲共中士道,以共道基礎來成辦上士道的修學,是依這樣的次第來學。
我們修學叁士道次第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將動機安立在菩提心之上,要以非造作的、具相的(真實的)菩提心爲前提,來修學道次第。非造作的菩提心,除非是無始以來已經修習過,否則很難生起。然而,就算我們沒有非造作的菩提心,但是行者在聽受或修學道次第的時候,仍應該以菩提心作爲動機,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上,去修學下士道及中士道。事實上也是這樣的,不經由初級班怎麼可以進入進階班呢
因爲我們所學的是大乘教法,所以要以菩提心爲修學的動機,而下手處仍是從下士道、中士道依序開始。爲了明白的闡釋道次第的教授,造者並不廣說漫談,就直接把精要抉擇出來教授,做爲修學指導,就像照亮暗地的明燈一般。
接著講造論的因緣是什麼
原因之一,是爲了我個人生生世世都能夠深廣的實修菩提道次,其次,也爲了引導與我同樣有善根因緣的行者往赴佛地,趨入成佛之道,所以我造這部論著,不管是廣或略的道次第教授,都是一樣的。
整部論由四個門徑來說明這個教授:“甲一、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關于造者殊勝這部分,我就不廣說阿底峽尊者的曆史了。簡要的說,造者殊勝分叁:“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教、證功德);乙叁、得已于教所作事業。”(第2頁最後1行)。關于阿底峽尊者本身如何在種姓當中受生的道理,如拿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贊》雲:“東薩賀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爲有金幢。其宮極廣博,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叁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爲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第3頁第1行)。尊者獲得功德事理,分爲二點:“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關于教功德方面,尊者在“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聲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辯經),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不只如此,又依止很多師長去求受灌頂,在二十九歲以前,于多位獲得成就的上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余。接著他又隨請大衆部持律上座,已證得加行道一分真實叁摩地者,其號戒铠爲親教師,而後出家。“叁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第4頁第2行)
尊者如理依著教法而得證的功德有哪些呢
真正證悟了增上戒學功德、增上定學功德及增上慧學功德。尊者善巧地圓滿成就了增上戒學的功德,包括:最勝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還有金剛乘律儀。在持守別解脫律儀方面,尊者皆能圓滿的守護,即令很小的學處也不壞失;並且是第一位精通十八部粗細比丘戒的微細差別,所以成就大持律上座的美名。
在菩薩律儀方面的成就呢
(第4頁最後1行) “總具修習慈悲爲本,菩提之心衆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彌勒菩薩)妙音尊(文殊菩薩),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學習愛他勝自的菩提心)。如贊中雲“能舍自利以利他,爲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製限。”製戒及遮戒學處都能夠好好的守護著。
在金剛乘律儀的功德上有哪些成就呢
成就定學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叁摩地(第5頁第7行),“如是于叁種律儀(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及金剛乘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製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尊者清淨的傳承),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有關受戒後的防護不犯,尊者隨時帶一尊佛塔在身邊,以便犯戒時可以馬上淨除還初。
其次是成就增上定學的功德,分共與不共兩種:(第10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止),得堪能心(得到身心的堪能)。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叁摩地、密乘)。”至于成就慧學中,也分共與不共,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叁摩地(止觀雙運定)。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叁摩地。”
(乙叁)在得到教證功德後,尊者如何執持于聖教所作事中分兩點說明:(第6頁第1行)“丙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丙二、藏中所作事理”。關于尊者在印度所作事理者,(第6行)“于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叁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使)于自部(自宗),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所有宗派),不分黨類奉爲(頭)頂(的莊)嚴。”尊者在西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師長(智光、菩提光)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拶口縛]賈精進獅子,及拿錯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阿裏)铎,啓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尊者)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爲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論》等,而興教法。此複住于哦日叁載,聶塘九歲,衛藏余處,五年之中,爲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余。聖教規模,諸已沒者,從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爲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爲恩極重。于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爲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于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爲此善士,(尊者)善爲破除。複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衆生。”第一門徑“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簡介到此。
接下來講說第二門徑,爲令學者能夠對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分四點說明(第8頁第10行),“此論教授殊勝分四,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意思就是說:“謂于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複隨其所應,有(的)是道之正體,有(的)是道之支分。”(第9頁第1行),換句話說,不論是哪位衆生,當他修學佛法的時候,有些道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正體,有些是支分,但彼此不互相排斥取舍,是一位補特伽羅成佛必要的修行根本,所以稱爲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如果這樣講的話,很明顯地,所有的經教、經典──甘珠爾(經藏)、丹珠爾(論藏)都可以經由五大部論(《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中觀的論典以及戒律、《俱舍論》),涵蓋攝歸到菩提道次第上來。比如說戒律是屬于中士道次,《現觀莊嚴論》是屬于大乘成佛之道的;中觀則可以安立在勝觀裏,《釋量論》可以攝入到四谛法門和勝觀裏面的,所以不論你學五大部論也好,大經大典也好,都可以涵蓋攝歸到道次第的教授裏來修學,所以說聖教無違。
包括密乘,可以分成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每個密乘續部的內涵也都是用以成佛的。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教法、教授是不能成佛的,乃至于一個字都可以引爲成佛之用。既然整個所學的法都可以引爲菩提道次第修學,自然可以稱爲聖教無違。佛說教法的用意,是讓衆生能一分一分地盡除垢染,圓滿功德。也就是說,佛所說的教法,沒有哪一點是對衆生沒有用處的,所有一切的教典都可以涵攝到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裏來修學,特別是針對大乘佛法的修學者來說,尤其是必須如此。有些法雖被安立爲前行法,有些被安立爲支分,然而這些都是能夠引爲道用的。
至于“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是說佛法的修學,有的是“觀察修”,有的是“止住修”,不管是觀修或止修,都是修學,不能說修歸修,講歸講,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我們如理地修學道次第,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而把一切聖言引爲教授。
“甲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者,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第14頁第5行) 就是說,如果你未能依著道次第修學,即使學了很多之後,心也會散掉,收攝不回來;而且若是沒有遵照這樣的教授,也很難獲得佛的密意,即使獲得,耗費的時間也會很久,因此又提到“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即《菩提道炬論》),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第7行)
“甲四、極大惡行自趣消滅殊勝”,極大惡行就是謗法。(第9行)“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爲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爲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非理作意),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于是學,此不須學,執爲應舍,遂成謗法。……”這樣去執持的話,會變成謗法重罪。如果修學者可以對前面所提到的叁個殊勝産生定解,很自然的,就可以把第四個極大惡行“謗法重罪”消滅,至爲殊勝。
本教授次第的第叁門徑:(15頁第7行)“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叁…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二講 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