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P4

  ..续本文上一页的相关问题。并且由多方面去净修自己的心,以期所缘的逆境、罪障得以净除,努力的守护律仪、积集资粮,如此修行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有四种资粮需要积聚,最后一行提到:“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止)道,毗钵舍那(观)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没有睡的时候要怎么修

   正睡的时候应该怎么去行持

   这些都应该注意到。

   “密护根门”方面,(47页第2行)“初中有五:一、以何防护者,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即是如前所说,在正知之上好好的忆起正念。“二、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三、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当遇到可爱境和不可爱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生起乐受和苦受;当乐受生起的时候,就想继续受,因而产生贪着;苦受生起时,又想要加以排斥。

   “四、如何防护,其中有二,(一)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二)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容)诸根而正止息。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嗔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如噶当派奔恭甲格西的修法一样,当他生起恶心的时候,自己马上知道要去除恶念,因而善心立刻滋长。他初修行时,当一念恶心生起的时候,便拿一粒黑色的小丸子放在一边;当一念善心生起的时候,就拿一粒白色的小丸子放在另一边。开始的时候小丸子多是黑色的,很少有白的;之后黑丸子愈来愈少,白丸子愈来愈多了。时时看察住自己的心,就像警察拿着枪,防范着犯人,专心一意地,就只注意这个工作而已。“五、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正知而行者有二,(一)何为所行事,(二)于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其中初五(行动业中)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衣钵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乞食业者,谓饮食等。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之),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毗钵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第11行)此段旨在说明行、住、坐、卧的规矩。

   在此,我会把《广论》很快地逐字念一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就是《广论》的口传,如此才有圆满的传承。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即上述之“二、是于彼行正知”),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48页第8行)

   这一段在说明下座时的行持方式。一般来说,若以正座修与下座修来相比较,下座修比较重要。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当你在正座上修时,你会很小心地守护根门,但下座后就很危险了,因为所遇的境很多,如果你乱来的话,会把整个上座修所获得的功德全都破坏掉。所以下座后好好地修持,才是一个好的缘起。

   对于饮食的量而言,吃太少了会让人肚子饿,太饿了就不能修善法;但也不能吃太饱,太饱了对修法也会有障碍,吃的量应该是在快饱之际就要停止。饮食太多会使身体太沉重,有如负重担一样,而且会增长昏沉及睡眠,如此一来,根本没有能力去断除烦恼。因此,饮食知量者是:如果吃三分会完全饱满的话,那就只吃三分之二就好了,让三分之一是空着的;如果吃到三分之三,全部满的话,你可能连呼吸都很困难。饮食不知量会引发贪欲,会有三种过患:(49页最后1行)“过患有三,一、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二、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三、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一)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二)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三)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四)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五)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寂天菩萨著)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龙树菩萨著)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前段说明:食物在我们未吃之前是很鲜美,颜色很好看,但吃下去之后就不一样了;而且人为了求取饮食,可能需要很劳累的去取得,为此一直很辛苦。为了饮食而引发贪欲,致使在一生中浪费了太多时间为了饮食而工作;得到了之后又有怕被夺走的苦恼;而且由于贪求饮食的缘故,使我们造作了很多身口意的恶业。反观菩萨的法行,若要菩萨为了求饮食而造恶业,那他宁愿饿死。

   我们取用饮食不应以食物的美好而生贪着,而是要以“为了要维持此身体来修善法,以及为布施、供养寄生在身体内的那些小虫”的心态来摄取饮食才对。而且要在心里存有“现在我摄取这些饮食来供养体内的八万四千虫,现在以财物施,以饮食来行布施,日后我更要以佛法来度化它们,以为法施”的意乐;然后以此意乐来受用饮食。更进一步说,我是为了无边众生的义利才来受用这些饮食,把饮食当成药石来受用,不应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也不是为了身强体壮而受饮食;只是为了安住此身躯以便修行善法的缘故。这些是下座后有关“饮食知量”的修持准则。

   关于悎寤瑜伽,(50页最后1行)“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亲友书》云:“种性之土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夜之)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夜之)初分已至(夜之)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关于这点,我要补充说明:我们睡眠是一定要的,不睡不行,虽然得到三摩地,证得“止”功德的时候就可以断除睡眠;但在这之前我们还是需要睡眠的。

   “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51页第5行) 这个说法是小乘有部的说法,大乘的说法不一样,大悲心具有四身果位,对佛功德的描述认知不同。这里一定要用狮子卧的理由是小乘有部的说法,认为世尊虽然经由持续地修行而进入资粮道,然后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无学道,而证得佛的果位,但因为成佛时的身体,是由他的父母净饭王及其王妃所生的,是由惑业所感召的有漏身体,虽然成佛了,但是这个身体是有漏的,不是无漏的。因此(51页第6行)“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