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P3

  ..续本文上一页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一体的。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家里所供的佛像比较小,所以供养就比较微劣,到了大殿就供养的比较多,事实上任何一尊佛像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多供品,至少要供水吧! 尊者赞叹水有八种功德,供水可以令你不会生起骄慢心。

   在祈请资粮田上,有广与略两种,广的就是对整个资粮田全部很明显(清楚的显现)的做祈请,略的就是“众宝聚”式,以一尊佛来代表十方诸佛本尊,集十方三世诸佛于一尊。不论所祈请的资粮田是广是略,都必须在其尊前供养七支祈愿(七支供养)。这就像轮子一样,顺着道路、依着道去转,一直滚动自然会到达道的尽头,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地,不断地行持七支供养,一定可以到达佛地的果位。大师认为所谓的修行,不管是修菩提道次第或修其他的法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净罪集资”──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假设我们修行过程的量有六分的话,其中正行只有一分,而以五分作为净除罪障,集聚资粮的工作才对。不集聚资粮就像什么呢

   如同一粒种子放在没有水和没有阳光的地方,它是不会生起苗芽的。就像这样,如果你要修行却没有集聚资粮的话,是不可能得到证悟的。七支供养是很大的关要,是集聚资粮的重点。我们要在资粮田前面,不管是广或略的都好,好好做七支供养,并且对上师或资粮田圣众们祈求加持,这是很重要的。

   一般修道次第的时候,应该每天念诵《启胜道门》(附录一),并且在念诵完之后,观想从上师佛或资粮田本身或传承师长等诸圣众本身,普降甘露融入我身,把我所有的罪与障,特别是修行道次第的罪障去除,上师身口意的加持也同时融入我身,以此去实修道次第,证量一定会生起。《广论》里面讲到,我们必须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并令其增长无尽,要以这三个方式来做我们的法行。关于在供养献曼达拉时,其中有一项是为了“三事求加”,它的意义是说,我之所以献这个曼达拉给诸圣众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我要向您们祈求加持三件事:

   一、让我很快速的去除颠倒的依师之理,并令从不恭敬善知识,到证得无学道佛位为止的颠倒心,能迅速地灭除。

   二、祈求您们加持我能从依师之理中,生起恭敬与信心的证量,并请让我生起自依师之理,一直到整个止观双运的佛道,以及无学道佛地的全部功德。

   三、为了让我能顺利的生起这样的证量,请您们加持我去除、息灭所有的内外障缘。

   如果你可以经由祈求而得到加持,事实上就是很大的加持了。

   献完曼达拉和七支供养之后,要有一个收摄资粮田的作法,就是观想顶门上有尊外相呈释迦牟尼佛的上师佛,这是总摄所有三宝皈依境的一个对象,并向他做祈求。你必须把整个资粮田总摄为顶门的上师佛,以他安住在你顶门上代表所有三宝的皈依境,在此情境之上,开始去做整个依师之理证量的修行。在正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法行的所缘境,以依师之理来说,这个法行可以分成两种步骤(一般也有分为四种的),在此我们用广、略两种来说明,广的一种是把整个依师之理完整的缘念一次,缘念我们的所缘境,去做实修;一个是略的,同样是依师之理,我们将之略要含摄做观想,主要的是应记得这个实修的方式。比如说,依止师长有八种功德:第一个是近佛位,亦即可以靠近成佛之位。那要怎么修呢

   你可以从很多师长给你的比喻、正理、教典、证成之上去做广大的思惟:首先,对于为何依止师长能够令你很靠近佛位的道理确实做广大的思惟抉择,这是第一个阶段;之后,再做一个很扼要的意义总摄,确定你已实在的、没有错谬的了解到,真的依止师长可以使你靠近佛位,对依止师长所得到的功德有了定解(注二),再以这个定解做为所缘境去修行,一心专注的去实修,这就是所缘境的将护方式。也就是由广的思惟抉择得到定解,而后加以实修。

   (乙一)亲近善知识的轨理由两方面来解说:(23页倒数第2行)第一是“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第二是“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我们刚刚提到所缘境的将护方式是:“我们的心要能够尽可能的靠近所缘境,透过思惟串习,不断地靠近所缘境。” 靠近法的法要是:“现在我们都是为心所自在(控制),所驱使,今后应该要倒过来,我要能驱使心,让心为我所用。”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称之为“修”。(45页科判)“庚一、总共修法;庚二、此处修法。”“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同时要注意的是,应该把修行的次第、数目决定好之后再去修,否则随随便便地修,以后会出很大的问题;即使是非常精进地修行,以后也会有障碍。(第9行)“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所以一开始修时就要很戒慎。再者是牵引的力量,“次应发起猛利誓愿”,你的心要指向誓愿,并以这个牵引的力量去做修行。所得到的定解,应该不令修余,“谓如所定,不令修余。”(第10行)亦即以所得到的定解去修行,不要修习其他。接着,(第11行)“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现在说明“正知”和“正念”的不同处,事实上正知为先,正念为后。就像我手上拿的这只杯子,我明白手上拿有一只杯子,这是正知,但是我的心要放在我持杯子的这件事上才可以,否则心不在焉,杯子就会掉下去,这就是正念。这有两件工作要做:首先,正知把东西交给正念的手,这是正知的工作;再来是把这个东西交给正念的手之后,“正念”必须一直保持观察手上的东西是否还一直存在,这也就是“正三摩地”。以上这种说法是一位祖师大德所讲的。他说:“在因明学里面,关于正念与三摩地(禅定)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可是不管因明学怎么解说,我认为具足正念就是三摩地的本质。”任你所串习的、所习惯的是何种善所缘境(善业),即令你的心能够一直串习它,但也必须具有三个条件才称之为“修”:第一个是安住在善的所缘境上(住分);第二个是要很清楚你所安住的所缘境(明分);第三个是对善法的执持心要很坚固(执持分)。在“住分”、“明分”,还有“执持分”三分具足之上,心对所缘境有这三个特色就称之为“修”。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住分”就是让你的心不忘记善所缘境。一般而言,会忘记善所缘境有两个原因,就是“沉没”和“掉举”,使心散乱掉;所以你必须要透过“正知”使心不散乱,紧紧地抓住善所缘境。以执持力来说,所缘境的忘失是指舍掉了所缘境,亦即完全没有执持;若只是散乱,表示对所缘境还执持着。这就如同手上拿着一只杯子一样,如果松手放掉杯子,这是“忘失”,整个杯子掉了就是“散乱”,此时他并没有忘失所缘境;如果心念没有忘失所缘境,但却是散乱的话,称之为“细分的掉举”。如果不具足执持力,也就是说,对所缘境没有很强的执持力的话,称之为“细分的沉没”。一旦你能够具足执持力,就如同手执杯子并稳稳地拿住一样,则可以把细分的沉没打破。如果我们透过九住心去修行的话,虽然尚不能达到圆满佛地,但是按照刚刚所讲的这个方式,我们可以先圆满九住心的修行,也就是说依着粗细分的修行,我们可以用来圆满九住心的修持境界。我们平常一直在讲修行,就应该对所缘境的将护方式有所了解。如果以上的住分、明分、执持分不具足的话,不称为修行。既然我们随时都在修行,所以我讲这些话来提醒大家。以上是说明正行中的总共修法。

   接下来(45页第12行)“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上师)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依师之理的修习轨理分成三个部分,前行就是前行六法,正行就是以上所讲的,接着说明“后时如何行者”。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各一座),四次修习。”(46页第3行)初修习时,时间不应该很长,因为我们是凡夫,很容易被沉没、掉举所自在(主宰),而染到沉没、掉举的过患,千万不要贪坐很久,实际却都在修沉没、掉举,这样不好。时间可以很短,但尽量修得很完美。修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当你看到法座时要很快乐才对。当沉没、掉举出现的时候,赶快下座,这是没关系的,我们应该要以很快乐、很宽广的心情来修行。如果不这样,日子一久,可能会有两个问题的产生:一是勉强修习,却修得不快乐,而有风疾;二是一看到法座就想呕吐,很害怕,不想上去。变成这样子就很不好。(第7行)“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就是修行时不要太急也不要太缓,当你对所缘境已有把握,就可以把这个修行的时间延长,能够避免这个太急促或太缓慢的过失之后,“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这是在正座修时应该注意到的事项。

   至于正修之外,应如何做呢

   (第8行)“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鲜。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也就是说,我们在正修之外应该去阅读与正修有关的书,或是去问别人修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