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P2

  ..续本文上一页该用的地方,不会浪费掉;这是指佛所说的任何教典、教诫,都可以涵盖或含摄为菩提道次第教授来修行。不管你学到的是五大部论,或是千经万论,你都可以涵摄到菩提道次第里来修学,乃至于只有一个字,你也可以将之广大推衍为菩提道次第来修学。以上就是用画师能善用材料、毫无浪费的这个譬喻,来说明佛所说的一字一句皆为殊胜教授,也就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的意义。

   经由“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以及“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这两个殊胜的认知上,我们很自然的就可以得到第四个殊胜,亦即“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这个极大罪行是指什么呢

   就是指“谤法”。假如认为修学大乘法而不要学小乘法,认为小乘法是该断舍的,这种说法即是“谤法”;或是有人认为学密乘不要学显乘,学显乘不要学密乘,彼此互相毁谤、互相排斥的话,这种说法也是谤法。

   谤法的罪行事实上是很重很重的,经典上好象有这么说过,文殊菩萨请问佛说:“什么是谤法众生的罪障

  ”佛回答说:“不要问我,不要问我,如果我讲的话,众生会因为受不了而心痛得昏倒,因谤法而到无间地狱受苦实在太惨了。”由此可知,谤法罪是最重的,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透过《广论》的教授来修学的话,也就是可以很容易地遮止谤法重罪。

   事实上,佛的密意、佛教教义的精髓或是核心就在“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正见。如果我们可以好好的、善巧的听闻、思惟、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经由《广论》的研讨而修学菩提道次第,那我们就可以得到佛的密意,就可以修证三主要道的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正见。值得一提的是,《广论》可以涵盖所有显乘及密乘的要义,所诠无不圆满;菩提道次第没有错误,没有乖违;一个众生若想要成佛,依着次第修学便可以圆满的成佛,它有这样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依二大车轨,也就是由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两位性相二宗的祖师传下来的,所以说它的传承很超胜。以上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的简单介绍。

   接下来继续说明“听闻”及“讲说轨理”的态度,听闻佛法与讲说佛法都是有规矩的,讲说佛法的人应该以清净的动机来宣说,而受持佛法者则应该以“断器三过”及“具六种想”的态度来听闻教授。至于第四个门径,则是(甲四)说明如何以真正的教授来引导学徒,此门径为两点:一是“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二是“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亲近善知识是很重要,而且是要特别殷重强调的。因为一般而言,选择上师或善知识,是必须经过好几年的观察才行,若能够有位可以教授你整个显密双运道体的善知识,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一位所谓的上师最起码要具有三个条件:一、他的功德要超过学生;二、重视来生超过今生;;三、重视别人超过自己。所以事实上,并不是只要来听法之后,那位讲法者就变成你的上师,不是这样子的;你可以把他当作道友、法友而来听受教法,对他保持观察抉择,直到你的心能依赖他之后,并愿以他为上师,才称为上师;并非要先视为上师后才能听受教法,没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假若不先观察,一来听法就立刻将说法者当作自己的上师,而上师也立即将听法者视为弟子,彼此之间誓言不清净,而后又互相斗讼,并因观师的过失而产生很多烦恼,这是很不好的事情。

   还有就是,一旦师长为你授了戒,灌过顶,他就是你的上师。倘若你不了解传戒、灌顶的师父即是你的根本上师,却还在不断地寻找上师的话,那是错的,因为他已经是你的上师了。在你们国家中,很多人对佛法有很深的信心,所以当某个人来传灌顶时,就急急忙忙地跑去接受灌顶,这会有很多后遗症的。会犯此错误是因为许多人不懂道次第的缘故,因为一旦你依止了上师之后,就不能再有观上师过失的心了,此时就算他是狗,你也要视他为佛。无论如何,视上师为佛是不能改变的。

   “道的根本在于亲近上师”,这有很大的含义,此处“道”是指“菩提道”,是“显密双运的菩提道”。为什么显密双运的菩提道次第能够让你的功德生起来呢

   这除了依止一位具相的善知识才能成办之外,没有其他的门径了。也就是说,你必须经过观察之后,依止一位具相的上师,然后依着他的教授,学习整个显密双运的道体,并如理依止修行,方能生起整个显密双运道体的证量,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方式或门径能令你成就这样的证量了。所以说,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其道理也就在此。

   当我们已经完全地依止一位上师之后,就功德来说,上师与佛是一样的;但就恩泽来说,上师更是超过佛的。依师之理在戒律、显乘及密乘,各有各的说法。在戒律里头讲的依师之理里,是说弟子应该“观师似佛”,也就是说,师长的功德、利益相似于佛。大乘里头的依师之理是“观师如佛”,这个“如”与前述的“似”是不一样的,大乘的“观师如佛”,这个观“师”就是“佛”──释迦牟尼佛;密乘里“观师如佛”,是指要观“师”就是“佛”──金刚持佛。既然明白道的根本在于依师之理,因此你必须加以慎重观察抉择,一旦决定这个人就是我的上师之后,就要好好地依止他。

   为什么说他就是佛呢

   因为他能让我生起很大的功德证量,与佛没有什么差别,要用这样的心态去依止并修习。至于观师如佛的理由何在呢

   第一,因为你不想吃亏,想要得到利益,所以最好是视上师为佛,而不要当他是凡夫,依止佛总比依止凡夫的利益大吧! 第二,“在五浊恶世中,我会示现凡夫相,那就是我来度化众生。”这就是金刚持佛授记的内容;所以师长在你心中就是佛。不过问题是,在别人心中却不一定视他为佛,而且师长本身也不一定是佛,这时该如何解释呢

   基本上,这端赖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若自心不清净,即使是佛现前也会看成不是佛,所以观师如佛并不是问题。

   一旦依止师长之后,我们应该尽量观他的功德,经由强力地串习观师长的功德之后,即使师长有过失,那个寻他过失的心也会愈来愈弱,当观上师功德的力量愈来愈强的话,即使他有小小的过失,你也不会注意到。假如你说:“我不需要依止师长,我只要照书中所述的来修行就可以了。”可是不依止师长的话,你不可能成佛,所有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是经由依止师长而得到成就的,十方三世诸佛到目前为止,都是依止师长而成就的,因为这是有关心相续(注一),使心的续流不断,是心的加持。

   事实上,讲授菩提道次第的师长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有清净的传承,并且没有间断过;第二,他必须会善巧的讲说,能令听受者得到整个教授的口传;第三,他必须有修证,这样去讲说,才会令听受的对方得到加持并达到证量生起的效果。因此,如果他没有上述的这些条件,只是自己看点书,研讨一点道次第,就去对别人讲说,如此一来,说、闻双方可能都会生起烦恼,也不一定会得到证量,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

   关于菩提道正确的听受方式,是在你听受的当下,同时调适自己的心、检查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得到法的功德,这是听受菩提道次第的方式;否则只是作笔记,记了一大堆,之后再去说给别人听,那不是听受菩提道次第的目的。因而也可能会变成“戏论”,也就是说,你可能听受很多道次第,以为自己都懂了,就去对别人讲说,结果到最后跟自己的心毫不相关,法归法,心归心,那就变成戏论了。我们应该要避开这种缺失。

   关于道次第的修行,若你只是用心在记笔记的话,你一定无法进入菩提道次第的,换句话说,当我们在听受菩提道次第的时候,我们的心要同时随着法义入道,教授到什么地方,我们的心就要到达该道次第,一直往上走,这样才能趣入菩提道。反过来说,若你只是记笔记,心却丝毫都没动过,这样的听受菩提道次第教授是不会有效果的。

   亲近善知识的道理很重要,我们刚才已经提过了。我们经由很多门径、正理、譬喻和圣言量去证成师长就是佛,所以要观师如佛。那么,什么是生起依师之理的量(正确体悟觉受)呢

   经过以上多方面的证成,假以若干时日之后,当你看你的上师如佛一样,与佛无二无别,本尊就是上师,上师就是本尊;十方诸佛就是我们的师长,师长就是十方诸佛,能够这样无二无别地相融在一起的时候,那依师之理的证量就生起了。整个佛陀的事业是经由上师传承来的,没有一个法行不是佛行事业的展现,这个佛行事业来自于智慧法身,而我们的上师本身就是智慧本体,他不过是为了应化众生而示现不同的相来度化我们,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的上师就是佛的化现。

   如理依止上师,具有八种功德,如果不依止的话,则有八种过患。而且依止的方式不如理如法的话,其过患无边,倒不如不要依止的好,因此依止师长绝不要邪依止。如果你能够真的生起依师之理的证量,那么其他法行的证量也就容易生起。这就象当你有了种子,再加上水分、阳光以及所需要的肥料,种子就会发芽、开花一样。依师的道理有前行、正行及结行三部分,这样的分法可用来做为依师之理的修行方式。前行的依止法就是六加行,金洲大师有很详细的说明,其中的第三加行就是皈依、发菩提心。当我们行持皈依、发菩提心的时候,务必要让我们的心相续结合在一起而去修持;一天修四座的道次第,就像闭关一样。

   至于前行法应如何修呢

   首先身体必须在安乐座上,以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或八支坐法的坐姿安住;然后应该让你的心静下来,用数息或让你的心归之于无记心,然后趋入于善心;在这种坐姿及身心状态之上,去做特别的善心祈请、皈依、发心。行供养时,仅有一尊佛像就可以,有多少佛像或甚至没有佛像,并没有什么分别,整个…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