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衮却格西讲授

  目录

  第一讲 造者殊胜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第三讲 亲近善士

  第四讲 修习轨理

  第五讲 六加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第七讲 暇满人身

  第八讲 念死无常

  第九讲 三途苦

  第十讲 皈依三宝

  第十一讲 业果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附录

  附录一 《启胜道门师承启请文》

  附录二 《福德本颂》

  附录三 格鲁巴道次第皈依境

  附录四 《上师荟供》资粮田圣众简图

  附录五 资粮田简介

  附录六 献曼达

  附录七 曼达平面图

  附录八 献曼达观想次第

  附录九 菩提道次第科判

  第一讲 造者殊胜

   就如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我们所得到的人身较诸如意宝珠还要珍贵,更胜摩尼宝珠

   那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这个人身具有能力、智慧和很多顺缘,能够成办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然而这样圆满人身的获得其实唯有这一世而已,这我们可以从譬喻的难得、因的难得、本质的难得、还有果位的难得等方面来说明,今生所获得的这个人身是很难再得到的。除了人身难得之外,我们这个人身还可以成办很大的义利。

   从寿命来看,我们若与长寿天的众生以及地狱道有情的寿命相比较的话,人道所得的寿命,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从这个角度去思惟,我们就应该知道,能有这样的人身,却还是迷惑于现世的衣服、饮食、名声的追求,而不去成办大义利,就好像入宝山却空手而返一样。此外,也可以用空瓶子来做比喻:如瓶子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这就像我们得到了的这个人身,而不去取心要,却迷惑于今世的衣食名声的取得一样。我们不应该只是迷惑于衣食名声的取得,而应该在这一世取得佛法的心要。

   宗喀巴大师说:“就像我以所得到的这个人身,日夜无间地去求取佛法心要一样,你们这些想要求得解脱的弟子,也应该日夜无间地去取心要,这样就可以让你的人身得到义利。”因此,如果是有心寻求脱离三恶道及解脱轮回者,应该如此地策励勤修。

   而所要取的心要是什么呢

   就是不应该只执着于今生,也不要贪着于轮回,也不要只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成办如虚空般的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带领所有众生脱离苦海直到彼岸,而要成就佛道。我们今天是为了这个动机而来听受教法的。

   今天我们所听受的这个教法,就如同是整个佛法的国王一般,至为首要,这个超胜的法即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或简称为《广论》),这是我们所要讲说、听闻的教法。

   事实上,菩提道次第教授并不是宗喀巴大师编造出来的。宗喀巴大师造这部《广论》于“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二章之前的内容,实际上的传承因缘是,当他到西藏的惹真寺苦修时,曾经向所有传承上师,从世尊到根本上师整体做了祈请,于是整个资粮田的圣众全部现起。特别的是,在七天之内噶当派全部的祖师,包括阿底峡尊者在内,均对他祝愿,并对他说:“如果你好好地造作这部论著,我们会帮助你广弘教法,利益众生。”大师是由于这个因缘而造修行“止”、“观”之前的《广论》内容。

   至于“止”、“观”的部分,大师曾考虑说:“若我再造这个部分的教法,对众生有利益吗

   ”当他这样怀疑的时候,文殊菩萨就现身敦促他说:“你应该继续把“止”、“观”二章撰述圆满,把这部分的道次第补足。”宗喀巴大师才就此完成整部的《广论》内涵。

   关于法源,这个道次第是源自哪里呢

   是来自我们的世尊──释迦牟尼佛。事实上,世尊在无始劫以前,早就已经成佛了,只不过为了能够度化娑婆世界的众生,而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无边刹土中,特别是在我们的娑婆世界里,示现了十二法行,十二相成道的事业:首先,为了无边的众生而发起菩提心;其次,为了无边的众生而积集福德、智慧二资粮;最后,为了无边众生而成就圆满的佛道。

   世尊成佛之后,转了许多*轮,在他所转的八万四千法门中,主要是为了对治各类众生的种种烦恼。在这许多法门当中,最为殊胜的是莫过于在灵鹫山所讲的《般若经》。十方无边的诸佛菩萨都是依着《般若经》的教义修行而成就佛道的,所以当大乘教法衰微的时候,这部经就更有它存在的意义。佛曾说:“当我圆寂之后,大乘教法会逐渐衰微隐没。”但佛陀也授记说:“以后有一位菩萨会降世,他会将我所宣说的正确大乘教法,特别是《般若经》的教义加以弘扬并恢复起来,这位菩萨就是龙树菩萨。”

   佛陀圆寂四百年之后,龙树菩萨降世,而他真的如佛所授记一般,为了救度后世众生以及弘扬大乘教法,而把佛陀所说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经义抉择出来,撷取《般若经》的精华,造了“中观六论”,主要是包括《中观根本颂》等的论著;在广行道方面,则是造了《宝蔓论》。《般若经》所显示的空性次第,经由龙树菩萨的论著而抉择出来,成为深见派。由于整个成佛之道非常广大,隐(密)义的部分,也就是隐藏在《般若经》里头的现观(现证才知)次第,经由弥勒菩萨著述《慈氏五论》(亦即《弥勒菩萨五论》)将《般若经》隐义的现观次第彰显出来,成就了广行派。这之后,再经由他的弟子无著菩萨上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受“慈氏五论”,下降人间之后,造了《瑜伽师地论》及其他很多论著,以弘扬广行派的教授,这个教授直到现在一直利益着我们,我就不再赘述。

   总之,深见派与广行派──空性与成佛之道的传承,在印度从佛陀开始,经过历代祖师的抉择,直到目前为止,就像没有断过的桥般地延续下来。正因为这种没有间断的清净传承,因此经由菩提道次第实修而成就的祖师大德,不计其数。

   就传承来说,广行派到最后是由金洲大师所承续,而甚深道的传承则是由月称菩萨以及大小智鹃论师所承续。特别重要的是到了阿底峡尊者时,他把三个传承汇归为一流,而这三个传承是指什么呢

   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广行派、深见派及修行加持派。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佛陀是第一位佛,而第二位佛则是阿底峡尊者,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之大。

   而阿底峡尊者把非常广大、甚深的显教经典及密教续部,只以几张纸就完全涵盖的这个教义是什么呢

   就是他所造的《菩提道灯论》(另译《菩提道炬论》)。有关《菩提道灯论》的诸诠释中,诠释得最深广的,莫过于我们现在所要研讨的这部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广论》。基本上诠释《菩提道灯论》最广的是《广论》;然而,就口诀或教授来说,则是有所谓的《菩提道次第中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另外尚有《菩提道次第极略论》,就是《四十五颂》。换句话说,一、《菩提道次第中论》,就是所谓的《略论》;二、更为简略的《极略论》是指《四十五颂》,此二者是属于口诀与教授方面的解释。

   关于《四十五颂》的造作因缘是这样的:宗喀巴大师经由广大的闻思经教,特别是对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广大闻思之后,亲身实证而产生的功德,根据实证的经验造了《四十五颂》,也就是最精略的《极略论》。

   今天所要研讨、所要讲授的论典,是前面提到的《广论》。关于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引导方式,让我们看《广论》第二页第九行,其科判分为四个门径,这四个门径是说明及阐述整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其中第一个门径是说:(甲一)为显示这个法源是清净的缘故,所以开示造者的殊胜。这里所谓“造者”并不是指宗喀巴大师,而是指佛,就是本尊释迦牟尼佛;更广义的说,这个造者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到我们的上师为止,代代相传的诸位上师而言。若我们观阅他们所有的传记(可能有二大部函的论著),就可以知道造者是很殊胜的。基于阿底峡尊者恩泽极大之故,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特别把尊者的传记浓缩,是以尊者为《广论》的造者。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说:“故彼(《道灯论》)造者,亦即此(《广论》)之造者。”这个“彼造者”是指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并没有说:“这部《广论》是我自己造出来的。”

   第二个门径是什么呢

   就是(甲二)为了让听者对此教授(这个法),起敬重心的缘故,所以开示这个法很殊胜。第三个门径是(甲三)如何讲说、听闻,二种殊胜的相应法。第四个门径则是(甲四)说明如何以正教授来引导学徒的修学次第。

   那这部菩提道次第究竟有什么殊胜之处呢

   《广论》中提到它有四种殊胜及三种特色。由于它具有四种殊胜的缘故,所以说它像佛的整个教诫中的国王一般,最为殊胜。

   我们现在看《广论》第八页科判,关于(甲二)此论教授殊胜分四点:“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乙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乙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其中,“极大罪行”是指谤法,就算谤法的造罪,也可以藉由此教授很容易地趋于消灭。有前述这四种殊胜。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及“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这两项就以一个譬喻来做说明:例如,对一位非常擅于画唐卡的画师及他的随从来说,如果这个随从是一位很有能力、很善巧的随从,那么他对于画师需要什么画布

   需要什么颜料

   需要多大尺寸的画布

   以及需要什么样子的配料

   他都能够很妥善、很迅速地准备好;和这个譬喻一样,任何佛所教授下来的教法,不管是小乘、大乘、密乘,它们事实上都是因应所有众生成佛的必备条件,互不相违的。这是说明“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的道理,而善巧的助手所发挥的功能,也是无违殊胜。另一方面,要如何去画这幅唐卡

   如何着色

   如何彩绘

   以一位画师来说,只有他本身才有这个技巧,能够把任何颜料任运调配而适得其所,用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