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衮卻格西講授

  目錄

  第一講 造者殊勝

  第二講 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

  第叁講 親近善士

  第四講 修習軌理

  第五講 六加行

  第六講 依師之理

  第七講 暇滿人身

  第八講 念死無常

  第九講 叁途苦

  第十講 皈依叁寶

  第十一講 業果

  第十二講 忏悔與對治

  附錄

  附錄一 《啓勝道門師承啓請文》

  附錄二 《福德本頌》

  附錄叁 格魯巴道次第皈依境

  附錄四 《上師荟供》資糧田聖衆簡圖

  附錄五 資糧田簡介

  附錄六 獻曼達

  附錄七 曼達平面圖

  附錄八 獻曼達觀想次第

  附錄九 菩提道次第科判

  第一講 造者殊勝

   就如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我們所得到的人身較諸如意寶珠還要珍貴,更勝摩尼寶珠

   那是因爲我們所得到的這個人身具有能力、智慧和很多順緣,能夠成辦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然而這樣圓滿人身的獲得其實唯有這一世而已,這我們可以從譬喻的難得、因的難得、本質的難得、還有果位的難得等方面來說明,今生所獲得的這個人身是很難再得到的。除了人身難得之外,我們這個人身還可以成辦很大的義利。

   從壽命來看,我們若與長壽天的衆生以及地獄道有情的壽命相比較的話,人道所得的壽命,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從這個角度去思惟,我們就應該知道,能有這樣的人身,卻還是迷惑于現世的衣服、飲食、名聲的追求,而不去成辦大義利,就好像入寶山卻空手而返一樣。此外,也可以用空瓶子來做比喻:如瓶子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就像我們得到了的這個人身,而不去取心要,卻迷惑于今世的衣食名聲的取得一樣。我們不應該只是迷惑于衣食名聲的取得,而應該在這一世取得佛法的心要。

   宗喀巴大師說:“就像我以所得到的這個人身,日夜無間地去求取佛法心要一樣,你們這些想要求得解脫的弟子,也應該日夜無間地去取心要,這樣就可以讓你的人身得到義利。”因此,如果是有心尋求脫離叁惡道及解脫輪回者,應該如此地策勵勤修。

   而所要取的心要是什麼呢

   就是不應該只執著于今生,也不要貪著于輪回,也不要只是爲了個人的解脫,而是爲了成辦如虛空般的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帶領所有衆生脫離苦海直到彼岸,而要成就佛道。我們今天是爲了這個動機而來聽受教法的。

   今天我們所聽受的這個教法,就如同是整個佛法的國王一般,至爲首要,這個超勝的法即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或簡稱爲《廣論》),這是我們所要講說、聽聞的教法。

   事實上,菩提道次第教授並不是宗喀巴大師編造出來的。宗喀巴大師造這部《廣論》于“止”(奢摩他)、“觀”(毗缽舍那)二章之前的內容,實際上的傳承因緣是,當他到西藏的惹真寺苦修時,曾經向所有傳承上師,從世尊到根本上師整體做了祈請,于是整個資糧田的聖衆全部現起。特別的是,在七天之內噶當派全部的祖師,包括阿底峽尊者在內,均對他祝願,並對他說:“如果你好好地造作這部論著,我們會幫助你廣弘教法,利益衆生。”大師是由于這個因緣而造修行“止”、“觀”之前的《廣論》內容。

   至于“止”、“觀”的部分,大師曾考慮說:“若我再造這個部分的教法,對衆生有利益嗎

   ”當他這樣懷疑的時候,文殊菩薩就現身敦促他說:“你應該繼續把“止”、“觀”二章撰述圓滿,把這部分的道次第補足。”宗喀巴大師才就此完成整部的《廣論》內涵。

   關于法源,這個道次第是源自哪裏呢

   是來自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事實上,世尊在無始劫以前,早就已經成佛了,只不過爲了能夠度化娑婆世界的衆生,而在叁千大千世界的無邊刹土中,特別是在我們的娑婆世界裏,示現了十二法行,十二相成道的事業:首先,爲了無邊的衆生而發起菩提心;其次,爲了無邊的衆生而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最後,爲了無邊衆生而成就圓滿的佛道。

   世尊成佛之後,轉了許多*輪,在他所轉的八萬四千法門中,主要是爲了對治各類衆生的種種煩惱。在這許多法門當中,最爲殊勝的是莫過于在靈鹫山所講的《般若經》。十方無邊的諸佛菩薩都是依著《般若經》的教義修行而成就佛道的,所以當大乘教法衰微的時候,這部經就更有它存在的意義。佛曾說:“當我圓寂之後,大乘教法會逐漸衰微隱沒。”但佛陀也授記說:“以後有一位菩薩會降世,他會將我所宣說的正確大乘教法,特別是《般若經》的教義加以弘揚並恢複起來,這位菩薩就是龍樹菩薩。”

   佛陀圓寂四百年之後,龍樹菩薩降世,而他真的如佛所授記一般,爲了救度後世衆生以及弘揚大乘教法,而把佛陀所說的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經義抉擇出來,撷取《般若經》的精華,造了“中觀六論”,主要是包括《中觀根本頌》等的論著;在廣行道方面,則是造了《寶蔓論》。《般若經》所顯示的空性次第,經由龍樹菩薩的論著而抉擇出來,成爲深見派。由于整個成佛之道非常廣大,隱(密)義的部分,也就是隱藏在《般若經》裏頭的現觀(現證才知)次第,經由彌勒菩薩著述《慈氏五論》(亦即《彌勒菩薩五論》)將《般若經》隱義的現觀次第彰顯出來,成就了廣行派。這之後,再經由他的弟子無著菩薩上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受“慈氏五論”,下降人間之後,造了《瑜伽師地論》及其他很多論著,以弘揚廣行派的教授,這個教授直到現在一直利益著我們,我就不再贅述。

   總之,深見派與廣行派──空性與成佛之道的傳承,在印度從佛陀開始,經過曆代祖師的抉擇,直到目前爲止,就像沒有斷過的橋般地延續下來。正因爲這種沒有間斷的清淨傳承,因此經由菩提道次第實修而成就的祖師大德,不計其數。

   就傳承來說,廣行派到最後是由金洲大師所承續,而甚深道的傳承則是由月稱菩薩以及大小智鵑論師所承續。特別重要的是到了阿底峽尊者時,他把叁個傳承彙歸爲一流,而這叁個傳承是指什麼呢

   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廣行派、深見派及修行加持派。所以有這樣一個說法──佛陀是第一位佛,而第二位佛則是阿底峽尊者,由此可見他的貢獻之大。

   而阿底峽尊者把非常廣大、甚深的顯教經典及密教續部,只以幾張紙就完全涵蓋的這個教義是什麼呢

   就是他所造的《菩提道燈論》(另譯《菩提道炬論》)。有關《菩提道燈論》的諸诠釋中,诠釋得最深廣的,莫過于我們現在所要研討的這部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廣論》。基本上诠釋《菩提道燈論》最廣的是《廣論》;然而,就口訣或教授來說,則是有所謂的《菩提道次第中論》(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菩提道次第略論》);另外尚有《菩提道次第極略論》,就是《四十五頌》。換句話說,一、《菩提道次第中論》,就是所謂的《略論》;二、更爲簡略的《極略論》是指《四十五頌》,此二者是屬于口訣與教授方面的解釋。

   關于《四十五頌》的造作因緣是這樣的:宗喀巴大師經由廣大的聞思經教,特別是對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廣大聞思之後,親身實證而産生的功德,根據實證的經驗造了《四十五頌》,也就是最精略的《極略論》。

   今天所要研討、所要講授的論典,是前面提到的《廣論》。關于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引導方式,讓我們看《廣論》第二頁第九行,其科判分爲四個門徑,這四個門徑是說明及闡述整個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其中第一個門徑是說:(甲一)爲顯示這個法源是清淨的緣故,所以開示造者的殊勝。這裏所謂“造者”並不是指宗喀巴大師,而是指佛,就是本尊釋迦牟尼佛;更廣義的說,這個造者是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到我們的上師爲止,代代相傳的諸位上師而言。若我們觀閱他們所有的傳記(可能有二大部函的論著),就可以知道造者是很殊勝的。基于阿底峽尊者恩澤極大之故,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裏,特別把尊者的傳記濃縮,是以尊者爲《廣論》的造者。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說:“故彼(《道燈論》)造者,亦即此(《廣論》)之造者。”這個“彼造者”是指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並沒有說:“這部《廣論》是我自己造出來的。”

   第二個門徑是什麼呢

   就是(甲二)爲了讓聽者對此教授(這個法),起敬重心的緣故,所以開示這個法很殊勝。第叁個門徑是(甲叁)如何講說、聽聞,二種殊勝的相應法。第四個門徑則是(甲四)說明如何以正教授來引導學徒的修學次第。

   那這部菩提道次第究竟有什麼殊勝之處呢

   《廣論》中提到它有四種殊勝及叁種特色。由于它具有四種殊勝的緣故,所以說它像佛的整個教誡中的國王一般,最爲殊勝。

   我們現在看《廣論》第八頁科判,關于(甲二)此論教授殊勝分四點:“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乙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乙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其中,“極大罪行”是指謗法,就算謗法的造罪,也可以藉由此教授很容易地趨于消滅。有前述這四種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及“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這兩項就以一個譬喻來做說明:例如,對一位非常擅于畫唐卡的畫師及他的隨從來說,如果這個隨從是一位很有能力、很善巧的隨從,那麼他對于畫師需要什麼畫布

   需要什麼顔料

   需要多大尺寸的畫布

   以及需要什麼樣子的配料

   他都能夠很妥善、很迅速地准備好;和這個譬喻一樣,任何佛所教授下來的教法,不管是小乘、大乘、密乘,它們事實上都是因應所有衆生成佛的必備條件,互不相違的。這是說明“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道理,而善巧的助手所發揮的功能,也是無違殊勝。另一方面,要如何去畫這幅唐卡

   如何著色

   如何彩繪

   以一位畫師來說,只有他本身才有這個技巧,能夠把任何顔料任運調配而適得其所,用在…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