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P2

  ..續本文上一頁該用的地方,不會浪費掉;這是指佛所說的任何教典、教誡,都可以涵蓋或含攝爲菩提道次第教授來修行。不管你學到的是五大部論,或是千經萬論,你都可以涵攝到菩提道次第裏來修學,乃至于只有一個字,你也可以將之廣大推衍爲菩提道次第來修學。以上就是用畫師能善用材料、毫無浪費的這個譬喻,來說明佛所說的一字一句皆爲殊勝教授,也就是“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的意義。

   經由“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以及“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這兩個殊勝的認知上,我們很自然的就可以得到第四個殊勝,亦即“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這個極大罪行是指什麼呢

   就是指“謗法”。假如認爲修學大乘法而不要學小乘法,認爲小乘法是該斷舍的,這種說法即是“謗法”;或是有人認爲學密乘不要學顯乘,學顯乘不要學密乘,彼此互相毀謗、互相排斥的話,這種說法也是謗法。

   謗法的罪行事實上是很重很重的,經典上好象有這麼說過,文殊菩薩請問佛說:“什麼是謗法衆生的罪障

  ”佛回答說:“不要問我,不要問我,如果我講的話,衆生會因爲受不了而心痛得昏倒,因謗法而到無間地獄受苦實在太慘了。”由此可知,謗法罪是最重的,但是,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廣論》的教授來修學的話,也就是可以很容易地遮止謗法重罪。

   事實上,佛的密意、佛教教義的精髓或是核心就在“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正見。如果我們可以好好的、善巧的聽聞、思惟、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經由《廣論》的研討而修學菩提道次第,那我們就可以得到佛的密意,就可以修證叁主要道的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正見。值得一提的是,《廣論》可以涵蓋所有顯乘及密乘的要義,所诠無不圓滿;菩提道次第沒有錯誤,沒有乖違;一個衆生若想要成佛,依著次第修學便可以圓滿的成佛,它有這樣的殊勝。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依二大車軌,也就是由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這兩位性相二宗的祖師傳下來的,所以說它的傳承很超勝。以上是“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的簡單介紹。

   接下來繼續說明“聽聞”及“講說軌理”的態度,聽聞佛法與講說佛法都是有規矩的,講說佛法的人應該以清淨的動機來宣說,而受持佛法者則應該以“斷器叁過”及“具六種想”的態度來聽聞教授。至于第四個門徑,則是(甲四)說明如何以真正的教授來引導學徒,此門徑爲兩點:一是“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是“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親近善知識是很重要,而且是要特別殷重強調的。因爲一般而言,選擇上師或善知識,是必須經過好幾年的觀察才行,若能夠有位可以教授你整個顯密雙運道體的善知識,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一位所謂的上師最起碼要具有叁個條件:一、他的功德要超過學生;二、重視來生超過今生;;叁、重視別人超過自己。所以事實上,並不是只要來聽法之後,那位講法者就變成你的上師,不是這樣子的;你可以把他當作道友、法友而來聽受教法,對他保持觀察抉擇,直到你的心能依賴他之後,並願以他爲上師,才稱爲上師;並非要先視爲上師後才能聽受教法,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假若不先觀察,一來聽法就立刻將說法者當作自己的上師,而上師也立即將聽法者視爲弟子,彼此之間誓言不清淨,而後又互相鬥訟,並因觀師的過失而産生很多煩惱,這是很不好的事情。

   還有就是,一旦師長爲你授了戒,灌過頂,他就是你的上師。倘若你不了解傳戒、灌頂的師父即是你的根本上師,卻還在不斷地尋找上師的話,那是錯的,因爲他已經是你的上師了。在你們國家中,很多人對佛法有很深的信心,所以當某個人來傳灌頂時,就急急忙忙地跑去接受灌頂,這會有很多後遺症的。會犯此錯誤是因爲許多人不懂道次第的緣故,因爲一旦你依止了上師之後,就不能再有觀上師過失的心了,此時就算他是狗,你也要視他爲佛。無論如何,視上師爲佛是不能改變的。

   “道的根本在于親近上師”,這有很大的含義,此處“道”是指“菩提道”,是“顯密雙運的菩提道”。爲什麼顯密雙運的菩提道次第能夠讓你的功德生起來呢

   這除了依止一位具相的善知識才能成辦之外,沒有其他的門徑了。也就是說,你必須經過觀察之後,依止一位具相的上師,然後依著他的教授,學習整個顯密雙運的道體,並如理依止修行,方能生起整個顯密雙運道體的證量,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方式或門徑能令你成就這樣的證量了。所以說,道的根本在于親近善知識,其道理也就在此。

   當我們已經完全地依止一位上師之後,就功德來說,上師與佛是一樣的;但就恩澤來說,上師更是超過佛的。依師之理在戒律、顯乘及密乘,各有各的說法。在戒律裏頭講的依師之理裏,是說弟子應該“觀師似佛”,也就是說,師長的功德、利益相似于佛。大乘裏頭的依師之理是“觀師如佛”,這個“如”與前述的“似”是不一樣的,大乘的“觀師如佛”,這個觀“師”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密乘裏“觀師如佛”,是指要觀“師”就是“佛”──金剛持佛。既然明白道的根本在于依師之理,因此你必須加以慎重觀察抉擇,一旦決定這個人就是我的上師之後,就要好好地依止他。

   爲什麼說他就是佛呢

   因爲他能讓我生起很大的功德證量,與佛沒有什麼差別,要用這樣的心態去依止並修習。至于觀師如佛的理由何在呢

   第一,因爲你不想吃虧,想要得到利益,所以最好是視上師爲佛,而不要當他是凡夫,依止佛總比依止凡夫的利益大吧! 第二,“在五濁惡世中,我會示現凡夫相,那就是我來度化衆生。”這就是金剛持佛授記的內容;所以師長在你心中就是佛。不過問題是,在別人心中卻不一定視他爲佛,而且師長本身也不一定是佛,這時該如何解釋呢

   基本上,這端賴于自己內心清淨與否,若自心不清淨,即使是佛現前也會看成不是佛,所以觀師如佛並不是問題。

   一旦依止師長之後,我們應該盡量觀他的功德,經由強力地串習觀師長的功德之後,即使師長有過失,那個尋他過失的心也會愈來愈弱,當觀上師功德的力量愈來愈強的話,即使他有小小的過失,你也不會注意到。假如你說:“我不需要依止師長,我只要照書中所述的來修行就可以了。”可是不依止師長的話,你不可能成佛,所有的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是經由依止師長而得到成就的,十方叁世諸佛到目前爲止,都是依止師長而成就的,因爲這是有關心相續(注一),使心的續流不斷,是心的加持。

   事實上,講授菩提道次第的師長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有清淨的傳承,並且沒有間斷過;第二,他必須會善巧的講說,能令聽受者得到整個教授的口傳;第叁,他必須有修證,這樣去講說,才會令聽受的對方得到加持並達到證量生起的效果。因此,如果他沒有上述的這些條件,只是自己看點書,研討一點道次第,就去對別人講說,如此一來,說、聞雙方可能都會生起煩惱,也不一定會得到證量,其他的就不用多說了。

   關于菩提道正確的聽受方式,是在你聽受的當下,同時調適自己的心、檢查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得到法的功德,這是聽受菩提道次第的方式;否則只是作筆記,記了一大堆,之後再去說給別人聽,那不是聽受菩提道次第的目的。因而也可能會變成“戲論”,也就是說,你可能聽受很多道次第,以爲自己都懂了,就去對別人講說,結果到最後跟自己的心毫不相關,法歸法,心歸心,那就變成戲論了。我們應該要避開這種缺失。

   關于道次第的修行,若你只是用心在記筆記的話,你一定無法進入菩提道次第的,換句話說,當我們在聽受菩提道次第的時候,我們的心要同時隨著法義入道,教授到什麼地方,我們的心就要到達該道次第,一直往上走,這樣才能趣入菩提道。反過來說,若你只是記筆記,心卻絲毫都沒動過,這樣的聽受菩提道次第教授是不會有效果的。

   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很重要,我們剛才已經提過了。我們經由很多門徑、正理、譬喻和聖言量去證成師長就是佛,所以要觀師如佛。那麼,什麼是生起依師之理的量(正確體悟覺受)呢

   經過以上多方面的證成,假以若幹時日之後,當你看你的上師如佛一樣,與佛無二無別,本尊就是上師,上師就是本尊;十方諸佛就是我們的師長,師長就是十方諸佛,能夠這樣無二無別地相融在一起的時候,那依師之理的證量就生起了。整個佛陀的事業是經由上師傳承來的,沒有一個法行不是佛行事業的展現,這個佛行事業來自于智慧法身,而我們的上師本身就是智慧本體,他不過是爲了應化衆生而示現不同的相來度化我們,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證明我們的上師就是佛的化現。

   如理依止上師,具有八種功德,如果不依止的話,則有八種過患。而且依止的方式不如理如法的話,其過患無邊,倒不如不要依止的好,因此依止師長絕不要邪依止。如果你能夠真的生起依師之理的證量,那麼其他法行的證量也就容易生起。這就象當你有了種子,再加上水分、陽光以及所需要的肥料,種子就會發芽、開花一樣。依師的道理有前行、正行及結行叁部分,這樣的分法可用來做爲依師之理的修行方式。前行的依止法就是六加行,金洲大師有很詳細的說明,其中的第叁加行就是皈依、發菩提心。當我們行持皈依、發菩提心的時候,務必要讓我們的心相續結合在一起而去修持;一天修四座的道次第,就像閉關一樣。

   至于前行法應如何修呢

   首先身體必須在安樂座上,以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或八支坐法的坐姿安住;然後應該讓你的心靜下來,用數息或讓你的心歸之于無記心,然後趨入于善心;在這種坐姿及身心狀態之上,去做特別的善心祈請、皈依、發心。行供養時,僅有一尊佛像就可以,有多少佛像或甚至沒有佛像,並沒有什麼分別,整個…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