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P3

  ..續本文上一頁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是一體的。有時候我們會認爲家裏所供的佛像比較小,所以供養就比較微劣,到了大殿就供養的比較多,事實上任何一尊佛像都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很多供品,至少要供水吧! 尊者贊歎水有八種功德,供水可以令你不會生起驕慢心。

   在祈請資糧田上,有廣與略兩種,廣的就是對整個資糧田全部很明顯(清楚的顯現)的做祈請,略的就是“衆寶聚”式,以一尊佛來代表十方諸佛本尊,集十方叁世諸佛于一尊。不論所祈請的資糧田是廣是略,都必須在其尊前供養七支祈願(七支供養)。這就像輪子一樣,順著道路、依著道去轉,一直滾動自然會到達道的盡頭,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地,不斷地行持七支供養,一定可以到達佛地的果位。大師認爲所謂的修行,不管是修菩提道次第或修其他的法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淨罪集資”──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假設我們修行過程的量有六分的話,其中正行只有一分,而以五分作爲淨除罪障,集聚資糧的工作才對。不集聚資糧就像什麼呢

   如同一粒種子放在沒有水和沒有陽光的地方,它是不會生起苗芽的。就像這樣,如果你要修行卻沒有集聚資糧的話,是不可能得到證悟的。七支供養是很大的關要,是集聚資糧的重點。我們要在資糧田前面,不管是廣或略的都好,好好做七支供養,並且對上師或資糧田聖衆們祈求加持,這是很重要的。

   一般修道次第的時候,應該每天念誦《啓勝道門》(附錄一),並且在念誦完之後,觀想從上師佛或資糧田本身或傳承師長等諸聖衆本身,普降甘露融入我身,把我所有的罪與障,特別是修行道次第的罪障去除,上師身口意的加持也同時融入我身,以此去實修道次第,證量一定會生起。《廣論》裏面講到,我們必須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並令其增長無盡,要以這叁個方式來做我們的法行。關于在供養獻曼達拉時,其中有一項是爲了“叁事求加”,它的意義是說,我之所以獻這個曼達拉給諸聖衆是有很大意義的,因爲我要向您們祈求加持叁件事:

   一、讓我很快速的去除顛倒的依師之理,並令從不恭敬善知識,到證得無學道佛位爲止的顛倒心,能迅速地滅除。

   二、祈求您們加持我能從依師之理中,生起恭敬與信心的證量,並請讓我生起自依師之理,一直到整個止觀雙運的佛道,以及無學道佛地的全部功德。

   叁、爲了讓我能順利的生起這樣的證量,請您們加持我去除、息滅所有的內外障緣。

   如果你可以經由祈求而得到加持,事實上就是很大的加持了。

   獻完曼達拉和七支供養之後,要有一個收攝資糧田的作法,就是觀想頂門上有尊外相呈釋迦牟尼佛的上師佛,這是總攝所有叁寶皈依境的一個對象,並向他做祈求。你必須把整個資糧田總攝爲頂門的上師佛,以他安住在你頂門上代表所有叁寶的皈依境,在此情境之上,開始去做整個依師之理證量的修行。在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法行的所緣境,以依師之理來說,這個法行可以分成兩種步驟(一般也有分爲四種的),在此我們用廣、略兩種來說明,廣的一種是把整個依師之理完整的緣念一次,緣念我們的所緣境,去做實修;一個是略的,同樣是依師之理,我們將之略要含攝做觀想,主要的是應記得這個實修的方式。比如說,依止師長有八種功德:第一個是近佛位,亦即可以靠近成佛之位。那要怎麼修呢

   你可以從很多師長給你的比喻、正理、教典、證成之上去做廣大的思惟:首先,對于爲何依止師長能夠令你很靠近佛位的道理確實做廣大的思惟抉擇,這是第一個階段;之後,再做一個很扼要的意義總攝,確定你已實在的、沒有錯謬的了解到,真的依止師長可以使你靠近佛位,對依止師長所得到的功德有了定解(注二),再以這個定解做爲所緣境去修行,一心專注的去實修,這就是所緣境的將護方式。也就是由廣的思惟抉擇得到定解,而後加以實修。

   (乙一)親近善知識的軌理由兩方面來解說:(23頁倒數第2行)第一是“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第二是“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我們剛剛提到所緣境的將護方式是:“我們的心要能夠盡可能的靠近所緣境,透過思惟串習,不斷地靠近所緣境。” 靠近法的法要是:“現在我們都是爲心所自在(控製),所驅使,今後應該要倒過來,我要能驅使心,讓心爲我所用。”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稱之爲“修”。(45頁科判)“庚一、總共修法;庚二、此處修法。”“所言修者,謂其數數于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同時要注意的是,應該把修行的次第、數目決定好之後再去修,否則隨隨便便地修,以後會出很大的問題;即使是非常精進地修行,以後也會有障礙。(第9行)“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于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所以一開始修時就要很戒慎。再者是牽引的力量,“次應發起猛利誓願”,你的心要指向誓願,並以這個牽引的力量去做修行。所得到的定解,應該不令修余,“謂如所定,不令修余。”(第10行)亦即以所得到的定解去修行,不要修習其他。接著,(第11行)“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現在說明“正知”和“正念”的不同處,事實上正知爲先,正念爲後。就像我手上拿的這只杯子,我明白手上拿有一只杯子,這是正知,但是我的心要放在我持杯子的這件事上才可以,否則心不在焉,杯子就會掉下去,這就是正念。這有兩件工作要做:首先,正知把東西交給正念的手,這是正知的工作;再來是把這個東西交給正念的手之後,“正念”必須一直保持觀察手上的東西是否還一直存在,這也就是“正叁摩地”。以上這種說法是一位祖師大德所講的。他說:“在因明學裏面,關于正念與叁摩地(禅定)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可是不管因明學怎麼解說,我認爲具足正念就是叁摩地的本質。”任你所串習的、所習慣的是何種善所緣境(善業),即令你的心能夠一直串習它,但也必須具有叁個條件才稱之爲“修”:第一個是安住在善的所緣境上(住分);第二個是要很清楚你所安住的所緣境(明分);第叁個是對善法的執持心要很堅固(執持分)。在“住分”、“明分”,還有“執持分”叁分具足之上,心對所緣境有這叁個特色就稱之爲“修”。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住分”就是讓你的心不忘記善所緣境。一般而言,會忘記善所緣境有兩個原因,就是“沈沒”和“掉舉”,使心散亂掉;所以你必須要透過“正知”使心不散亂,緊緊地抓住善所緣境。以執持力來說,所緣境的忘失是指舍掉了所緣境,亦即完全沒有執持;若只是散亂,表示對所緣境還執持著。這就如同手上拿著一只杯子一樣,如果松手放掉杯子,這是“忘失”,整個杯子掉了就是“散亂”,此時他並沒有忘失所緣境;如果心念沒有忘失所緣境,但卻是散亂的話,稱之爲“細分的掉舉”。如果不具足執持力,也就是說,對所緣境沒有很強的執持力的話,稱之爲“細分的沈沒”。一旦你能夠具足執持力,就如同手執杯子並穩穩地拿住一樣,則可以把細分的沈沒打破。如果我們透過九住心去修行的話,雖然尚不能達到圓滿佛地,但是按照剛剛所講的這個方式,我們可以先圓滿九住心的修行,也就是說依著粗細分的修行,我們可以用來圓滿九住心的修持境界。我們平常一直在講修行,就應該對所緣境的將護方式有所了解。如果以上的住分、明分、執持分不具足的話,不稱爲修行。既然我們隨時都在修行,所以我講這些話來提醒大家。以上是說明正行中的總共修法。

   接下來(45頁第12行)“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上師)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恒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于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依師之理的修習軌理分成叁個部分,前行就是前行六法,正行就是以上所講的,接著說明“後時如何行者”。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衆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回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于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各一座),四次修習。”(46頁第3行)初修習時,時間不應該很長,因爲我們是凡夫,很容易被沈沒、掉舉所自在(主宰),而染到沈沒、掉舉的過患,千萬不要貪坐很久,實際卻都在修沈沒、掉舉,這樣不好。時間可以很短,但盡量修得很完美。修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當你看到法座時要很快樂才對。當沈沒、掉舉出現的時候,趕快下座,這是沒關系的,我們應該要以很快樂、很寬廣的心情來修行。如果不這樣,日子一久,可能會有兩個問題的産生:一是勉強修習,卻修得不快樂,而有風疾;二是一看到法座就想嘔吐,很害怕,不想上去。變成這樣子就很不好。(第7行)“若待稍固,時漸延長,于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就是修行時不要太急也不要太緩,當你對所緣境已有把握,就可以把這個修行的時間延長,能夠避免這個太急促或太緩慢的過失之後,“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亦當消滅。” 這是在正座修時應該注意到的事項。

   至于正修之外,應如何做呢

   (第8行)“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于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于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鮮。故于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故亦有于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叁法之上,名爲叁合而引導者。”也就是說,我們在正修之外應該去閱讀與正修有關的書,或是去問別人修行…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