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內緣具足暇滿人身”,修學佛法,今世、當下就要做。若不這麼做的話,那下一世就得不到這種人身來成辦佛法。現在不修,死無定期,死了之後又哪裏去得到呢
如何取心要的道理分二,(66頁科判)“丁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是第一個。首先必須生起對整個道體,建立總體的決定解。在具有整個道體定解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于各個道取心要。“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分二,“戊一、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以及“戊二、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依次引導的因相,原因是什麼
“戊一、叁士道中總攝一切(佛陀)至言之(道)理”的理則怎麼說的呢
佛初開始發菩提心,中間積集福慧二資糧,最後現證無上菩提,這一切都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佛轉*輪,講授教法,所說的一切教法,也無非是爲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所有衆生的義利只有二種,就是現前增上生以及畢竟決定勝。(66頁第4行)“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道次所有法類。”畢竟決定勝,分爲二個,就是解脫及成佛。(第7行)“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于)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道),或共中士(道)所有法類。”在修成佛上有二種,我們看最後一行,“謂修種智方便有二(種),謂密咒大乘(金剛密乘)及波羅蜜多大(顯)乘。此二(顯密乘都)攝入上士法類(道次)。”佛所說的教法,悉皆攝在此叁士道中,這是確定的。
我們看67頁科判,“第二(戊二)、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己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意)義”,及“如是次第引導之(原)因相”是什麼。“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如果目的只是爲了能夠成辦叁有的快樂,是下士道的法類;去解脫生死,這樣的法類稱爲中士道次的法類。而共下士道以及共中士道,之所以爲“共”,是爲引導行者入上士道次之共同基礎,也就是說,是修學上士道或是大乘道的前行方便。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68頁)分爲二種,“庚一、正明因相”與“庚二、所爲義”。“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于勝菩提。”唯有發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要發起菩提心,其根本來自于大悲心和大慈心的修學。要能夠生起大悲心,一定要在共下士道次的時候,能夠思惟叁惡道的痛苦,以及在中士道次的時候,思惟叁有輪回六道的苦樂,都像是懸崖般的可怖;先要有這種出離心,才能夠生起大悲心。以自己蒙受叁惡道以及輪回六道的痛苦這些經驗,推廣到衆生身上去,才能夠生起大慈和大悲心。因此,共下士道次和共中士道次的法行能夠真實的修學,是生起菩提心最好的方便。這樣來說,就應該好好思惟皈依和深信業果的道理,以及淨罪集資。“由于至心勇悍增廣,及須皈依七支願行(供養)”,以趣入菩提道,修學菩提心。
一旦修學菩提心之後,就要修學六度和四攝,特別要修學以叁摩地爲本質的奢摩他(止)。在具有止的功德之上,爲了讓自他一切的有情能夠斷離生死的緣故,一定要修學可以斷除輪回根本無明的無我空性慧,和以智慧爲本體的勝觀。能夠把共道基礎好好地淨罪修行之後,一定要趣入密乘之道,因爲趣入密乘道,可以很快速的圓滿福慧二資糧。我們知道,一定要以大乘共道作基礎,而趣入密乘道。而密乘道的依師之理比前面的依師之理還嚴格。再過來就是要以根源清淨的續部(密續)所出的法源,去接受灌頂,然後成熟身心,如理守護不舍。經過灌頂、持戒之後,就要修密乘道了。密乘道分二種:在下叁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修有相瑜伽與無相瑜伽;在無上瑜伽部,要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瑜伽相應法。
“第二所爲義者。”(72頁第10行)這樣安立叁士道的理由是:“爲(了)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對于還沒有生起共下與共中士夫心的,就說自己是上士夫,這種我慢的人(注叁),安立共下與共中士道次之修學;第二是爲了廣益心量不同的衆生,普遍利益上中下叁種心量不同的衆生。比如說有一個地方,路上有叁個人要去,因爲個人的腳力、興趣、想法、體力都不同,有人走沒幾步就想停歇下來,有人走到比較遠的地方才想停下來,有的到了最遠的地方才停下來。和這比喻一樣,因爲衆生的根器不同,有的人想說,我學下士道次就好了;有的只想學中士道次;有的人則是想說,前面的下士道次與中士道次是我的共道,爲了修學大乘的緣故,我必須經由前面共道基礎的修學,進而趣入大乘道的修學,有這叁類的衆生。當下我們要先能夠把顯密雙運的圓融道體記住,並對總道産生定解。這樣的好處是,即使有些衆生只有能力去修學下士道次的法,但是先對他講整個道體之後,他會有一個習氣種子種下去,以後就很容易向上走。目標先定下,再依著整個道次的法類,他就不會得少爲足,而會以建立顯密雙運的整個道體作爲目標,向前走。
所謂的菩提道次第教授,是涵蓋顯密的教法,是一個衆生在一座之中,便能夠把完整的顯經密續的教法精髓(成佛之道),完全展現給你的一種教授。不想成佛便罷,想要成佛一定要依這樣的道體向上走。我對大家能重視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感到隨喜,但是如果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産生半點法味,只是浏覽,看看這裏有什麼,那裏有什麼的話,這樣就沒有什麼好處了。“以有暇身勸取心要”就大致講說至此。
接下來,(74頁科判)“正取心要分叁”,即“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叁、于上士夫道次修心”。“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叁:“一、正修下士意樂(下士道的內涵是什麼
),二、發此意樂之(的)量(是什麼
),叁、除遣此中邪執”。“正修下士意樂”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以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關于生起希求後世利益的心分成兩點:“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還有“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善惡)二趣苦樂”的內涵爲何。“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分爲四項來說明它,就是,“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未修念死有哪些過患
“二、修習(有什麼)勝利”
以及“叁、當發何等念死之心”,還有“四、修念死理。”
“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一般來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沒有人敢說,我不會死,這種想法是不會有的。可是念死無常的意義不在此。因爲人們通常以爲:“我今天可能不會死吧! 我明天可能不會死吧! ”有這種拖延的想法,因此不會很積極地去做想要做的事,這是常執所導致。假設現在是白天,今天晚上你會死,你還會想談明天的計劃嗎
還會想明天做什麼嗎
當你晚上躺下睡覺,還不知明天黎明的時候,你是會投到中陰身去呢
還是可以再起床
這是不一定的。如果不修念死,你會一心迷惑于今世的事,然後拖延,以致于成辦解脫及成佛的想法都沒有,不會積極的去做。如果不能修念死無常的話,即使能夠聞思修佛陀的教法,也只是貪著今生而已。這樣修任何善業,力量都很微弱。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閑聊)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74頁最後1行) 過患是這些。(75頁第2行)“如是由(于)希(求)身命久住所欺诳(的緣)故,遂于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著)。于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嗔,于彼過患蒙昧愚疑。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妒)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如此一來,十惡業、五無間業,還有近五無間業及謗法重業都造了。因爲這樣墮落惡道,就會蒙受很大的痛苦。
“第二修習之勝利。”修習粗分的死無常,憶念無常,事實上它的目的,無非是激勵你學習佛法。剛剛我們講到修習思暇滿難得義大,也是激勵你修習佛法。只是,一個是讓你的心立于悲傷之上,激勵你去修習;另一個是在讓你産生很大的歡喜心之上,來激勵你。爲什麼
因爲講到死,它是不會暫住的,暫住不了。如果我們到另一個國家去,那你總要先辦護照簽證,機票也要先准備好,才能啓程前往那個地方。同樣的,非去不可的下一世的簽證是什麼呢
就是佛法的修學,也就是說,應該日夜無間地修學各式各樣的清淨教法。這也就是由憶念死無常,進而督促你修法的理由。修習無常的勝利,就講到這裏。
【解惑篇】
問:昨天提到,爲了成辦順緣,而忘了修學佛法,能不能請再說明一下
答:是這樣說,我們要修學佛法,首先要有順緣。如果你的順緣很快可以得到,當然你要修學佛法就沒有什麼障礙。問題是,這個順緣的具足,不是這麼快的話,那你大部分時間花在順緣的成辦上,就忘記了要修學佛法。同時在成辦修法順緣的當下,你會對佛法的修學産生一種懈怠與那種常執,覺得是恒常,不是無常,會有那種想法,這樣對修學佛法是很大的障礙。所謂修學佛法的順緣我們都有了,就是十八要件的暇滿人身。
問:可是沒錢怎麼辦
答:如果真心修法的話,沒錢也沒關系,上次不是講過噶當派的四依止、叁金剛還有叁事嗎
(請參考衮卻格西開示錄(一)《什麼是金剛乘》175頁)就是這樣的,不要錢也可以修學佛法。不過話說回來,要舍下現世一切是很困難的,順緣還是要啦!需要工作掙錢、積錢。不過重點在,不論是在工作、或者賺錢的當下,你的心應該是重視來世超過于重視今世;也必須有重視他人勝過重視自己的想法,要這樣慢慢地向上積累。想要一下子立刻成辦是很難的,但仍要致力于圓滿清淨教法的修學…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七講 暇滿人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