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P3

  ..续本文上一页识,内缘具足暇满人身”,修学佛法,今世、当下就要做。若不这么做的话,那下一世就得不到这种人身来成办佛法。现在不修,死无定期,死了之后又哪里去得到呢

  

   如何取心要的道理分二,(66页科判)“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这是第一个。首先必须生起对整个道体,建立总体的决定解。在具有整个道体定解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于各个道取心要。“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以及“戊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依次引导的因相,原因是什么

   “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佛陀)至言之(道)理”的理则怎么说的呢

   佛初开始发菩提心,中间积集福慧二资粮,最后现证无上菩提,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佛转*轮,讲授教法,所说的一切教法,也无非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所有众生的义利只有二种,就是现前增上生以及毕竟决定胜。(66页第4行)“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道次所有法类。”毕竟决定胜,分为二个,就是解脱及成佛。(第7行)“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于)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道),或共中士(道)所有法类。”在修成佛上有二种,我们看最后一行,“谓修种智方便有二(种),谓密咒大乘(金刚密乘)及波罗蜜多大(显)乘。此二(显密乘都)摄入上士法类(道次)。”佛所说的教法,悉皆摄在此三士道中,这是确定的。

   我们看67页科判,“第二(戊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意)义”,及“如是次第引导之(原)因相”是什么。“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如果目的只是为了能够成办三有的快乐,是下士道的法类;去解脱生死,这样的法类称为中士道次的法类。而共下士道以及共中士道,之所以为“共”,是为引导行者入上士道次之共同基础,也就是说,是修学上士道或是大乘道的前行方便。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68页)分为二种,“庚一、正明因相”与“庚二、所为义”。“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唯有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要发起菩提心,其根本来自于大悲心和大慈心的修学。要能够生起大悲心,一定要在共下士道次的时候,能够思惟三恶道的痛苦,以及在中士道次的时候,思惟三有轮回六道的苦乐,都像是悬崖般的可怖;先要有这种出离心,才能够生起大悲心。以自己蒙受三恶道以及轮回六道的痛苦这些经验,推广到众生身上去,才能够生起大慈和大悲心。因此,共下士道次和共中士道次的法行能够真实的修学,是生起菩提心最好的方便。这样来说,就应该好好思惟皈依和深信业果的道理,以及净罪集资。“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皈依七支愿行(供养)”,以趣入菩提道,修学菩提心。

   一旦修学菩提心之后,就要修学六度和四摄,特别要修学以三摩地为本质的奢摩他(止)。在具有止的功德之上,为了让自他一切的有情能够断离生死的缘故,一定要修学可以断除轮回根本无明的无我空性慧,和以智慧为本体的胜观。能够把共道基础好好地净罪修行之后,一定要趣入密乘之道,因为趣入密乘道,可以很快速的圆满福慧二资粮。我们知道,一定要以大乘共道作基础,而趣入密乘道。而密乘道的依师之理比前面的依师之理还严格。再过来就是要以根源清净的续部(密续)所出的法源,去接受灌顶,然后成熟身心,如理守护不舍。经过灌顶、持戒之后,就要修密乘道了。密乘道分二种:在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修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在无上瑜伽部,要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瑜伽相应法。

   “第二所为义者。”(72页第10行)这样安立三士道的理由是:“为(了)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对于还没有生起共下与共中士夫心的,就说自己是上士夫,这种我慢的人(注三),安立共下与共中士道次之修学;第二是为了广益心量不同的众生,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心量不同的众生。比如说有一个地方,路上有三个人要去,因为个人的脚力、兴趣、想法、体力都不同,有人走没几步就想停歇下来,有人走到比较远的地方才想停下来,有的到了最远的地方才停下来。和这比喻一样,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有的人想说,我学下士道次就好了;有的只想学中士道次;有的人则是想说,前面的下士道次与中士道次是我的共道,为了修学大乘的缘故,我必须经由前面共道基础的修学,进而趣入大乘道的修学,有这三类的众生。当下我们要先能够把显密双运的圆融道体记住,并对总道产生定解。这样的好处是,即使有些众生只有能力去修学下士道次的法,但是先对他讲整个道体之后,他会有一个习气种子种下去,以后就很容易向上走。目标先定下,再依着整个道次的法类,他就不会得少为足,而会以建立显密双运的整个道体作为目标,向前走。

   所谓的菩提道次第教授,是涵盖显密的教法,是一个众生在一座之中,便能够把完整的显经密续的教法精髓(成佛之道),完全展现给你的一种教授。不想成佛便罢,想要成佛一定要依这样的道体向上走。我对大家能重视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感到随喜,但是如果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半点法味,只是浏览,看看这里有什么,那里有什么的话,这样就没有什么好处了。“以有暇身劝取心要”就大致讲说至此。

   接下来,(74页科判)“正取心要分三”,即“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下士道的内涵是什么

   ),二、发此意乐之(的)量(是什么

   ),三、除遣此中邪执”。“正修下士意乐”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以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关于生起希求后世利益的心分成两点:“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还有“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善恶)二趣苦乐”的内涵为何。“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为四项来说明它,就是,“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未修念死有哪些过患

   “二、修习(有什么)胜利”

   以及“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还有“四、修念死理。”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一般来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没有人敢说,我不会死,这种想法是不会有的。可是念死无常的意义不在此。因为人们通常以为:“我今天可能不会死吧! 我明天可能不会死吧! ”有这种拖延的想法,因此不会很积极地去做想要做的事,这是常执所导致。假设现在是白天,今天晚上你会死,你还会想谈明天的计划吗

   还会想明天做什么吗

   当你晚上躺下睡觉,还不知明天黎明的时候,你是会投到中阴身去呢

   还是可以再起床

   这是不一定的。如果不修念死,你会一心迷惑于今世的事,然后拖延,以致于成办解脱及成佛的想法都没有,不会积极的去做。如果不能修念死无常的话,即使能够闻思修佛陀的教法,也只是贪着今生而已。这样修任何善业,力量都很微弱。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闲聊)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74页最后1行) 过患是这些。(75页第2行)“如是由(于)希(求)身命久住所欺诳(的缘)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着)。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嗔,于彼过患蒙昧愚疑。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妒)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如此一来,十恶业、五无间业,还有近五无间业及谤法重业都造了。因为这样堕落恶道,就会蒙受很大的痛苦。

   “第二修习之胜利。”修习粗分的死无常,忆念无常,事实上它的目的,无非是激励你学习佛法。刚刚我们讲到修习思暇满难得义大,也是激励你修习佛法。只是,一个是让你的心立于悲伤之上,激励你去修习;另一个是在让你产生很大的欢喜心之上,来激励你。为什么

   因为讲到死,它是不会暂住的,暂住不了。如果我们到另一个国家去,那你总要先办护照签证,机票也要先准备好,才能启程前往那个地方。同样的,非去不可的下一世的签证是什么呢

   就是佛法的修学,也就是说,应该日夜无间地修学各式各样的清净教法。这也就是由忆念死无常,进而督促你修法的理由。修习无常的胜利,就讲到这里。

  【解惑篇】

   问:昨天提到,为了成办顺缘,而忘了修学佛法,能不能请再说明一下

  

   答:是这样说,我们要修学佛法,首先要有顺缘。如果你的顺缘很快可以得到,当然你要修学佛法就没有什么障碍。问题是,这个顺缘的具足,不是这么快的话,那你大部分时间花在顺缘的成办上,就忘记了要修学佛法。同时在成办修法顺缘的当下,你会对佛法的修学产生一种懈怠与那种常执,觉得是恒常,不是无常,会有那种想法,这样对修学佛法是很大的障碍。所谓修学佛法的顺缘我们都有了,就是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

   问:可是没钱怎么办

  

   答:如果真心修法的话,没钱也没关系,上次不是讲过噶当派的四依止、三金刚还有三事吗

   (请参考衮却格西开示录(一)《什么是金刚乘》175页)就是这样的,不要钱也可以修学佛法。不过话说回来,要舍下现世一切是很困难的,顺缘还是要啦!需要工作挣钱、积钱。不过重点在,不论是在工作、或者赚钱的当下,你的心应该是重视来世超过于重视今世;也必须有重视他人胜过重视自己的想法,要这样慢慢地向上积累。想要一下子立刻成办是很难的,但仍要致力于圆满清净教法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