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叁途苦
我們已經具足修學佛法的順緣──得到一個暇滿人身,所以應該好好地以這個人身來求取佛法的心要。而且不應該只是寄望現前增上生果位的取得,只追求自己個人的解脫,應該要以“爲了一切衆生的義利,我一定要成佛。”的這種菩提心爲動機,來聽受這一場教法。事實上,由于我們現在能力不足,別說是成辦所有衆生的義利,就是一個衆生的義利也成辦不了;實在是爲了要成辦所有衆生的義利,所以我們必須來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唯有從開始的依師之理到止觀雙運道全部圓滿,最後成就佛道,我們才能夠圓滿地成就一切衆生的義利。
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修學,首先,必須經由聽聞而得到聞所成慧;進而思惟所聽聞的內涵,得到思所成慧;再進一步,由思慧産生修所成慧。還要把修所得到的道次第內涵,一再的串習,使之與內心相結合。由于菩提道次第已經把修學的次第,完整而沒有錯誤地排好了,我們只要依著這個次第往上修學,就會對整個道體的輪廓,有一個了知,這是個很重要的修學關要。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予以補充。
修學道次第采用廣或略,這是個人的自由。例如《福德本頌》,雖然是短的偈頌,但卻是把整個道體完全展現出來,如果我們每天能夠以《福德本頌》的內涵來做觀修,就能讓我們的人生不會空過,進而直取心要。
在我們調整前行動機的時候,能夠具足叁士道次第的內涵;正行的時候,也是以叁士道次第的內涵來作憶念修或略修;在後行回向的時候,也同樣以叁士道次第的內涵來作回向。如果能這樣做的話,就能讓自己的人生,每一天都具有意義。我不是說過嗎,世尊所講的一切教法,沒有不涵攝在叁士道次第裏頭的。
依據道次第的教授,它以四個門徑爲引導,第四個門徑是“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學徒次第”,此中分兩種,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的道理”以及“乙二、已經依師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有關“乙一、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主要分兩方面說明,就是:丙一、總示意樂,以及 丙二、略示。略示裏頭又包括 己一、前行、己二、正行,及 己叁、結行,這種修行內涵次第,在以下的暇滿等等法行中,也是一樣做的。
于“暇滿勸取心要”的道理,就是要認識暇滿的內涵:正明暇滿、暇滿義大及暇滿難得。然後,基于思惟暇滿的法行之上,每天能夠把沒有意義的事情放掉,一心投入佛法的修學。勸取以暇滿之身取心要,這個所取的心要是指“修學叁士道次第教授”。爲什麼這樣講
如果行者不能生起下士道次修心內涵的話,則不可能生起一種欲求後世義利的心;如果我們不能生起希求後世義利的心,那整個道次第是沒有辦法建立起來的。
關于下士道次的修心,欲求後世義利之心能夠生起,主要是修“念死無常”,特別是指“死無定期”的法。如果你可以好好修學“死無定期”,你自然就會重視未來生生世世的義利。修念死無常並不是要讓你害怕死,而是要你思惟:自己沒有因緣去修學以成辦“現前增上生”和“究竟決定勝”的因,同時由于我們積造了很多的惡業,會因此惡業因緣而墮落叁途,而覺得害怕。如果你能夠修學成就現前增上生和究竟決定勝的法,那臨死之際就不需要畏懼。那你真正該畏懼的內涵(核心)是什麼呢
是畏懼在你還沒有能夠成辦現前增上生和究竟決定勝的內涵之前就死了,這才是念死無常的重要內涵。
如果人死如燈滅一樣,那倒是好的,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死了之後還要投生,而且是基于所積造善惡業的因,而感招樂果(善趣)和苦果(惡趣)。每個人也許都會想:“我死了之後,可能不會墮入叁惡道吧! ”但是基于“我可能不會墮入叁惡道”的這種想法,並不會讓你就不墮入叁惡道,因爲我們爲業所牽引,沒有這種自由。如果能自主的話,每個人都不會想墮叁惡道的,叁惡道也就不會有了!然而在我們的心相續裏,確有所謂的善業和惡業。
《俱舍論》說:“投生于善趣惡趣,取決于業。”這是由于重業、串習業和近業,導致投生善趣和惡趣。一般而言,以你先前串習最多、最重、或最近的業,而感招到善趣或惡趣。雖然如此,如果你生前都在造善業,臨終卻有一個很強烈的惡業念頭,這還是會導致你感招惡趣。同樣的,如果生前都造惡業,臨終的時候卻能産生一個具力(很有力量)的善心,那還是會感招善趣。所以重、近、串習的說法是很重要的。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次第分叁”(74頁科判),即“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除遣此中邪執”。第一類分兩點,“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希求後世意樂的心又分兩種,“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這一點已經講過了,現在講85頁最後一段“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于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複唯除二趣之外無余生處(無第叁趣),謂生善趣或是惡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爲業所自在)。如黑白業牽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爲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86頁第4行)“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于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衆苦故。”因爲痛苦是你連在夢中也不想要的,所以“不樂衆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歡喜”,由比度推量自心而悲愍他人,生起悲心;由于厭惱生死輪回,希求解脫的心也會生出來。“由畏衆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因此這種苦的思惟,是能攝集衆多修要的大溫陀南(修行的重要關鍵)。《入行論》說:“複次苦功德,厭離除驕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也是同樣的解釋。一般來說,無苦就無法生出離心是一定的。如果有痛苦的折磨,你就會生起出離心。相反的,如果你只有快樂的話,驕慢之心就會生起來。
由于思惟“後世當生何趣
”我們要來思惟一下惡趣之苦。從罪的本質,依其重、稍輕、最輕等,依次會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如果說“我根本沒有積造地獄道的惡業”,這是不應理的。爲什麼呢
今世從出生到目前爲止,仔細想一想,我們所造的業裏頭,已經積造不少地獄的因了;即使沒有這種惡業,自無始以來,我們所投生過的各式各樣衆生,包括鯨魚之類的,積造過以小魚衆生當食物,殺害衆生等惡業,所造過的十惡業以及五無間業不少,這些都是地獄道的業因。另外,我們又求受了很多律儀、很多戒,如果輕忽的話,也會慢慢地導致地獄道的業。
關于叁惡道的苦分叁:(86頁科判)“一、思惟地獄所有衆苦,二、旁生所有衆苦,叁、餓鬼所有衆苦”。“思惟地獄道所有衆苦”分四:“一、熱地獄,二、近邊地獄,叁、寒冰地獄,四、獨一地獄。”
大有情地獄,“謂從此過叁萬二千由旬”,從此的“此”是指菩提迦耶的金剛座而說的,此基座下面有等活地獄。以你兩臂張開爲一肘,五百個兩臂張開稱爲一個俱盧舍,五百個俱盧舍稱爲一由旬(逾繕那)。一般來說,修本尊法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修地獄本尊。你應該想,我親身爲地獄衆生,本尊就是地獄的衆生,就是我,正在蒙受這麼多痛苦,因爲對痛苦的折磨産生畏懼心,而真實皈依叁寶。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雖修到無上瑜伽部的密集金剛,而未生起死無常觀,倒不如修皈依還來得深。”這不是說無上瑜伽部的密集金剛的修法證量不夠深,本來它就是很深奧的。但是對我們來說,如果我們好好行持皈依,皈依卻是更深的。
地獄的結構是,在菩提迦耶的金剛座下面有等活地獄,從等活地獄開始算,每間隔四千四千由旬往下,還有另外的七個有情地獄。(86頁最後1行)“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辟/足]地。”等活地獄的衆生,所受的種種痛苦,有以熱火熾身;世界上最熱的火,與之相較,只不過百千萬億分之一的熱度而已。又將身體支分變成一塊一塊,昏絕在地,死了之後,空中又發聲說:“你應該再複活起來。”複活起來又互相拿劍砍殺,如此直至業盡爲止,一直受這種反複的痛苦。地獄的壽量之長,講起來我們可能不會相信。地獄衆生的身體很高大,肌膚像嬰兒一樣的柔軟,在等活地獄中互相殘殺,殘殺的時候不是沒有感覺,而是有錐心的痛苦,要這樣去觀想。
等活地獄之下是黑繩地獄,(87頁第2行)“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衆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爲四方,或爲八方,或爲種種非一紋畫。”地獄的獄卒在諸有情的身上,以墨鬥彈繩的方式畫圖畫,再依所畫的線用刀子去剁去割解,這是在黑繩地獄要蒙受的痛苦。獄卒非常有力量,而且是一看就會昏倒的可怕,他一直環繞在你的四周,並且用各種刑具處罰你。因爲是熱地獄的關系,所以越往下越熱,較之于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的熱度就更大更強。你應該好好地了解、好好修,就如同我在等活地獄中,受苦的情況如經中所說的一樣,這樣地思惟等活地獄的痛苦。受這樣的苦令我很畏懼,所以真實的要皈依叁寶。接著往下修黑繩地獄,就像我在蒙受黑繩地獄的苦一樣的去思惟,生起真正畏懼的心,然後深信叁寶能救我,而真實的皈依叁寶。如此依次地修各層地獄之苦。
“叁衆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糯頭鐵山之間。”投生于衆合地獄者是殺魚、殺豬、殺羊這一類有情,在衆合地獄中,山形變成像這些被我們所殺的畜生的頭,這些衆生的山頭,壓逼過來,把我們地獄衆生的身體壓得血流成河,受這種的痛苦。(87頁第4行)“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九講 叁途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