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第九讲 三途苦

   我们已经具足修学佛法的顺缘──得到一个暇满人身,所以应该好好地以这个人身来求取佛法的心要。而且不应该只是寄望现前增上生果位的取得,只追求自己个人的解脱,应该要以“为了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成佛。”的这种菩提心为动机,来听受这一场教法。事实上,由于我们现在能力不足,别说是成办所有众生的义利,就是一个众生的义利也成办不了;实在是为了要成办所有众生的义利,所以我们必须来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唯有从开始的依师之理到止观双运道全部圆满,最后成就佛道,我们才能够圆满地成就一切众生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修学,首先,必须经由听闻而得到闻所成慧;进而思惟所听闻的内涵,得到思所成慧;再进一步,由思慧产生修所成慧。还要把修所得到的道次第内涵,一再的串习,使之与内心相结合。由于菩提道次第已经把修学的次第,完整而没有错误地排好了,我们只要依着这个次第往上修学,就会对整个道体的轮廓,有一个了知,这是个很重要的修学关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予以补充。

   修学道次第采用广或略,这是个人的自由。例如《福德本颂》,虽然是短的偈颂,但却是把整个道体完全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每天能够以《福德本颂》的内涵来做观修,就能让我们的人生不会空过,进而直取心要。

   在我们调整前行动机的时候,能够具足三士道次第的内涵;正行的时候,也是以三士道次第的内涵来作忆念修或略修;在后行回向的时候,也同样以三士道次第的内涵来作回向。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就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天都具有意义。我不是说过吗,世尊所讲的一切教法,没有不涵摄在三士道次第里头的。

   依据道次第的教授,它以四个门径为引导,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学徒次第”,此中分两种,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亲近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乙二、已经依师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有关“乙一、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主要分两方面说明,就是:丙一、总示意乐,以及 丙二、略示。略示里头又包括 己一、前行、己二、正行,及 己三、结行,这种修行内涵次第,在以下的暇满等等法行中,也是一样做的。

   于“暇满劝取心要”的道理,就是要认识暇满的内涵:正明暇满、暇满义大及暇满难得。然后,基于思惟暇满的法行之上,每天能够把没有意义的事情放掉,一心投入佛法的修学。劝取以暇满之身取心要,这个所取的心要是指“修学三士道次第教授”。为什么这样讲

   如果行者不能生起下士道次修心内涵的话,则不可能生起一种欲求后世义利的心;如果我们不能生起希求后世义利的心,那整个道次第是没有办法建立起来的。

   关于下士道次的修心,欲求后世义利之心能够生起,主要是修“念死无常”,特别是指“死无定期”的法。如果你可以好好修学“死无定期”,你自然就会重视未来生生世世的义利。修念死无常并不是要让你害怕死,而是要你思惟:自己没有因缘去修学以成办“现前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因,同时由于我们积造了很多的恶业,会因此恶业因缘而堕落三途,而觉得害怕。如果你能够修学成就现前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法,那临死之际就不需要畏惧。那你真正该畏惧的内涵(核心)是什么呢

   是畏惧在你还没有能够成办现前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内涵之前就死了,这才是念死无常的重要内涵。

   如果人死如灯灭一样,那倒是好的,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死了之后还要投生,而且是基于所积造善恶业的因,而感招乐果(善趣)和苦果(恶趣)。每个人也许都会想:“我死了之后,可能不会堕入三恶道吧! ”但是基于“我可能不会堕入三恶道”的这种想法,并不会让你就不堕入三恶道,因为我们为业所牵引,没有这种自由。如果能自主的话,每个人都不会想堕三恶道的,三恶道也就不会有了!然而在我们的心相续里,确有所谓的善业和恶业。

   《俱舍论》说:“投生于善趣恶趣,取决于业。”这是由于重业、串习业和近业,导致投生善趣和恶趣。一般而言,以你先前串习最多、最重、或最近的业,而感招到善趣或恶趣。虽然如此,如果你生前都在造善业,临终却有一个很强烈的恶业念头,这还是会导致你感招恶趣。同样的,如果生前都造恶业,临终的时候却能产生一个具力(很有力量)的善心,那还是会感招善趣。所以重、近、串习的说法是很重要的。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次第分三”(74页科判),即“正修下士意乐”、“发此意乐之量”、“除遣此中邪执”。第一类分两点,“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及“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希求后世意乐的心又分两种,“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以及“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这一点已经讲过了,现在讲85页最后一段“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如是决定速死没故,于现法中无暇久居,然死而后亦非断无,仍须受生,此复唯除二趣之外无余生处(无第三趣),谓生善趣或是恶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诸业他自在故(为业所自在)。如黑白业牵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恶趣者,当为何等,故应思惟诸恶趣苦。”(86页第4行)“谓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由见苦是不善果故,于诸恶罪极生羞耻,不乐众苦故。”因为痛苦是你连在梦中也不想要的,所以“不乐众苦故而乐安乐,由见安乐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欢喜”,由比度推量自心而悲愍他人,生起悲心;由于厌恼生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也会生出来。“由畏众苦,发起猛利真归依等”,因此这种苦的思惟,是能摄集众多修要的大温陀南(修行的重要关键)。《入行论》说:“复次苦功德,厌离除骄傲,悲愍生死者,羞恶乐善行。”也是同样的解释。一般来说,无苦就无法生出离心是一定的。如果有痛苦的折磨,你就会生起出离心。相反的,如果你只有快乐的话,骄慢之心就会生起来。

   由于思惟“后世当生何趣

   ”我们要来思惟一下恶趣之苦。从罪的本质,依其重、稍轻、最轻等,依次会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如果说“我根本没有积造地狱道的恶业”,这是不应理的。为什么呢

   今世从出生到目前为止,仔细想一想,我们所造的业里头,已经积造不少地狱的因了;即使没有这种恶业,自无始以来,我们所投生过的各式各样众生,包括鲸鱼之类的,积造过以小鱼众生当食物,杀害众生等恶业,所造过的十恶业以及五无间业不少,这些都是地狱道的业因。另外,我们又求受了很多律仪、很多戒,如果轻忽的话,也会慢慢地导致地狱道的业。

   关于三恶道的苦分三:(86页科判)“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二、旁生所有众苦,三、饿鬼所有众苦”。“思惟地狱道所有众苦”分四:“一、热地狱,二、近边地狱,三、寒冰地狱,四、独一地狱。”

   大有情地狱,“谓从此过三万二千由旬”,从此的“此”是指菩提迦耶的金刚座而说的,此基座下面有等活地狱。以你两臂张开为一肘,五百个两臂张开称为一个俱卢舍,五百个俱卢舍称为一由旬(逾缮那)。一般来说,修本尊法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修地狱本尊。你应该想,我亲身为地狱众生,本尊就是地狱的众生,就是我,正在蒙受这么多痛苦,因为对痛苦的折磨产生畏惧心,而真实皈依三宝。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虽修到无上瑜伽部的密集金刚,而未生起死无常观,倒不如修皈依还来得深。”这不是说无上瑜伽部的密集金刚的修法证量不够深,本来它就是很深奥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如果我们好好行持皈依,皈依却是更深的。

   地狱的结构是,在菩提迦耶的金刚座下面有等活地狱,从等活地狱开始算,每间隔四千四千由旬往下,还有另外的七个有情地狱。(86页最后1行)“初等活者,谓彼有情,多共聚集,业增上故,种种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残害,闷绝[辟/足]地。”等活地狱的众生,所受的种种痛苦,有以热火炽身;世界上最热的火,与之相较,只不过百千万亿分之一的热度而已。又将身体支分变成一块一块,昏绝在地,死了之后,空中又发声说:“你应该再复活起来。”复活起来又互相拿剑砍杀,如此直至业尽为止,一直受这种反复的痛苦。地狱的寿量之长,讲起来我们可能不会相信。地狱众生的身体很高大,肌肤像婴儿一样的柔软,在等活地狱中互相残杀,残杀的时候不是没有感觉,而是有锥心的痛苦,要这样去观想。

   等活地狱之下是黑绳地狱,(87页第2行)“其中所生诸有情类,谓多当受如是众苦,诸守狱卒,以黑绳拼,或为四方,或为八方,或为种种非一纹画。”地狱的狱卒在诸有情的身上,以墨斗弹绳的方式画图画,再依所画的线用刀子去剁去割解,这是在黑绳地狱要蒙受的痛苦。狱卒非常有力量,而且是一看就会昏倒的可怕,他一直环绕在你的四周,并且用各种刑具处罚你。因为是热地狱的关系,所以越往下越热,较之于等活地狱,黑绳地狱的热度就更大更强。你应该好好地了解、好好修,就如同我在等活地狱中,受苦的情况如经中所说的一样,这样地思惟等活地狱的痛苦。受这样的苦令我很畏惧,所以真实的要皈依三宝。接着往下修黑绳地狱,就像我在蒙受黑绳地狱的苦一样的去思惟,生起真正畏惧的心,然后深信三宝能救我,而真实的皈依三宝。如此依次地修各层地狱之苦。

   “三众合者,谓彼有情,或时展转而共集会,尔时狱卒驱逐令入,如二糯头铁山之间。”投生于众合地狱者是杀鱼、杀猪、杀羊这一类有情,在众合地狱中,山形变成像这些被我们所杀的畜生的头,这些众生的山头,压逼过来,把我们地狱众生的身体压得血流成河,受这种的痛苦。(87页第4行)“从此无间两山合迫,尔时从其…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