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二講 忏悔與對治▪P3

  ..續本文上一頁熟八果的功德呢?比如說要得到 一、壽量圓滿必須斷殺生,要有護生的想法;二、形色圓滿的因是要供燈、布施法衣給僧衆。叁、種姓圓滿的因,在于對上師特別恭敬,斷除我慢、恭敬上師和衆生。四、自在圓滿,(141頁第4行)“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惱及功德田(病惱、痛苦的、疾病的,或者貧乏的衆生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上供下施)。”五、信言圓滿,“謂修遠離語(之)四不善(業)(妄語、兩舌、粗惡語及绮語)。”六、大勢名稱,是真有美名而且權力很大,這樣是怎麼的因來的?就是“發(廣)宏(大)願,于自身中攝持當來(下一世)種種功德,供養叁寶,供養父母,(供養)聲聞獨覺,(還有自己的阿闍黎)親教軌範,及諸尊長(等)”。七、丈夫相,就是具男生相,要怎麼修因?要喜樂男衆所有的功德,厭患婦女之身,深見女身之過患,把好樂女身的想法遮止。八、大力具足的因是,別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這樣八種因去成就異熟八果。

   另外還有叁緣:心清淨、加行清淨及田清淨。心(意樂)要清淨,然後加行要清淨,對象要清淨。什麼叫心清淨?(141頁第9行)“于其叁緣,心清淨中(觀)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衆善,”把所有衆善回向無上菩提,而且不需求果報。“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觀待于他有兩種:見同法行者,如果他比你高,就要遠離忌妒;和你一般時,要遠離比較;比你差的,要遠離輕毀、輕蔑的心,勤修隨喜,“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于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贊美令受。已受行者,贊美令喜,恒無間作不棄舍作(之行)。田清淨者(對善知識),謂由彼二意樂加行(以上面的兩種,心及加行清淨),能與衆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一四二頁科判,思惟已進止的道理。該作不該作的道理分兩點:總的開示以及特以四力淨修道理。關于由善業因感苦樂果定理,不只是要了知通達而已,還要奉行實踐。業果的道理微細甚深,所以要接受佛陀聖言的教誡,並且依教奉行。布施能得到圓滿受用,可是要怎樣才能從布施得到受用圓滿?這我們就無法知道,無法推斷,它非常隱密,只有靠佛陀的聖言量去相信、去奉行。(第10行)“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于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叁門,斷截惡趣。”不論白天晚上,不斷地去觀察身、口、意叁門,是否隨順業果的道理,以截斷墮落惡趣之門。假若不善巧分別因果的差別,縱然少少了知佛法,“然將叁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啓諸惡趣門。”接著(143頁第1行)“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說:“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于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爲智者。”

   一四四頁第二段,“第二特以四力淨修(罪障的)道理者。”最主要是還淨的道理,是指“破壞現行(破壞力)、對治現行(對治力)、遮止罪惡(防護力)及依止力”四種。

   第一個力量是破壞力,就是追悔力。對于無始所造的諸不善業,生起追悔。要生起追悔心,就要好好地修習“惡業必然感到異熟、等流及增上果的”道理。追悔所緣念的對象應該是,自己今生與前生所知道的惡業,特別是追悔今生所造的惡業。一般說來,我們要以從無始以來幾乎每種惡業都造過的心情,把所有知道及不知道的惡業,全都加以追悔,就像誤食了毒藥的恐懼、懊悔的心情。修持時,應由誦持《勝金光明經》忏悔,或由禮拜叁十五佛忏悔。

   第二是對治力。分六種來對治。一、“依止甚深經(典)者,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二、“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法意。叁、依念誦,就是持咒、百字明咒等等。四、依形象,以對于佛陀所生的信心,造立佛形像。五、依供養者,于佛所及佛塔廟,行種種微妙供養。六、“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菩薩)所有名號。”這些都是對治力的範疇。

   “第叁力者(防護力),謂正靜息(滅)十種不善(業)”(145頁倒數第2行),摧滅“一切自作教他(作,還有)見作隨喜,殺生等門(業)。叁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這些是防護力。

   第四依止力,(146頁第3行)“(是)修皈依及(發)菩提心。此中總之,勝者(佛)爲初發業(初發心學者),雖說種種淨惡之門,”如果具足四力忏悔的話,即能圓滿對治一切罪障。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150頁第2行)。下士道次修出的意樂之量是什麼?“謂先有無僞(真實的),希求現世(的心),其求後世,唯虛言辭,”換個位置,“令成希求後世爲主,(以)現在爲副,”讓它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生起重視後世,輕視今世,這個要好好堅固),仍須勵力善爲修學。”這是生起下士道次的修行之量。

   第叁除遣(排除)此中邪執分別(見解)。“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而認爲說,身體受用圓滿這些增上生是生死之輪回,發起希求增上生的心是不應該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是邪執。然所求中,略分兩種,“謂于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是)希求解脫者,于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這並不相違,並非不要修學的對象。不能說增上生是生死,就不該希求,這是錯誤的。引爲邪見的理由有二:一、我們所追求的義利是爲了現前增上生,及究竟生決定勝,但是現前增上生是導引究竟決定勝的因,所以它不是錯誤的。第二、身的圓滿究竟,就是佛的圓滿色身、淨土和眷屬,這是不相違的。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完全是在修心,下士道說完了。明天起講中士道次。

  【解惑篇】

   問:在讀《略論釋》時曾提到餓鬼道是卵生,我不太能夠理解?

   答:這是不一定。鬼母生五百個鬼子,是胎生。

   問:《廣論》120頁提到“假使經不劫,諸業無失亡。”就是我們所造的業不失。那爲什麼嗔恚的力量這麼大,甚至使一切善功德都火燒功德林,爲什麼會這樣?如論中所述是不失的話,爲什麼以前的善功德會失掉呢?

   答:經過嗔恚摧滅就不會感到異熟果,就好像瓶子打破了,就根本沒有瓶子了。剛剛講過,定受與不定受(決定受與不決定受),有各式各樣,不一定受。

   問:“業決定一切”的話,爲什麼善業不會感到善果,這樣不是與“作已不失”相違了嗎?

   答:不是這樣,雖然業決定沒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對的。但是在造善業之後,再造嗔恚的話,就不會感果,因而摧滅掉了善果。雖然造了惡業,經由四力忏悔,就不會感惡果。種子堪能(可能可以)長出芽來,可是種子不一定要長出芽來。沒有經過清淨忏悔,或者是沒有忏悔幹淨的話,造了惡業就一定會感報。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位(聲聞的聖者)還是會感報業果。雖然已經證果了,以前曾造惡業還是會感報。菩薩在最後邊際身(最後的身位)時,還是會感得以前造的惡業之果。而有的業是所知障(煩惱習氣),如果沒有經過愛、取、有的潤澤它不會感報。比如說種子,沒有陽光、水和其他的因緣就不會生長發芽。

   問:造無間業的話,不是造已不失嗎?就算忏悔,還是會感果才對。

   答:如果這樣,那還學佛法做什麼?衆生就無法成佛了。如果只有造業的過失,淨罪沒有功德,是不對的。五無間業是從生有到中陰,直接感報,很快地一下子就掉下去。在還沒感五無間業之前,是可以忏悔清淨的。就以謗法罪來說好了,雖然很難,但還是可以忏悔。我們生生世世造的業不知忏悔的有很多,所以即使證到最後邊際身,比如說,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再下一世就要出叁界了,還是要先把業淨除完全。就算煩惱斷盡了,還是有所知障(煩惱習氣),小乘阿羅漢就尚無以斷除煩惱習氣,也就是所知障斷不了,只是斷了煩惱障而已,必須回小向大,趨入大乘,要經過叁清淨地,八、九、十這叁地才能斷所知障,只有成佛才能斷盡所知障。異熟感報的時候沒有辦法轉變,只有受報。異熟果的感報是很複雜的。無量壽佛也說:過去世所造的惡業,今世異熟果成熟感報時,是沒有辦法轉的,只有受報。異熟果未感之前我們可以淨除罪障,顯密均有講到這個淨障之法,不過必須在異熟果沒感之前做。總之,業果是決定的。

   問:我們常說舍棄今生,可是這裏又說求增上生是不違背的,能否請格西拉再解釋一下?舍棄今生不是要舍棄今生的福報嗎?

   答:舍掉今生不是舍掉現世的福報,是舍掉現世衣食名聲的需求心。當然不是舍掉現世,現世是舍不掉的。爲了佛法舍掉現世(的名聞利養)是對的,如果爲了其他舍掉現世就不一定對。

   問:但是這與希求後世增上生的果位有什麼差別?

   答:沒有,因爲當你舍掉現世的衣食名聲需求,就可以得到增上生。這兩個是有關系的。煙和火是相違的,可是兩個又有關系。

  附錄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表

  【表一】

  科判 ┬ 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分二 └ 次開爲 ┬ 甲一 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接表二】

   四門 ├ 甲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接表叁】

   ├ 甲叁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接表四】

   └ 甲四 如…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二講 忏悔與對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