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P2

  ..续本文上一页依门不同,即使是转轮圣王位的在家菩萨,这么盛大的供养佛塔,其功德不及出家众以小灯烛供养佛塔。他的功德不及是因为所依门的关系。因此我们常讲说,即使你平常仅供一盏微不足道的小灯,但是你是以菩提心摄持为动机去供养,那功德无量无边,因为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一切法界众生,所以所得的福报是法界的福报。同样的,如果供养的灯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之多,可是意乐动机不是菩提心的话,再怎么多的灯去供养,因为它的数目不可能超过法界一切众生,所以功德是有限的。这是依意乐的不同,所以产生福报的力量就有大小的不同。(134页第2行)“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这也是基于所依门的关系。

   再由事物之门,去分别它力量的大小。以布施来说,法布施的功德较之财施更大。即使对佛菩萨供养无量无边的财宝,也比不上行者的修行供养。修行供养是什么?就是依教奉行,对上师的言教奉行,或依真实义来实修菩提心,这种实修菩提心的功德,远超过对无量诸佛的财物供养。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之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种)智(的)心(菩提心或智慧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134页第3段)。(第4行)“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非常的猛利持久),其力则大(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造的业也非常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嗔心的力量最大,因为意乐是嗔心的关系,所以会让这个业更大)。《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所积集布施的功德),供养善逝(诸佛菩萨)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一嗔恚能够摧灭掉)。”所以基于意乐是嗔恚的关系,可以把所有的善根善行都摧灭掉,不能感善果。

   “第三其果分三(这个“果”有三类),(第一类是)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对象)及三毒(强弱的关系,而有)上、中、下(三)品,有三三等(果报)。”(135页第2段) 比如说上品杀生感得地狱,中品杀生感得饿鬼,下品杀生感得旁生。行持断十恶、行十善也是一样,上品善投生无色界,中品可能是色界,下品是欲界。

   第二是等流果,即使众生已经脱离恶趣,再投生人道当中,“如其次第(如上面十恶业的次第),寿量短促。”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断杀生的话,可以长寿。杀生者从地狱道受报完,回到人道时,这杀生的等流果会导致短寿及多病;相反的,如果断杀生,等流果会变成在人道当中,长寿而少病。另外,不与取(偷盗),如果行偷盗的话,那异熟果就是饿鬼,等流果是再投生为人时,资财匮乏,很穷困;相反的,如果可以断不与取,再投生为人天时,就会很圆满,而且资具丰饶。所以从“寿量短促(短寿、夭折),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这都是身三口四的等流果的果报;相反的,如果断此恶业的话,会有与前述相反的果报。(135页第3段第3行)“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资财匮乏与他共财,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诽谤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眷属鄙恶,闻违意声语成斗端,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见解恶鄙谄诳为性。”这是十恶业整个的等流果,以上所说的是属于领受等流果。等流果有两种,就是领受等流以及造作等流,其中以造作等流比较严重。

   第三增上果,比如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夭折)。”而不与取者的增上果:“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乾枯及全无果。”欲邪行者、虚妄语者、离间语者,我们就会过去:“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贪欲心者(的增上果是),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嗔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诸邪见者(的增上果),谓(外面)器世间,所有(的一切)第一胜妙生(来)源悉皆隐没。”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136页科判)十种善业是白业以及它的果报。断十恶业的身三业是断杀生、断偷盗、断邪淫,对这三个恶业起过患想,并生起胜解心及善心。“若于彼(等)起静息方便(对治方便及不做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之)所有身业(这是三种身的善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对象),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十善业的果报有三种,(137页第1行)“异熟者(果),谓由软(下)中上(三)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换句话说,下品的善业感生人道,中品的善业感生欲界。上品的感生色界无色界天。“诸等流果,及增上果,(相)违于(十)不善(业),如理应知。”去做类比,可以了知。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这是指业的广分,业有引、满二业的差别。引业是什么?能够引取乐趣的业是诸善法,引取恶趣的业是诸不善法,这是指投生的道是善趣、恶趣而说的,称之为引业,“引业”在中士道次的时候会讲到。“满业”则是没有什么决定的,比如说有一只狗,比人还好命,它的引业是恶趣,满业是善趣。比如说有些人投生为人的时候,他所受的痛苦比畜生还多,而且是只有痛苦而已,所以他的引业虽然是由善业感到人道,但满业是恶业,所以转生为人时就很坎坷。(137页第8行)“于乐趣(善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都是不圆满的。“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是善业所作)。”比如说,畜生道的龙是很富有,某些饿鬼道众生也是很富有,这都是引业是不善业,满业是善业所感。

   “定不定受业者。”(138页第2段) 这地方划分为决定受及不决定受。思而增长,想了而作并继续增长,是决定受的;思已,作了但不增长,不一定受。

   业的感报有三种:第一是顺世受,顺这一世受,比如说这辈子造善,这辈子感善果;或者是这辈子造恶,这辈子感恶报,又称为现世受。第二是这一世造善、恶业,下一世就感受乐、苦报,第二世就感果,为顺生受。第三是顺后受,这一世造善恶业,三世圆满,第三世以后才感果报,称为顺后受。

   造业之后,哪一位先感果报?最重的业先成熟感报,虽然你业造得很重、很多,但还是不一定的。虽然平常造很多善业,却因为临终之际生起恶心,平常造的善业也不管用,就以临终时的念头作为取决。(138页第2段)“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因此造业之后,随业的重、近、串习而去成熟感报,而且是“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思惟各别之业(别业)。(139页科判)“谓由远离十种不善”,断断十恶行十善,就一定能够获得妙善所依身(人天果报)。但是如果能成就一个圆具(圆满具足)德相,能够修习种智(一切种智,佛陀的智慧),要具足超胜的所依处,这样的话,修道的速度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所以除了断十恶处,还必须具有圆满德相的所依身。要圆满地成办这个所依之身,就必须去观修异熟八果的功德、果报、和因缘。

   八果是指:一、寿量圆满,如果说下一世还能继续做人的话,就要长寿。不长寿,很难修法。二、形色圆满。三、族姓圆满。四、自在圆满。五、信言圆满。六、大势名称。七、具有男众身。八、大力具足。以上是异熟八果。如果能具有这异熟八果的人身和功德的话,等于是成就了所有修学佛法的顺缘,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

   接着说明八果的利益:一、寿量圆满(长寿)有什么好处?下一世长寿的话,就有很长久的时间去成办、修持,利益自他众生的善业。二、形色圆满,庄严的好处,就是你所要度化的众生看到你,会很欢喜、很乐意被你摄受。三、出生高贵的话,除了别人的恭敬之外,也能够映蔽(遮止)一些欺侮。四、自在圆满,具有大财位(资财),当你要调伏众生时,就比较方便。开始时施之以财,等他能听你的话后,就会接受你的教法。五、信言圆满,你说话人家都想听,基于资财圆满,在行持四摄(布施、爱语、利他、同事)善法时较为方便。特别是第五点,你讲的话大家想听,所以你的爱语大家会接受,然后以利他的方法于帮助众生,自己再和大众一起去做(同事),这样就具足了度化众生的四摄法。六、大势名称,这大势名称不只是有名誉而已,不但权力很大,名誉也很清高。由于美誉遍扬,众生基于权及誉,也会接受你的教化。七、具有丈夫性(男众身)有什么好处?你可以处众无畏,和大家来往、一起到处行走,说法都没有问题,尤其是能够独自去静僻之地修,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住在山洞,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女众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具男众身有这些功德。八、大力具足。这是指身心,身体没有病痛,心理也很勇悍强猛,这样身心都具有大力量,成办善业很快,有这种效果。

   必须有什么样的因,才能生起异…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