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二講 忏悔與對治▪P2

  ..續本文上一頁依門不同,即使是轉輪聖王位的在家菩薩,這麼盛大的供養佛塔,其功德不及出家衆以小燈燭供養佛塔。他的功德不及是因爲所依門的關系。因此我們常講說,即使你平常僅供一盞微不足道的小燈,但是你是以菩提心攝持爲動機去供養,那功德無量無邊,因爲菩提心所緣的衆生是一切法界衆生,所以所得的福報是法界的福報。同樣的,如果供養的燈遍及叁千大千世界之多,可是意樂動機不是菩提心的話,再怎麼多的燈去供養,因爲它的數目不可能超過法界一切衆生,所以功德是有限的。這是依意樂的不同,所以産生福報的力量就有大小的不同。(134頁第2行)“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恒無間缺所集衆惡。若有比丘毀犯屍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這也是基于所依門的關系。

   再由事物之門,去分別它力量的大小。以布施來說,法布施的功德較之財施更大。即使對佛菩薩供養無量無邊的財寶,也比不上行者的修行供養。修行供養是什麼?就是依教奉行,對上師的言教奉行,或依真實義來實修菩提心,這種實修菩提心的功德,遠超過對無量諸佛的財物供養。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之于)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于此諸塔,複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種)智(的)心(菩提心或智慧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134頁第3段)。(第4行)“又于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恒長(非常的猛利持久),其力則大(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造的業也非常大),其中複以嗔力爲大(嗔心的力量最大,因爲意樂是嗔心的關系,所以會讓這個業更大)。《入行論》雲:“千劫所集施(所積集布施的功德),供養善逝(諸佛菩薩)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一嗔恚能夠摧滅掉)。”所以基于意樂是嗔恚的關系,可以把所有的善根善行都摧滅掉,不能感善果。

   “第叁其果分叁(這個“果”有叁類),(第一類是)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對象)及叁毒(強弱的關系,而有)上、中、下(叁)品,有叁叁等(果報)。”(135頁第2段) 比如說上品殺生感得地獄,中品殺生感得餓鬼,下品殺生感得旁生。行持斷十惡、行十善也是一樣,上品善投生無色界,中品可能是色界,下品是欲界。

   第二是等流果,即使衆生已經脫離惡趣,再投生人道當中,“如其次第(如上面十惡業的次第),壽量短促。”所以從這裏可以看得出來,如果斷殺生的話,可以長壽。殺生者從地獄道受報完,回到人道時,這殺生的等流果會導致短壽及多病;相反的,如果斷殺生,等流果會變成在人道當中,長壽而少病。另外,不與取(偷盜),如果行偷盜的話,那異熟果就是餓鬼,等流果是再投生爲人時,資財匮乏,很窮困;相反的,如果可以斷不與取,再投生爲人天時,就會很圓滿,而且資具豐饒。所以從“壽量短促(短壽、夭折),資財匮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這都是身叁口四的等流果的果報;相反的,如果斷此惡業的話,會有與前述相反的果報。(135頁第3段第3行)“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資財匮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诳,眷屬不和眷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于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谄诳爲性。”這是十惡業整個的等流果,以上所說的是屬于領受等流果。等流果有兩種,就是領受等流以及造作等流,其中以造作等流比較嚴重。

   第叁增上果,比如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于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夭折)。”而不與取者的增上果:“衆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欲邪行者、虛妄語者、離間語者,我們就會過去:“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幹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諸绮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貪欲心者(的增上果是),謂一切盛事,經曆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嗔恚心者,謂多疫疠,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諸邪見者(的增上果),謂(外面)器世間,所有(的一切)第一勝妙生(來)源悉皆隱沒。”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二、果。”(136頁科判)十種善業是白業以及它的果報。斷十惡業的身叁業是斷殺生、斷偷盜、斷邪淫,對這叁個惡業起過患想,並生起勝解心及善心。“若于彼(等)起靜息方便(對治方便及不做方便),及于彼靜息究竟中,(之)所有身業(這是叁種身的善業),語四意叁,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雲語業及雲意業,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對象),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余亦應知。”

   十善業的果報有叁種,(137頁第1行)“異熟者(果),謂由軟(下)中上(叁)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換句話說,下品的善業感生人道,中品的善業感生欲界。上品的感生色界無色界天。“諸等流果,及增上果,(相)違于(十)不善(業),如理應知。”去做類比,可以了知。

   第叁顯示業余差別。這是指業的廣分,業有引、滿二業的差別。引業是什麼?能夠引取樂趣的業是諸善法,引取惡趣的業是諸不善法,這是指投生的道是善趣、惡趣而說的,稱之爲引業,“引業”在中士道次的時候會講到。“滿業”則是沒有什麼決定的,比如說有一只狗,比人還好命,它的引業是惡趣,滿業是善趣。比如說有些人投生爲人的時候,他所受的痛苦比畜生還多,而且是只有痛苦而已,所以他的引業雖然是由善業感到人道,但滿業是惡業,所以轉生爲人時就很坎坷。(137頁第8行)“于樂趣(善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顔貌醜陋,短壽多疾,匮乏財等”都是不圓滿的。“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是善業所作)。”比如說,畜生道的龍是很富有,某些餓鬼道衆生也是很富有,這都是引業是不善業,滿業是善業所感。

   “定不定受業者。”(138頁第2段) 這地方劃分爲決定受及不決定受。思而增長,想了而作並繼續增長,是決定受的;思已,作了但不增長,不一定受。

   業的感報有叁種:第一是順世受,順這一世受,比如說這輩子造善,這輩子感善果;或者是這輩子造惡,這輩子感惡報,又稱爲現世受。第二是這一世造善、惡業,下一世就感受樂、苦報,第二世就感果,爲順生受。第叁是順後受,這一世造善惡業,叁世圓滿,第叁世以後才感果報,稱爲順後受。

   造業之後,哪一位先感果報?最重的業先成熟感報,雖然你業造得很重、很多,但還是不一定的。雖然平常造很多善業,卻因爲臨終之際生起惡心,平常造的善業也不管用,就以臨終時的念頭作爲取決。(138頁第2段)“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因此造業之後,隨業的重、近、串習而去成熟感報,而且是“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思惟各別之業(別業)。(139頁科判)“謂由遠離十種不善”,斷斷十惡行十善,就一定能夠獲得妙善所依身(人天果報)。但是如果能成就一個圓具(圓滿具足)德相,能夠修習種智(一切種智,佛陀的智慧),要具足超勝的所依處,這樣的話,修道的速度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所以除了斷十惡處,還必須具有圓滿德相的所依身。要圓滿地成辦這個所依之身,就必須去觀修異熟八果的功德、果報、和因緣。

   八果是指:一、壽量圓滿,如果說下一世還能繼續做人的話,就要長壽。不長壽,很難修法。二、形色圓滿。叁、族姓圓滿。四、自在圓滿。五、信言圓滿。六、大勢名稱。七、具有男衆身。八、大力具足。以上是異熟八果。如果能具有這異熟八果的人身和功德的話,等于是成就了所有修學佛法的順緣,就像阿底峽尊者一樣。

   接著說明八果的利益:一、壽量圓滿(長壽)有什麼好處?下一世長壽的話,就有很長久的時間去成辦、修持,利益自他衆生的善業。二、形色圓滿,莊嚴的好處,就是你所要度化的衆生看到你,會很歡喜、很樂意被你攝受。叁、出生高貴的話,除了別人的恭敬之外,也能夠映蔽(遮止)一些欺侮。四、自在圓滿,具有大財位(資財),當你要調伏衆生時,就比較方便。開始時施之以財,等他能聽你的話後,就會接受你的教法。五、信言圓滿,你說話人家都想聽,基于資財圓滿,在行持四攝(布施、愛語、利他、同事)善法時較爲方便。特別是第五點,你講的話大家想聽,所以你的愛語大家會接受,然後以利他的方法于幫助衆生,自己再和大衆一起去做(同事),這樣就具足了度化衆生的四攝法。六、大勢名稱,這大勢名稱不只是有名譽而已,不但權力很大,名譽也很清高。由于美譽遍揚,衆生基于權及譽,也會接受你的教化。七、具有丈夫性(男衆身)有什麼好處?你可以處衆無畏,和大家來往、一起到處行走,說法都沒有問題,尤其是能夠獨自去靜僻之地修,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住在山洞,都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是女衆就比較麻煩了,所以具男衆身有這些功德。八、大力具足。這是指身心,身體沒有病痛,心理也很勇悍強猛,這樣身心都具有大力量,成辦善業很快,有這種效果。

   必須有什麼樣的因,才能生起異…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十二講 忏悔與對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