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P3

  ..续本文上一页熟八果的功德呢?比如说要得到 一、寿量圆满必须断杀生,要有护生的想法;二、形色圆满的因是要供灯、布施法衣给僧众。三、种姓圆满的因,在于对上师特别恭敬,断除我慢、恭敬上师和众生。四、自在圆满,(141页第4行)“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病恼、痛苦的、疾病的,或者贫乏的众生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上供下施)。”五、信言圆满,“谓修远离语(之)四不善(业)(妄语、两舌、粗恶语及绮语)。”六、大势名称,是真有美名而且权力很大,这样是怎么的因来的?就是“发(广)宏(大)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下一世)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供养)声闻独觉,(还有自己的阿闍黎)亲教轨范,及诸尊长(等)”。七、丈夫相,就是具男生相,要怎么修因?要喜乐男众所有的功德,厌患妇女之身,深见女身之过患,把好乐女身的想法遮止。八、大力具足的因是,别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这样八种因去成就异熟八果。

   另外还有三缘:心清净、加行清净及田清净。心(意乐)要清净,然后加行要清净,对象要清净。什么叫心清净?(141页第9行)“于其三缘,心清净中(观)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把所有众善回向无上菩提,而且不需求果报。“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观待于他有两种:见同法行者,如果他比你高,就要远离忌妒;和你一般时,要远离比较;比你差的,要远离轻毁、轻蔑的心,勤修随喜,“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之行)。田清净者(对善知识),谓由彼二意乐加行(以上面的两种,心及加行清净),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一四二页科判,思惟已进止的道理。该作不该作的道理分两点:总的开示以及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关于由善业因感苦乐果定理,不只是要了知通达而已,还要奉行实践。业果的道理微细甚深,所以要接受佛陀圣言的教诫,并且依教奉行。布施能得到圆满受用,可是要怎样才能从布施得到受用圆满?这我们就无法知道,无法推断,它非常隐密,只有靠佛陀的圣言量去相信、去奉行。(第10行)“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不论白天晚上,不断地去观察身、口、意三门,是否随顺业果的道理,以截断堕落恶趣之门。假若不善巧分别因果的差别,纵然少少了知佛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唯是开启诸恶趣门。”接着(143页第1行)“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说:“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

   一四四页第二段,“第二特以四力净修(罪障的)道理者。”最主要是还净的道理,是指“破坏现行(破坏力)、对治现行(对治力)、遮止罪恶(防护力)及依止力”四种。

   第一个力量是破坏力,就是追悔力。对于无始所造的诸不善业,生起追悔。要生起追悔心,就要好好地修习“恶业必然感到异熟、等流及增上果的”道理。追悔所缘念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今生与前生所知道的恶业,特别是追悔今生所造的恶业。一般说来,我们要以从无始以来几乎每种恶业都造过的心情,把所有知道及不知道的恶业,全都加以追悔,就像误食了毒药的恐惧、懊悔的心情。修持时,应由诵持《胜金光明经》忏悔,或由礼拜三十五佛忏悔。

   第二是对治力。分六种来对治。一、“依止甚深经(典)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二、“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法意。三、依念诵,就是持咒、百字明咒等等。四、依形象,以对于佛陀所生的信心,造立佛形像。五、依供养者,于佛所及佛塔庙,行种种微妙供养。六、“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菩萨)所有名号。”这些都是对治力的范畴。

   “第三力者(防护力),谓正静息(灭)十种不善(业)”(145页倒数第2行),摧灭“一切自作教他(作,还有)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业)。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这些是防护力。

   第四依止力,(146页第3行)“(是)修皈依及(发)菩提心。此中总之,胜者(佛)为初发业(初发心学者),虽说种种净恶之门,”如果具足四力忏悔的话,即能圆满对治一切罪障。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150页第2行)。下士道次修出的意乐之量是什么?“谓先有无伪(真实的),希求现世(的心),其求后世,唯虚言辞,”换个位置,“令成希求后世为主,(以)现在为副,”让它生起。“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生起重视后世,轻视今世,这个要好好坚固),仍须励力善为修学。”这是生起下士道次的修行之量。

   第三除遣(排除)此中邪执分别(见解)。“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而认为说,身体受用圆满这些增上生是生死之轮回,发起希求增上生的心是不应该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邪执。然所求中,略分两种,“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是)希求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这并不相违,并非不要修学的对象。不能说增上生是生死,就不该希求,这是错误的。引为邪见的理由有二:一、我们所追求的义利是为了现前增上生,及究竟生决定胜,但是现前增上生是导引究竟决定胜的因,所以它不是错误的。第二、身的圆满究竟,就是佛的圆满色身、净土和眷属,这是不相违的。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完全是在修心,下士道说完了。明天起讲中士道次。

  【解惑篇】

   问:在读《略论释》时曾提到饿鬼道是卵生,我不太能够理解?

   答:这是不一定。鬼母生五百个鬼子,是胎生。

   问:《广论》120页提到“假使经不劫,诸业无失亡。”就是我们所造的业不失。那为什么嗔恚的力量这么大,甚至使一切善功德都火烧功德林,为什么会这样?如论中所述是不失的话,为什么以前的善功德会失掉呢?

   答:经过嗔恚摧灭就不会感到异熟果,就好像瓶子打破了,就根本没有瓶子了。刚刚讲过,定受与不定受(决定受与不决定受),有各式各样,不一定受。

   问:“业决定一切”的话,为什么善业不会感到善果,这样不是与“作已不失”相违了吗?

   答:不是这样,虽然业决定没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对的。但是在造善业之后,再造嗔恚的话,就不会感果,因而摧灭掉了善果。虽然造了恶业,经由四力忏悔,就不会感恶果。种子堪能(可能可以)长出芽来,可是种子不一定要长出芽来。没有经过清净忏悔,或者是没有忏悔干净的话,造了恶业就一定会感报。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的圣者)还是会感报业果。虽然已经证果了,以前曾造恶业还是会感报。菩萨在最后边际身(最后的身位)时,还是会感得以前造的恶业之果。而有的业是所知障(烦恼习气),如果没有经过爱、取、有的润泽它不会感报。比如说种子,没有阳光、水和其他的因缘就不会生长发芽。

   问:造无间业的话,不是造已不失吗?就算忏悔,还是会感果才对。

   答:如果这样,那还学佛法做什么?众生就无法成佛了。如果只有造业的过失,净罪没有功德,是不对的。五无间业是从生有到中阴,直接感报,很快地一下子就掉下去。在还没感五无间业之前,是可以忏悔清净的。就以谤法罪来说好了,虽然很难,但还是可以忏悔。我们生生世世造的业不知忏悔的有很多,所以即使证到最后边际身,比如说,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再下一世就要出三界了,还是要先把业净除完全。就算烦恼断尽了,还是有所知障(烦恼习气),小乘阿罗汉就尚无以断除烦恼习气,也就是所知障断不了,只是断了烦恼障而已,必须回小向大,趋入大乘,要经过三清净地,八、九、十这三地才能断所知障,只有成佛才能断尽所知障。异熟感报的时候没有办法转变,只有受报。异熟果的感报是很复杂的。无量寿佛也说: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今世异熟果成熟感报时,是没有办法转的,只有受报。异熟果未感之前我们可以净除罪障,显密均有讲到这个净障之法,不过必须在异熟果没感之前做。总之,业果是决定的。

   问:我们常说舍弃今生,可是这里又说求增上生是不违背的,能否请格西拉再解释一下?舍弃今生不是要舍弃今生的福报吗?

   答:舍掉今生不是舍掉现世的福报,是舍掉现世衣食名声的需求心。当然不是舍掉现世,现世是舍不掉的。为了佛法舍掉现世(的名闻利养)是对的,如果为了其他舍掉现世就不一定对。

   问:但是这与希求后世增上生的果位有什么差别?

   答:没有,因为当你舍掉现世的衣食名声需求,就可以得到增上生。这两个是有关系的。烟和火是相违的,可是两个又有关系。

  附录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科判表

  【表一】

  科判 ┬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分二 └ 次开为 ┬ 甲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接表二】

   四门 ├ 甲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接表三】

   ├ 甲三 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接表四】

   └ 甲四 如…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