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就是那個爆炸。物質的極點誇克,最後那個東西,那個能量一爆炸就是空。你看,那個電燈泡空的,你把它一打,“劈呀”一聲,那個爆炸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你們沒有學過科學,不講了。
所以佛也告訴你,最後的那個物質,叫做極微。一切物質由極微組織擺來的,都是緣生的,它爆炸是空,但是空以後,有沒有東西?有。佛在《楞嚴經》上給你透露了消息,在小乘裏頭也透露過。物理的這個“空”,乃至一個細胞,任何一點灰塵,把它剖開了以後,與科學方法把它爆炸了以後,是一樣的;它七分(上下四方中七微)有“色聲香味觸法”。你看一切的東西爆破以後,有氣味,你聞到那個氣味就會死,那是“空”的力量。所以時代不同了,講法也不同。不講遠了,我們沒有時間,因此給你找出來,《指月錄》上講“色空”的關系,大概抽出要點講,不是完全,完全資料很多啊。講義發一發吧,以他們出家衆爲主,在家衆不夠,再去印。
【秦跋陀禅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般若經。】
《指月錄》這裏印的是秦跋陀禅師,就是佛陀跋陀羅禅師。佛陀跋陀羅問生法師,不是道生法師,應該是指鸠摩羅什。《指月錄》這裏改變了,給鸠摩羅什擦粉,把鸠摩羅什改成道生法師了。“道生”是誰啊?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個生公。其實,道生法師跟跋陀羅一樣,都是被關中這些大師趕出去到南方來的;因爲他們是講修持的,和這些講教理的派系不合的原故。
其實這一段話不大對的,要查《高僧傳》才能知道,實際上是鸠摩羅什有時候解決不了問題,就請跋陀羅禅師來。他們都是印度人嘛,請他來解決佛法問題。
他問鸠摩羅什,“你講什麼經典啊?你注重的是什麼啊?”回答說,是《大般若經》。《心經》是小般若啰。
【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
跋陀羅說:“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義,你怎麼理解啊?”鸠摩羅什的答話:“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答得比丁師進步一點了。哈哈,當然進步。“衆微”,一切的微塵,拿現在的名稱講,一切的誇克、中子、質子綜合攏來,凝結起來,變成固定有形象的東西,就是“衆微聚”,這就叫色法。“因緣生法”,聚攏來,叫做“有”。
但是“衆微無自性”,物質的每個質子,最後的能,分析到最後是空的。無自性,沒有自己單獨存在的功能。一個物質爆破了最後是空的,這就叫做“空”;把這個物質打破了,毀滅了,就叫做“空”。等于這樣講法。
【師曰:衆微未聚喚作什麼?生罔措。】
跋陀羅尊者就問了,“哎,那麼衆微未聚喚做什麼啊?”他說,那個能啊,那個能量沒有湊合攏來,沒有變成物質以前,那叫做什麼啊?拿現在講,完全牽涉到最高的物理科學了。這個天地萬有沒有構成以前,虛空裏頭有沒有東西啊?是個什麼啊?“生罔措。”鸠摩羅什不曉得怎麼辦?被他問得答不出來了。好了,跋陀羅就放他一馬,不問了,面子上趕快轉彎,接下去說了。
【師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
另外又問:“別講何經論”啊?他說,你除了剛才講,喜歡研究《大般若經》,“色空”最重要以外,你還研究什麼經論啊?他說,另外注重是《大涅槃經》。“如何說涅槃之義?”什麼叫涅槃啊?你怎麼解釋啊?鸠摩羅什用中文解釋:“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涅槃兩個字是梵文音拼攏來,用中國字來代表,所以要學華嚴字母的音韻了。所謂涅是講“不生”的意思;槃是“不滅”的意思。總而言之,世界上有一個東西,是生命的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叫做涅槃,就是本性,所以說“涅槃自性”。
嘿嘿!講得多高啊!所以你們學禅宗,將來回山,每個人買一套《指月錄》好好研究。尤其是嵩山少林寺的,連《五燈會元》《指月錄》《景德傳燈錄》都不熟,你談什麼少林啊!那個林字去掉一半,改“少木”好了。
【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哪個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只如此,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
佛陀跋陀羅一聽,說,“你講的這個是如來的涅槃啊!法師,你自己的涅槃是什麼?”就這樣問。你看這些文字記錄,都是當時的對話,都像演電影一樣,但是看了文字,不要被文字騙了。所以寫毛筆字有一句話,你注意哦,要“力透紙背”,這個眼睛要看到紙的後面。你看對話怎麼講呢?鸠摩羅什聽到跋陀羅問什麼是自己的涅槃,就說:“涅槃之義豈有二耶?”一切衆生跟如來一樣,只有一個涅槃,哪會有兩個啊?
“某甲”他自己叫他自己名字了,我鸠摩羅什認爲“只如此”,就是這個道理,不知道禅師你說涅槃是什麼?稱他是禅師,真參用功的人,走禅宗路線是實際修行,所以稱禅師,不是法師了。
【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個什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于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個什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墮地。】
跋陀羅一聽,把手裏拿的那個如意一舉,就像我們這個圓珠筆,就把圓珠筆一拿,看到嗎?鸠摩羅什說,看到了。跋陀羅說:你看到什麼啊?他說,我看見禅師手中這個如意啊!禅師就把這個如意一丟,丟在地上了,手就空的啰,他說,你還看見嗎?答:看見了。禅師說你看到了什麼?他說我看到你把這個如意丟在地上去了。
【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
跋陀羅禅師就呵斥:“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你看看這句話,演電影一樣。“觀公見解”,很恭敬稱他“公”,等于現在講,你這位大師,從印度來翻那麼多經典,搞了半天,你的見解見地,“未出常流”,同一般學佛一樣,“何得名喧宇宙”,你的名氣怎麼在中國那麼大?當時那個袖子長,一甩,就走了,“拂衣而去”。就這樣得罪了他,給鸠摩羅什這樣的大師,當面難堪。
實際上跋陀羅也不是看不起鸠摩羅什,只覺得他這個樣子做大師,是在誤人嘛,“誤人子弟,男盜女娼”,那是罪過啊!所以拂衣而去。如果演出電影來,穿以前和尚的衣服,長袖一拂,走了,那個姿勢很好看啊!不像你們現在穿短的,袖子甩不開。然後那個禅師走了,這個鸠摩羅什法師坐在那裏,那得罪得很難看呀!所以讀書要讀到這樣去了解。可是,鸠摩羅什的弟子們受不了啦,因爲這個大師的架子統統被跋陀羅拆掉了。
【其徒懷疑不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
“其徒懷疑不已”,有些弟子們産生疑惑,就跟到他後面走追問,“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我們的師父答複你的問題不合,不中意,廣東話不中意是不滿意,不契是不相合。“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那我請教一下,禅師啊,你簡單明了告訴我們,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跋陀羅說:哎呀,剛才對不起,我沒有說你老師不對啊!你老師說得也對。他說的是果上的色空!他沒有講因上色空,沒有說究竟啊!並不是說他不對。這就像是昨天我講丁師的話,你說現象就是概念,概念就是個妄念,現象不管就色空了嘛?
【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
這個徒弟就問了:“那請你說一說如何是因中色空呢?”
【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
像這個鈴子,是“衆微”所聚,就是色法。衆微就是很多金銀銅鐵的個體,兜攏來,拿科學來講,每一個因子,這個能量綜合攏來,變成這個鈴子。講徹底的道理,“一微空故衆微空”,鈴子是衆微所成,是許多元素所聚成,每一個元素本身就是空的,所以這個鈴子也是空的。“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他說,這是因上的色空,徹底空。
昨天甲師講到《楞嚴經》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如講“風大”,你們修用呼吸法門的注意,“性風真空”就是因上的空;“性空真風”,這一句話是有相的空了。
“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道理,你們現在人注意哦!佛法固然講唯心方面,本身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物理的自性地水火風空,也是不生不滅。所以“清淨本然”,心物是一體的;“周遍法界”,無所不在,無所在。
那麼心跟物怎麼起作用呢?“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所知道的量,知見的這個量,功能。所以唯識學裏有量論,現在學自然科學,學物理學的有量子力學,這也是“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各人業力大小,配合心物一元,起的作用有大小。“甯有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所在。換一句話說,心空、念空、物空,空的境界無所在無所不在。
所有的經典,只有《楞嚴經》把心物一元這個原理講得最透徹;但是還是秘密,所以《楞嚴經》屬于密宗,秘密宗的最高部了。大佛頂密因,有最高的境界。你們都曉得心能轉物這個道理,爲什麼兩個腿痛,腿是不是物啊?你爲什麼轉不了呢?這就是問題來了。既然說一切唯心造,你怎麼造不出來呢?
昨天聽了丁師、甲師一講,當時也晚了,我說我可以跟你們玩一夜,你們笑笑,也不曉得你們行不行,就了事了。你們散了以後,我心裏想,這些年輕人還不錯嘛!
這個色空,中國佛學叫色空義。關于這個問題,由魏晉南北朝以後,一直到現在,佛學院都是在那裏亂扯,討論不完。換一句話說,拿現在來講,就是自然科學與哲學、宗教結合的一個大問題。這是修行的見地,所以我們要先解決,同時也說了昨天晚上我的感想。
他們說時間到了,休息一下。不曉得是給我休息,還是給你們休息,現在給大家休息吧。“色空不二”道理一講,有五十分鍾啦!好好,大家起來,喝杯茶,休息一下,玩一玩。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