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叁天▪P3

  ..續本文上一頁

  

  第二堂

  內容提要:

   六妙門的修法

   六妙門的問題

   知的重要

   息有長短 冷暖

   奇妙的觀

  現在先講六妙門,詳細講就很多,現在簡單講。尤其這次你們回去,要有了修持以後,再來跟我談。你們現在沒有經驗,等于在街上,跟生來就瞎的人說,紐約的什麼電影;那是白講的啦,瞎子從來沒有看過。

  如果坐著用數息,普通叫數息觀吧,這個“觀”字先不講,等一下會講。你們每次瞎貓撞上死老鼠,碰上“息”的狀態,念頭很清淨,都是在腸胃將空未空,一切調整得很好的時候。所以要修行的話,一切生活的細節,都要配合調整好。因此要了解佛的戒律部分,吃飯怎麼吃,穿衣怎麼穿,走路怎麼走,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點都交待得很清楚。大家講戒律的只曉得守戒,爲什麼要守戒?就是怕犯過錯,防非止惡,然後到達念頭清淨。

  這樣心息專一了,就不要再數息了,因爲曉得心息專一了嘛,還數個什麼啊!那時也聽得見,也知道,一切見聞覺知清清楚楚,可是非常甯靜。這個氣息每次來回,都很清楚就不必數了,就“隨息”。怎麼樣“隨”?不是跟著息,你們看到隨字,就跟著氣在跑,對不對?笨死了!隨者,隨便也,讓這個呼吸來往隨便,可是你都看住它。等于你家裏養一條狗,這條狗進進出出,你都看住的。

  這個時候不只看住,而且曉得呼吸進來到哪裏。有時候只到胸口,你就讓它到胸口,不要注意它,不要引導它,不要幫忙它,就是孟子講養氣“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不要幫忙,這就是隨了嘛。並不是跟著氣跑,只是看著它,聽其自然。外面的一切你還都知道,並不是不知道哦!如果有點昏沈,也知道自己昏沈;旁邊在亂想,也知道亂想,可是呢,這個呼吸跟念頭還是合一的。這樣的經驗有沒有啊?諸位,有嗎?(答:一下子而已)對了對了,這是老實話,你這樣講老實話,我就好講下去了!有人問你偷過沒有?你說格老子偷過,有什麼了不起啊!錯了再改嘛!

  這樣隨息,有時候淺,有時候深,這時不要管身體了,也千萬不要注意,哎呀,我這個氣專一到丹田了、到眉心了,到這裏了。錯!千萬不要管,叫你隨息,就隨時看著它自由自在,可是沒有一步離開這個呼吸,都看到,清楚的。你的身體坐在那裏,靜靜的,你看著看著,這個身體吸啊呼啊來往,到某一個時候,有個階段,不需要這個呼吸進出了,呼吸停下來,止息了。不是完全沒有哦!這個時候以鼻子爲標准,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沒有呼吸往來。其實鼻子沒有呼吸很容易,你們隨時都會,可是你們不認得。這時候的呼吸,偶然很久來一下,輕微有一點點感受,知道有一下。這個差不多要“止息”了,要停止了。換一句話,等于電池在充電,充電充到某一個時候,電充夠了,這個是“止息”。

  如果以修“安那般那”講,到止息以後,如果吃飯時間到了,你聽到打鍾都不想起來,一直坐下去,進一步變化就大了。可惜,到這個時候你心動了。所以我常常問你們,打坐爲什麼坐得很好,到時間會起來?你起來的時候,是心動還是身體動啊?那個幼兒頭子己師!你坐到差不多時,是心想起來,還是身體叫你起來?(己師:心想起來)還是心的問題了,如果這個時候一直止下去,就不同了。所以大家不曉得修行,到了這一步,是自己的分別心,習慣性的就想起來,這個習慣性是念頭的習氣,愛動的習氣。

  這個裏頭就要曉得小乘的學理,所以小乘《大毗婆娑論》《俱舍論》就告訴你,修小乘法門有八智八忍,這個時候要忍住。“忍”是很重要的,忍不是定。有“八智八忍”,這個教理的名辭懂不懂啊?“苦集滅道”,就是坐著也不舒服,蠻苦的。第一步,知道是苦,這個叫“法智忍”。就是佛法上的智慧懂得了,或者看佛經,或聽師父講過,至少聽這個南老頭講過的。這個是法智忍,忍住一下,再延續下去。

  “法智忍”過了以後叫什麼?沒有“法”字了,而是“智忍”。修行還是靠智慧的了解。所以有“八智八忍”(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才跳出苦海。這個不是“定”,“定”跟“忍”有差別哦,第一步還是要忍,由忍到“止”。

  現在六妙門講到止,問題來了,我再回轉來講,就是說“法智忍”,這個時候要智慧觀察了。如果任何一個人做到數息、隨息、止息這叁步,已經了不起了,一般都是拼命在那裏數啊數啊,千萬不要走冤枉路,現在懂了嗎?都懂啦?可是你注意哦,我剛才講,從數息,到隨息,到止息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心跟息兩個在一起嗎?只有兩個在一起嗎?還有其他的嗎?(僧甲:妄念)呃,還有個妄念,第叁個了。只有叁個嗎?你呼吸來去每一個都知道了,不是也跟這個在一起嗎?

  還有什麼,你講啊!你多的都拿出來啊!(答:還有習氣)習氣你不管,有沒有來,那個是你想像的嘛,對不對?當然有習氣了。現在問的都是很實在的,你如果到這個程度,你有經驗嘛,心念也專一了,知道它來去了,對不對?

  不過你說,雖然知道念頭跟氣配合爲一,可是旁邊呢?還有妄想嘛,對不對?這個妄想等于說,一個蠟燭點起來,固然有火光,旁邊還冒煙嘛,冒煙那個叫妄想,你就不管那個冒煙的妄想,只管這個火光,心跟氣兩個合一,是不是?是嗎?還有別的嗎?你說還有個習氣,這個是加上的,有沒有習氣在那裏,你不知道。

  僧甲:就是那個觀照的,跟火光一樣……

  南師:啊,剛才講過了嘛,那個就是妄想嘛!你聽懂了沒有?

  僧甲:知道妄想的那個沒有妄想。

  南師:這句話對了!還有個東西。我們呼吸進來出去,現在因爲用數息的法門,到達隨息、止息,雖然心跟息兩個專一,那個妄想來,我也不管,知道妄想,還有個最大的東西在旁邊,那個是知道的那個知性。

  我們打起坐來用功,到達這個境界,息也止了,也知道妄念同我們不相幹,不理它了;念頭也不理,呼吸也甯靜了;這個時候全體境界在哪裏?在“知”這個知性,這一知,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

  你懂了沒有?這個知性是本來自性的知性,本來自性是第一步功能,見聞覺知,這個知性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這個不是妄想,它知道妄想,知道這個氣息,也知道這個妄念,這個如如不動在這裏,這是自性。這樣懂不懂?都明白了嗎?那恭喜!明白了。

  所以我講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六妙門,他交代不清楚,誤了後世多少修行人。我對于聖人的要求,與對凡人一樣的嚴格。現在不管六妙門,回轉來看佛經,所以小乘的佛經,佛教弟子修安那般那,你們看過沒有,他怎麼說?

  你聲音大一點,起來行不行?(僧甲:我聲音很小,氣不足)噢,那沒辦法,你不是氣不足,是前生造的業,前生女孩子沒有做夠,你知道嗎?(僧甲:業障很重)對啊!你還跟我來,還再來做和尚,不錯。當年我在山上就知道了,現在不談了。

  剛才我講到止。所以你看四阿含經,尤其看《增一阿含經》,佛告訴迦葉尊者、阿難,以及他的兒子羅睺羅,修安那般那,“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重點在這一“知”,不在那個數息。這下懂了沒有?壬師懂了吧?

  僧壬:那能知所知?

  南師:你也不要管它能知所知嘛!反正我那個時候知道這個知嘛!又加上那些幹嘛!把所有的佛學都送到當鋪去,當掉!不要管了。就是這一“知”在這裏,對不對?把握這一“知”,你就清爽了。

  但是,今天憑你們過去修的一點點經驗來討論,隨便你們哪一位講,你們知道“息長”,知道氣到哪裏最深長,講啊?(答:呼吸來往向下走到小腹)那是你幻想出來吧?還是真的?(答:感覺是這樣)是感覺,不對。真的“息長”,就是莊子說的一句話“衆人之息以喉”,是真的哦!普通人到肺部爲止;“真人之息以踵”,到腳底心。就是自己曉得那個境界,氣進來,不是到丹田、肚子,是由小腹這裏,一直通過兩腿到達腳底心,這才是知道“息長”。那麼,你說這個是進來那個“息”嗎?不一定,就是有這個功能,看到了。所以,你們屁股上的環跳穴到兩條大腿,到腳底心,氣都沒有到,如果你說是息長,那不就是妄想境界嗎?

  “息短知短”,到達這個境界,是“止”的境界,這個息,有時候長,每一個呼吸來,都是從腳底心出發到上面的。“息短知短”這個時候的“短”,不是說這股氣長會變短,不是的。有時候這個氣一直到腳底心,有時候呼氣,自己曉得那個呼吸很短,一下就不需要再呼了。或者在這個境界上,有時候覺得吸氣很短,進來好像一下就過了,不需要了,這裏面氣都自己在流通了,在來往,沒有身體感覺,這就是“息長知長,息短知短”。

  什麼是“息冷知冷”呢?有時候,你身體裏有外感的,有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雖然呼吸這個境界很好,可是你覺得一身發冷,不過,一點都不要怕。有些凡夫修到這裏,你講給他聽,他也不相信,自覺有病了,趕快披衣服啊,趕快去看病啊,那就讓他去吧!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八智八忍”這個“忍”字,“盯”住,“忍”住。知道息冷,哎喲,全身發冷。有時候到這個境界,不但全身發冷,全身都僵硬了,手想動一下都動不了。不要怕,一點都不要怕,“息長知長,息冷知冷”,一念忍住,這個時候妄念完全沒有了,被這個冷的感覺拉走了,你就定在這個冷的感覺上。換一句話,十念法門裏頭注意什麼,你(僧丁)說!“念死”。反正要死,就這樣死了吧!這一忍就過了。過了以後,“息冷知冷,息暖知暖”,一下子全身整個暖起來,所以密宗講拙火發動,但也不要執著。

  換一句話說,身體內部有病,佛教你修“安那般那”,治病的方法只有一個字“止”,止息治萬病。就是一念的止息,呼吸停止了,你看住那個痛苦的部位。反正要修…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