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P3

  ..续本文上一页

  

  第二堂

  内容提要:

   六妙门的修法

   六妙门的问题

   知的重要

   息有长短 冷暖

   奇妙的观

  现在先讲六妙门,详细讲就很多,现在简单讲。尤其这次你们回去,要有了修持以后,再来跟我谈。你们现在没有经验,等于在街上,跟生来就瞎的人说,纽约的什么电影;那是白讲的啦,瞎子从来没有看过。

  如果坐着用数息,普通叫数息观吧,这个“观”字先不讲,等一下会讲。你们每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碰上“息”的状态,念头很清净,都是在肠胃将空未空,一切调整得很好的时候。所以要修行的话,一切生活的细节,都要配合调整好。因此要了解佛的戒律部分,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走路怎么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点都交待得很清楚。大家讲戒律的只晓得守戒,为什么要守戒?就是怕犯过错,防非止恶,然后到达念头清净。

  这样心息专一了,就不要再数息了,因为晓得心息专一了嘛,还数个什么啊!那时也听得见,也知道,一切见闻觉知清清楚楚,可是非常宁静。这个气息每次来回,都很清楚就不必数了,就“随息”。怎么样“随”?不是跟着息,你们看到随字,就跟着气在跑,对不对?笨死了!随者,随便也,让这个呼吸来往随便,可是你都看住它。等于你家里养一条狗,这条狗进进出出,你都看住的。

  这个时候不只看住,而且晓得呼吸进来到哪里。有时候只到胸口,你就让它到胸口,不要注意它,不要引导它,不要帮忙它,就是孟子讲养气“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不要帮忙,这就是随了嘛。并不是跟着气跑,只是看着它,听其自然。外面的一切你还都知道,并不是不知道哦!如果有点昏沉,也知道自己昏沉;旁边在乱想,也知道乱想,可是呢,这个呼吸跟念头还是合一的。这样的经验有没有啊?诸位,有吗?(答:一下子而已)对了对了,这是老实话,你这样讲老实话,我就好讲下去了!有人问你偷过没有?你说格老子偷过,有什么了不起啊!错了再改嘛!

  这样随息,有时候浅,有时候深,这时不要管身体了,也千万不要注意,哎呀,我这个气专一到丹田了、到眉心了,到这里了。错!千万不要管,叫你随息,就随时看着它自由自在,可是没有一步离开这个呼吸,都看到,清楚的。你的身体坐在那里,静静的,你看着看着,这个身体吸啊呼啊来往,到某一个时候,有个阶段,不需要这个呼吸进出了,呼吸停下来,止息了。不是完全没有哦!这个时候以鼻子为标准,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没有呼吸往来。其实鼻子没有呼吸很容易,你们随时都会,可是你们不认得。这时候的呼吸,偶然很久来一下,轻微有一点点感受,知道有一下。这个差不多要“止息”了,要停止了。换一句话,等于电池在充电,充电充到某一个时候,电充够了,这个是“止息”。

  如果以修“安那般那”讲,到止息以后,如果吃饭时间到了,你听到打钟都不想起来,一直坐下去,进一步变化就大了。可惜,到这个时候你心动了。所以我常常问你们,打坐为什么坐得很好,到时间会起来?你起来的时候,是心动还是身体动啊?那个幼儿头子己师!你坐到差不多时,是心想起来,还是身体叫你起来?(己师:心想起来)还是心的问题了,如果这个时候一直止下去,就不同了。所以大家不晓得修行,到了这一步,是自己的分别心,习惯性的就想起来,这个习惯性是念头的习气,爱动的习气。

  这个里头就要晓得小乘的学理,所以小乘《大毗婆娑论》《俱舍论》就告诉你,修小乘法门有八智八忍,这个时候要忍住。“忍”是很重要的,忍不是定。有“八智八忍”,这个教理的名辞懂不懂啊?“苦集灭道”,就是坐着也不舒服,蛮苦的。第一步,知道是苦,这个叫“法智忍”。就是佛法上的智慧懂得了,或者看佛经,或听师父讲过,至少听这个南老头讲过的。这个是法智忍,忍住一下,再延续下去。

  “法智忍”过了以后叫什么?没有“法”字了,而是“智忍”。修行还是靠智慧的了解。所以有“八智八忍”(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才跳出苦海。这个不是“定”,“定”跟“忍”有差别哦,第一步还是要忍,由忍到“止”。

  现在六妙门讲到止,问题来了,我再回转来讲,就是说“法智忍”,这个时候要智慧观察了。如果任何一个人做到数息、随息、止息这三步,已经了不起了,一般都是拼命在那里数啊数啊,千万不要走冤枉路,现在懂了吗?都懂啦?可是你注意哦,我刚才讲,从数息,到随息,到止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心跟息两个在一起吗?只有两个在一起吗?还有其他的吗?(僧甲:妄念)呃,还有个妄念,第三个了。只有三个吗?你呼吸来去每一个都知道了,不是也跟这个在一起吗?

  还有什么,你讲啊!你多的都拿出来啊!(答:还有习气)习气你不管,有没有来,那个是你想像的嘛,对不对?当然有习气了。现在问的都是很实在的,你如果到这个程度,你有经验嘛,心念也专一了,知道它来去了,对不对?

  不过你说,虽然知道念头跟气配合为一,可是旁边呢?还有妄想嘛,对不对?这个妄想等于说,一个蜡烛点起来,固然有火光,旁边还冒烟嘛,冒烟那个叫妄想,你就不管那个冒烟的妄想,只管这个火光,心跟气两个合一,是不是?是吗?还有别的吗?你说还有个习气,这个是加上的,有没有习气在那里,你不知道。

  僧甲:就是那个观照的,跟火光一样……

  南师:啊,刚才讲过了嘛,那个就是妄想嘛!你听懂了没有?

  僧甲:知道妄想的那个没有妄想。

  南师:这句话对了!还有个东西。我们呼吸进来出去,现在因为用数息的法门,到达随息、止息,虽然心跟息两个专一,那个妄想来,我也不管,知道妄想,还有个最大的东西在旁边,那个是知道的那个知性。

  我们打起坐来用功,到达这个境界,息也止了,也知道妄念同我们不相干,不理它了;念头也不理,呼吸也宁静了;这个时候全体境界在哪里?在“知”这个知性,这一知,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

  你懂了没有?这个知性是本来自性的知性,本来自性是第一步功能,见闻觉知,这个知性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这个不是妄想,它知道妄想,知道这个气息,也知道这个妄念,这个如如不动在这里,这是自性。这样懂不懂?都明白了吗?那恭喜!明白了。

  所以我讲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门,他交代不清楚,误了后世多少修行人。我对于圣人的要求,与对凡人一样的严格。现在不管六妙门,回转来看佛经,所以小乘的佛经,佛教弟子修安那般那,你们看过没有,他怎么说?

  你声音大一点,起来行不行?(僧甲:我声音很小,气不足)噢,那没办法,你不是气不足,是前生造的业,前生女孩子没有做够,你知道吗?(僧甲:业障很重)对啊!你还跟我来,还再来做和尚,不错。当年我在山上就知道了,现在不谈了。

  刚才我讲到止。所以你看四阿含经,尤其看《增一阿含经》,佛告诉迦叶尊者、阿难,以及他的儿子罗睺罗,修安那般那,“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重点在这一“知”,不在那个数息。这下懂了没有?壬师懂了吧?

  僧壬:那能知所知?

  南师:你也不要管它能知所知嘛!反正我那个时候知道这个知嘛!又加上那些干嘛!把所有的佛学都送到当铺去,当掉!不要管了。就是这一“知”在这里,对不对?把握这一“知”,你就清爽了。

  但是,今天凭你们过去修的一点点经验来讨论,随便你们哪一位讲,你们知道“息长”,知道气到哪里最深长,讲啊?(答:呼吸来往向下走到小腹)那是你幻想出来吧?还是真的?(答:感觉是这样)是感觉,不对。真的“息长”,就是庄子说的一句话“众人之息以喉”,是真的哦!普通人到肺部为止;“真人之息以踵”,到脚底心。就是自己晓得那个境界,气进来,不是到丹田、肚子,是由小腹这里,一直通过两腿到达脚底心,这才是知道“息长”。那么,你说这个是进来那个“息”吗?不一定,就是有这个功能,看到了。所以,你们屁股上的环跳穴到两条大腿,到脚底心,气都没有到,如果你说是息长,那不就是妄想境界吗?

  “息短知短”,到达这个境界,是“止”的境界,这个息,有时候长,每一个呼吸来,都是从脚底心出发到上面的。“息短知短”这个时候的“短”,不是说这股气长会变短,不是的。有时候这个气一直到脚底心,有时候呼气,自己晓得那个呼吸很短,一下就不需要再呼了。或者在这个境界上,有时候觉得吸气很短,进来好像一下就过了,不需要了,这里面气都自己在流通了,在来往,没有身体感觉,这就是“息长知长,息短知短”。

  什么是“息冷知冷”呢?有时候,你身体里有外感的,有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虽然呼吸这个境界很好,可是你觉得一身发冷,不过,一点都不要怕。有些凡夫修到这里,你讲给他听,他也不相信,自觉有病了,赶快披衣服啊,赶快去看病啊,那就让他去吧!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八智八忍”这个“忍”字,“盯”住,“忍”住。知道息冷,哎哟,全身发冷。有时候到这个境界,不但全身发冷,全身都僵硬了,手想动一下都动不了。不要怕,一点都不要怕,“息长知长,息冷知冷”,一念忍住,这个时候妄念完全没有了,被这个冷的感觉拉走了,你就定在这个冷的感觉上。换一句话,十念法门里头注意什么,你(僧丁)说!“念死”。反正要死,就这样死了吧!这一忍就过了。过了以后,“息冷知冷,息暖知暖”,一下子全身整个暖起来,所以密宗讲拙火发动,但也不要执著。

  换一句话说,身体内部有病,佛教你修“安那般那”,治病的方法只有一个字“止”,止息治万病。就是一念的止息,呼吸停止了,你看住那个痛苦的部位。反正要修…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