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叁天▪P5

  ..續本文上一頁之一字,衆妙之門”。這一“知”哪裏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金剛經》上佛也告訴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個“知”不要你去找的,本來存在。我們大家平常在用它吧!當然在用,這個不要再追問你們了,再問太看不起人了,你們當然知道。我們茶來知道喝茶,飯來知道吃飯,累了知道累,睡覺知道睡覺,舒服不舒服都知道。這一“知”本來在這裏,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們變牛變馬變狗,也知道變牛變馬變狗了。只不過,不知道自性來源在哪裏。

  如果問題這一“知”從何處來,談大乘般若時再講,現在不談了。現在你們做功夫,先不要問這一“知”從哪裏來,要先認識“知性”。你們都在修行,打坐閉關,但是爲什麼都沒有進步?理上不清,理都沒有搞清楚;一方面沒有真下工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講修道,“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們看到多少青年學佛修道人,都是一點都忍不住的,剛坐一下,外境有一點挑逗,他馬上動了,跟到外緣跑了,自己還認爲有理由。所以,看到無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貓一樣,它要去死,讓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忍”字難啊!“忍辱”之後再談精進、禅定、般若。(宏忍師把白板上寫的十六特勝擦掉,改寫六度)

  哎,這個你寫什麼!這個他們都知道的,這個多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他們不知道嗎?再寫是多事,多浪費。他們不知道就活該,我們那個白板也寫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勝都擦掉了。(宏忍師說:他們都會背)都會背了?有那麼快?(答:都記了)對啊,紙上有,你腦子心裏沒有,你要進到心裏。

  第一句是什麼?(衆答:知息入)對。譬如由六妙門開始,你們坐在這裏一邊聽,一邊知道自己呼吸進出,能夠做到嗎?老實講,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這裏,一邊聽話,一邊還寫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進進出出完全知道,這個人差不多可以談修行了,這叫“知息人”。

  我這樣一講,你們自己測驗一下嘛!一邊聽一邊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這裏開始。等于說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觀不是眼睛去看的觀,是心來觀。如果是這樣修行,很快有進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們現在聽到呼吸沒有?聽到沒有?聽不見,你們哪裏聽得見!只靠一點感覺嘛!就是說,隨時要跟這個感覺的出入息配合爲一,這樣才叫做修行,修止觀。如果打起坐來,再勉強找個呼吸來配合,那算個什麼修行,算老幾啊!就像我現在跟你講話,我知道自己呼吸的“進、出”,你要學我一樣,腳還在跳手還在動,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氣息進進出出,沒有一點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 ,也不能不注意。

  然後第叁步知息長短就難了。知道自己的息往來長短,第一步,是在鼻孔裏知道哦!你如果功夫進一步,自己渾身的每個毛孔、細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會知道。所以,你看過武俠小說,武功高的人,有時候被人用石灰蒙上頭,蒙了以後,結果死不了,他的肛門在下面呼吸。這不是做不到的,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都在呼吸。研究《達摩禅經》就知道,這一段知息長短,講得很細了。有時候長中之長,有時候短中之短,有時候短中之長,有時候長中之短,爲什麼祖師們把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那麼清楚?雖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過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話,也覺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訴你,有時候是“長中之長”,覺得出息也長,入息也長,在某一種時候感覺到出息很長,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沒有回來。回來以後,覺得氣回來一下很短,已經夠了,所以是“長中之短”。有時候是“短中之長”,身體內部,覺得呼吸需要吸進來,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繼續在吸,一直到腳底心,一直到腳趾頭都充滿了,這是短中之長。還有“短中之短,長中之長”,每一樣都不同,這是跟你講理論,你要去體會把工夫做到,不是開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長短,我只講了幾個,這個裏頭包括很多內容,詳細你們去看《達摩禅經》。這是吩咐你們注意,要自己用功去體會,不是講空洞的理論,千萬不要妄語騙人,騙人要下地獄的,那是千生萬劫地獄果報啊!

  然後“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長短以後,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們修持到達這個定境的時候,鼻子的呼吸已經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沒有作用,這時才曉得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在呼吸,氣都充滿,氣脈都通了。到這個時候,還沒有“除諸身行”。

  甚至像丁師和丙師,他們兩位前天的報告,就曉得內部五髒六腑,也在呼吸,那個白骨放光,每塊白骨都在呼吸。所謂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然在動。

  知息遍身,氣充滿遍身了,乃至曉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並不是發脹,也不是說,像有些練武功、氣功的那樣發胖。想要發胖的話,那你還不如到街上的腳踏車店,拿個充氣筒套在這裏,嘩啦嗒幾下,馬上發脹,發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這個時候已經不談什麼數息、隨息了。也不要數,也不要隨,隨時息跟念兩個配合爲一的,隨時知性清楚的,這樣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麼法門,不到這個禅定,不要談修行了。

  再進一步是什麼?(答:除諸身行)“除諸身行”,這個時候身上行陰作用不動,充滿了,身體跟虛空等于合一,這個身體內外是通的。譬如你們練少林武功,童子功,到這時候,兩個睾丸縮上去,自然的縮到肚子裏。這個時候縮也好,不縮也好,談都不要談。

  第六是“受喜”,到這個時候,心裏感覺,非常的高興,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騙人的,是真的。第七“受樂”,全身喜樂,喜樂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慢慢有一點跟現實脫離關系,人世間一切的事,不會煩惱到你,可以入世不煩惱。不過,爲什麼不翻成“喜受、樂受”,而翻成受喜、受樂呢?“受喜、受樂”是自己發動了,到達這個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諸心行”,剛剛說了“除諸身行”,沒有身體的行陰感受了,這裏又“受諸心行”,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的,這是進一步了。受諸心行,這個肉體的心,看到外形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實際上,身體內部整個四大氣質變化,已經不是普通肉體了,這個身上行陰的感受,也統統不同了。這時生活習慣達到了“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財色名食睡五蓋,都會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沒有關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諸心行”,在這裏頭,差不多可以證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解脫但還沒有證果哦!還沒有證得初果、二果羅漢境界哦。那個要配合教理,就要參考《俱舍論》,“貪瞋癡慢”的習氣改變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會明白。如果到這一步,習氣動都沒有動,還是同以前一樣,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這裏,還是屬于色法上的功夫,在地水火風的色陰,和受陰境界裏頭做功夫。可是你要注意一點,在這個用功過程,今天晚上我們講得很順利,聽起來很容易,事實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參考《楞嚴經》的五陰解脫。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這個時候忽然有神通了,什麼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別本事了;實際上你已在五陰魔境界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譬如昨天李居士告訴我,有個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說又是落在想陰境界裏了,叫她答複他。

  修行特別注意,在這個五陰境界,歸納起來有五十種陰魔,受陰有受陰的境界,有時候會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爲是發了神通。所以千萬不要作聖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時時把握《金剛經》上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神通又怎麼樣?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沒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訴出家同學們,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衆生度啊!千萬記住。

  所以到心作解脫以後,轉了,後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陰和行陰解脫了,心意識解脫了,然後就“觀無常”,你功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無常啊?你不修行,不做功夫,功夫就垮掉了;所以說諸行無常嘛!

  “觀出散”,這個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觀出散的話,修到某個階段,你走的時候,不要說預知時至,甚至打個坐寫個偈子,說聲再見,自己就化成光沒有了。

  這個以後,“觀離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證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證得“滅盡定”,還不是證得“無余依涅槃”。所謂滅盡是滅什麼呢?思想知覺、感覺,統統空完了,這叫滅盡定。“想受皆滅”,有意的把它關閉起來,這個時候生死可以請假。“啊呀,這個世界不好玩,我准備過個一千年以後再來,入定去吧!”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譯《達摩禅經》的佛陀跋陀羅禅師,他有位徒弟,就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慧持法師,曾跟他修禅定,最後他到峨嵋山去朝山,山上下來,到了樂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個樹洞裏,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樹倒了被大家請出定來,問他是誰,他說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哎!那是晉朝人,我們現在是宋朝,已經過了七百年。他就可以這樣,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門的。這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後來宋徽宗給他做了叁首詩,前一陣我經常跟他們講,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七百年前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只履西歸去 生死徒勞木作皮

  二、藏山于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擬議 樹中不是負趨人

  叁、有情身不是無情 彼此人人定裏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

  所以,這樣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個不是滅盡定,不知他當時在樹裏頭,究竟入的什麼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來用功。像禅宗這種口頭…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