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經》,對《心經》想得多一些。
南師:那你對《心經》的心得講一下看看。
僧丁:對《心經》我是這樣看的,因爲這個“色”和“空”,很多的概念問題,我的體會就是,理解概念問題比較明顯。就是說“空”和“色”,好像一個人兩個名字,老是弄不清楚。對這個問題,我一個體會就是,“空”跟“色”啊,其實是他講一個東西,兩個名稱,就是“空”跟“色”,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這個思維就轉不過來了。他說這個“空”是“色”的時候,反過來說“色”是“空”的時候,腦子就轉不過來了,在這上面混淆,混淆了很多概念,人的內心就産生了很多執著和妄想,不知道“空”跟“色”是一回事。
南師:你是這樣看法嗎?
僧丁:嗯。
南師:嗯,好,那麼一直是這樣看法?
僧丁:對。
南師:你得結論了沒有呢?你自己做了結論沒有?
僧丁:我自己覺得,到最後還是用功吧,這樣一個體會就是說,把這個道理弄明白以後,心裏馬上有一種渾身很通暢的感覺。
南師:那麼,你認爲“色”、“空”兩個轉來轉去,只是名相上在轉嗎?
僧丁:這個,它含義不一樣。每一層,每個階段對這個含義理解不一樣,這個本質呢,是一樣。
南師:不是啊,你現在的觀念,你講的是兩個名詞上的觀念在轉來轉去。
僧丁:這個概念,還是心理認知的這個概念,如果它這是個本質,你說它是空,已經不能接受了,因爲一般的人,從小熏習已經不能接受了。你要說是個本質,他肯定能承認,你說它是個空,他已經不能承認了。所以,人這個習氣毛病,首先都是在色相上熏習出來的。
南師:是你的認爲?
僧丁:對。
南師:那佛法講“色法”是講實在的哦!色法就是唯物哦!就是你這個本質,這個本質是真的哦!色法是有的哦!不是空的哦!
僧丁:對。就是這個相的形成,要知道它的形成,並不是說,你知道它的形成,就不會執著它了。要知道這個東西是怎麼形成的。
南師:怎麼形成呢?
僧丁:這個東西就是《心經》上講到的“五蘊”嘛!它是“五蘊”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東西。
南師:你這個是講佛學,佛法所講的色法,不只用佛學講,還要用科學講解,這一點,你們千萬要注意,要懂一點科學物理。科學的物理顯示,這個東西本來也是空的,大科學家也知道,色法就是物。色法包含了五種,在佛法裏是“地、水、火、風、空”,是有“質”的,就是現在講物質的。但是現在科學都曉得,這個物質,分成表色、形色、顯色等等,各種現象歸納起來有叁十幾種,它的變化很大。
譬如我們這個肉體坐在這裏,你覺得難受,像今天給你調姿勢,碰過你的背部,這些都是色法作用。有就是有,不是空。
僧丁:我講的意思還不是這個意思。我講的意思就是說,人這個心啊,我把它當成心,就是說,這個心的形成,都是因爲色法上的一個經驗,一個積累。
南師:你講得對啊!你講得對。我剛才忘記了給你講,色這些東西就是相嘛,色相本來是空的,你是從心法上講這個色相,這理論你講得差不多,但是以後不能這樣講了。你這樣講,對一般普通學佛可以,針對一個大時代科學就不同了。現在要懂得科學,科學講的那個色法的空,跟佛法講的究竟空不一樣,叫你留意這個。
僧丁:我對《心經》體會的就是說,有些人是在解釋這個概念,我認爲這個概念不用解釋,可以變換一下,就是空跟色吧,它是一個概念的變換問題,並不是解釋什麼,用空解釋色,或者用色解釋空。
南師:對,你講概念就是現代的話,就是一個“概念”,我們現在先回來,討論什麼叫概念。
僧丁:概念就是定義嘛,它定義這是一個本質,它就是一個本質。
南師:但是,所謂概念,我們講實在一點,就是我的心裏、思想上有這麼一個東西,一個觀念,這個叫概念。概念是現代邏輯上産生的名詞,古人沒有這樣用,古人只叫“念頭”,就是這個“念頭”。
僧丁:念頭,對。
南師:現在新名詞叫“概念”。這個念頭、思想,你說色、空兩個變來變去,你就是說,這個都是玩弄自己的思想。你思想覺得沒有這個東西,心裏就舒服了,空了,放下了。
僧丁:放不下的,就是這些東西。
南師:對。放不下就是你這個念頭,自己放不下。
僧丁:對自己念頭放不下。
南師:你說色也好,空也好,都是自己念頭上在轉,玩弄自己嘛。把這個念頭放下來,就無所謂了,色也好,空也好。
僧丁:對。明白了它兩個是一樣,一回事嘛。
南師:以現在來講,這個是從一般心理學上的講法,也可以做得到,但是究竟“色”“空”,不是這個道理,叫你留意啊!明天再討論。看你還真在山上用功,沒有白出家,年紀輕輕你到現在還真在用心呢!真了不起,但是還要進一步。這個明天再討論。
後面還有吧?還有哪些年輕的朋友?免得有話憋住不說,不好啊,有沒有?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好,甲師講話,你講清楚一點。
僧甲:剛才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在《楞嚴經》上,佛開示阿難的時候,在那個“四科七大,會歸如來藏性”。四科就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最後是七大。“會歸如來藏性”,在這個地方。
南師:對,你正好說有問題問我,你們有事情諸位盡管請啊,他要求我給他一點時間,我現在給你時間,我們兩個討論。
僧甲:就是這個問題一直參不通。
南師:你說根據剛才丁師講起,你現在提出你的問題是吧?大家沒有聽懂你的話,你說《楞嚴經》上關于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
僧甲:七大歸納起來,就是“根塵識”,“根塵識”最後佛法歸納成爲幾句話,他就是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後來他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就是這個地方我就不懂,如何是“知見立知”?如何是“知見無見”?這是第一個問題。
南師:你問得好。你要我留時間給你,就是問這個問題?還有很多嗎?
僧甲:還有對于那個“緣起性空”的問題。“緣起”屬于生滅法,“性空”屬于不生滅性,但是《圓覺經》上講,“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但是我們平時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都在這個無明用事,“以輪回心,生輪回見”,“于無生中,妄見生滅”,那個就是我平時一念無明所在的地方。
南師:你第一個問題牽涉到《楞嚴經》,第二個問題牽涉到《圓覺經》了,還有一個,原告先提出來,被告再來答辯。
僧甲:那個“緣起性空”的問題,就是見到性空,在我們一般普通的凡夫知見呢,認爲空就是空,色就是色,但是在勝義谛中,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這是在勝義谛實相上講,就是在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兩者之間,不再自相矛盾。這個也是《楞嚴經》上講的問題,就是地、水、火、風色法,“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也就是說“緣起性空”的道理。
南師:你都背得很好啊,不錯啊!
僧甲:靠書本上的東西解決不了啊!
南師:你心裏不安,解決不了。
僧甲:心裏一點都不踏實,書本上的東西已還給書本了。
南師:你這叁個問題都很大,如果這叁個問題都踏實就好了。
僧甲:還有一個問題,佛在《維摩诘經》上講的那個,舍利弗在宴坐的時候,維摩居士就呵斥他:“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佛所印可”;答文殊說“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這些個問題是禅宗的關鍵,禅宗也是講“不斷煩惱,不除魔見,而入佛見”,“不壞世間相,而求實相”。
南師:哎,你這個孩子不錯哎,出家這幾年在山上不是白住啊。
僧甲:對于禅宗的機鋒轉語,我是一句也看不懂,但是維摩居士還有一句哦,“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這個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說他隨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包括在這個叁界之中來去,生滅去來,連迷夢都沒有出定;就是像夢中夢境一樣,畢竟還是有迷嘛!要醒來,才知是夢。
南師:好啊,你這樣四個問題,還有沒有?你都抖完嘛,抖完了我先給你收到,放在那裏,要答你的,你問的問題都是很大的問題啊!
僧甲:不是有很多佛的弟子被維摩居士呵斥過嗎?迦旃延尊者他是議論第一,佛說一句偈或者簡單的講幾句,他就闡述得淋漓盡致。但是維摩居士呢,也就呵斥他,就是“無以生滅心,說實相法”。那我們就是以這個生滅心……
南師:沒有錯,還有沒有。
僧甲:暫時就是這些了。
南師:你打電話找我,找李居士轉來,就是這個問題啊,就是這些嗎?都是公事哦,沒有私事嗎?(僧甲:嗯)都是佛法的事哦,就是這些大問題。哎,不錯啊!這幾年住山還不是白住的,住出問題來了,你這幾句還真的背來,真了不起,你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問題啊!
僧甲:一個解決了,其他的都可以解決。
南師:我想請你替我解決,你不要客氣嘛!
僧甲:唔……我就是解決不了。我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南師:我想請你替我解決這些問題,你聽懂了嗎?這就是禅宗。我替你解決得了,釋迦牟尼佛當年早替你們解決了,他也沒有替我解決啊,這就是禅宗的機鋒,我說請你替我解決,就是要你自己解決。你剛才談,講學理,你這幾套爲什麼不寫出來?把你這幾句問題寫出來。丁師!你是牙齒痛麼?上火還是什麼?吃黃連上清,馬上去拿一下。還有哪個身體不舒服的先講,趕快拿藥吃啊!倒點水給他,然後這一包給他,他有點虛火上升。
你在經典上知見上蠻用功,你首先提的,用《楞嚴經》引用的,“七大皆是如來藏性,既非因緣,非自然”,你都在用功,在研究了,佛門這口飯你倒是沒有白吃,不是白出家啊!嘻!你了不起,我真是恭喜你了,不然我怕你辜負自己。“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哪,你有資格吃這口飯了。我現在解決不了你的問題哦,先給你講第一個問題。
你提到《楞嚴經》上說,七大的見,明心見性的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原文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切衆生存在所知所見,這個“見”,不一定是眼睛看見的見,剛才丁師父講的心裏頭的概念,這個觀念就是見地,知道一切這個就是知與見,“所知所見”,不談“能知能見”的啊。知見這個作用就是心念,對不對?(僧甲:對)這個心念知道的、思想的,這個就是“知見”。對不對?(僧甲:嗯)
“知見”有了,心裏有個知道了,有個思想觀念,“知見立知”,這就是一念無明,就叫做妄念,“即無明本”。現在解釋文字,對不對?聽懂了吧?是不是這樣?這兩句話是不是這樣?(僧甲:嗯)
再下面,“知見無見”,假使一個人做到,妄念、感覺、執著,一切皆空,達到了“知見無見”,空了,沒有了,不起這個知見的作用了,“斯知涅槃,無漏真淨”,這個境界你到達了,就證得涅槃,證得當下無漏,得無漏果了。當下一念清淨了,是不是文字這樣?
僧甲:這個我不知道。
南師:我講的對不對啊?請你決定,你說沒有講對,再來。對了沒有?
僧甲:這個我也不懂。
南師:那我不是白講給你聽嗎!你只曉得問,我答複你,你又說不知道,我豈不是白講了!那不是說白話,你逗我玩的。
僧甲:這個“知見無見”是不是離心意識呢?是不是那個意思?
南師:你又亂扯了,現在講這幾句話,你又扯一個問題出來了。你就是專門在那裏打妄想,佛門的米給你吃下去,一天到晚在串這個妄想啊!你亂扯下去,我就不答複你。哪裏給你們這些人搞得完啊!這樣聽懂了沒有啊?我先問你這一點。哎!你不要老是問你的話,你女孩子氣那樣,搖搖擺擺點個頭,要同男人一樣,聲音大一點!男子漢大丈夫嘛。
僧甲:還是不懂。
南師:聽不懂是吧?那就沒辦法了。那就放到吧。不懂,那你四個問題我都沒有答複你啊,以後再說,因爲我答了你也不懂,聽不懂!
大家還在這裏,現在我不跟你講了。宋朝有個禅宗祖師——遇安禅師,住浙江溫州瑞鹿寺,還注解《楞嚴經》。他讀《楞嚴經》,讀到“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上這幾句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很誠心地在讀,忽然開悟了。他怎麼開悟?自己讀了這幾句原文,把句子一改,就開悟了,所以他的外號叫“安楞嚴”。
你看原文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他忽然讀到這裏,拿那個筆點一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有個知,就完了。“知見無”,知見一概丟掉,就是剛才丁師講“概念”,這個念頭一下都把它丟完,“斯即涅槃無漏”,連“真淨”兩個字都不要,自己就悟了。所以他把圈點一改,就這樣他大徹大悟。
人家自己會圈點,就開悟了。你要問人,別人給你解答了,還是聽不懂,那就將來再說吧。換一句話說,你要問我,我說,“你聽懂沒有?”你說聽不懂,是吧?那麼我要以禅宗作風說:“兄弟啊,回峨嵋山去,聽懂的時候再來。”就好了。
好啊,休息一下。我到這個時候精神就來了,要麼我跟你們玩到天亮。因爲他刺激我,精神來了嘛!哈哈,“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我就起來了無明,一片無名火就發了,恨不得揍他一頓。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二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