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有趣;但是考证起来就麻烦了。
因为这些经典流传,所以我让你们看《高僧传》,还有看《神僧传》《神尼传》,这个时候成就的非常多。为什么那么快,那么多?因为修禅定的关系。这同禅定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是一个根根,两条枝杈。
譬如说,隋朝的天下,隋文帝姓杨,是尼姑养大的。杨家是住在庙子旁边,他妈妈生下来这个孩子,家里不能养,一养就出毛病,发痉挛啦什么的。隔壁的老尼姑过来了,说:“啊呀,施主啊,你们杨府养不了这个孩子,还是归我带吧。”她就把孩子抱过去带大,所以他们都是信佛的。又如宋朝第一个皇帝刘裕,也是尼姑带大的,他的小名叫“寄奴”,在庙上寄养大的。南北朝好几个皇帝都是这些尼姑培养出来的,本事大吧!那岂止是“尼姑生儿中状元”,这些都是尼姑儿子做皇帝。
这个时候的佛学,大家赶时髦,有人取名字叫“罗汉”的,也有叫“菩萨”的,叫“夜叉”的也有,叫“金刚”的,叫“般若”的都有,很时髦。等于我们现在有叫“原子弹”的,也有叫“散弹”的,最时髦的就是洋文的名称,像般若、罗汉都是外文来的,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可是你看看《高僧传》,在那个阶段证果的非常多。所以我说,中国文化发展到宗教发达,禅宗流行,真修行的反而少了。
休息十分钟再说,还不要散开。
第六堂
内容提要:
达摩祖师与神光
心如墙壁是什么
对无喘的问答
色空的对答
听不懂怎么办
我现在先由历史的演变,介绍这个情况,大家要注意。
《达摩禅经》、《修行道地经》这两部经典,是历代佛弟子修成功的大罗汉们的亲身经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达摩禅经》翻译出来,在当时也没有大流行,但有跟着它修禅定的人。这个时候天台宗智者大师(西元五三八——五九七)还没有出来。后来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就是抽用这两本经的要点,但是并不完全,也不对了。他是另走一个路线。我认为,这就是天台宗不到三五代就断的原因,因为没有人好好修了,也修不好了;禅宗也没有了,真修禅定的都没有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这个道理明天继续讨论。因为你们都学过一点听呼吸啊,鼻子数息啊。和尚没有钱嘛,只好数鼻子的呼吸了,把它当钱一、二、三、四慢慢攒吧!也攒不出来几个钱。不过,要是真懂了数息的方法,很快就有效果的。
好了,达摩祖师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三个都是印度来的,可是没有同时。佛陀跋陀罗是从南方广东这边上岸的,达摩祖师也是,不走丝绸之路。鸠摩罗什是从西北这一边过来。一个从北印度过来,两个是从中印度尼泊尔,从南印度这边转过来。来中国的路线两条,修行的路线也是两条。
现在我们讨论禅宗,昨天讲到,达摩祖师取禅宗心法来,在《五灯会元》《指月录》上也看到关于二祖神光。当然你们大家要注意他,我写过一些小文章叫《禅话》,你们再看看。
二祖神光见达摩祖师以前,也在修定,他打坐用功夫很深入,而且没有出家以前,他是研究“三玄之学”,是“老庄”的专家学者。他学问非常好,下面学生弟子,信他的人很多。他因为看了佛经以后,正式出家,出家以后求道,到达摩祖师这边。所以,禅宗的记载很简单,在雪地上站着求法,不要说砍不砍膀子。古道昨天跟我讲,“老师啊,那个嵩山真冷”。我说那是中岳嵩山,中国的中天啊!当然冷,再加上它那个雪,冻得很,神光为求道不怕冻。
注意哦,你看看,二祖到嵩山见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在打坐,这样冷的山上还下雪,他站在旁边。达摩祖师回头,看到他站在那里,不知站了多久,这雪下得已经把两个腿埋了。所以达摩祖师问他:“你干什么?”他说:“我来求道问法啊!”达摩祖师大骂他一顿,意思说:你!来问禅宗的心法,立地明心见性成佛,那么容易做到吗?
“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你看骂得多厉害。一切佛无上的道,“旷劫精勤”,你做了多少功德啊?你修行多少了?旷劫,诸佛菩萨是多生累世,真正勤劳在修,修什么?难行能行的菩萨道,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他做到了。“非忍而忍”,有些忍受不了的痛苦艰难,能够忍得住。所以小乘修行,也讲“忍法”,譬如打坐熬得住,也是小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他说:你呀,想学禅宗,传你心法,立地可以成佛,你休想,你在这里打什么妄想!
这一顿收拾下来,够惨吧!那么冷,站在那里,下大雪,雪到膝盖头这里。师父问他,你求我干什么,他说我要求道,结果被他这一顿骂。因此他表示诚恳求法的决心,抽出戒刀来,把膀子砍了。达摩祖师也是人嘛,有慈悲心,就说,好了!收容下来。我们不要光是看文字,应该说不是这个时候马上问他什么,是过后问他有什么经历。当然他把修行经过一切告诉师父,就是“此心不能安”,所以,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他说:“觅心了不可得”,心找不到。
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就是这样下去,我给你安好,参究一下,你可以安心了。这是当时接引的一种机缘,写禅学的人,自己就下注解了,认为这个时候二祖悟了,哪里说二祖悟了?这是当时接引的禅宗手法,意思是,好!你如果找不到心,那就是啦!这些佛经上都有嘛,写得明明白白,“心不见心”,“心不自知”啊,心是找不到的,所以“觅心了不可得”。
我问你,壬师啊,譬如你出门带了三万块钱,临时要用,结果你找了半天丢了,你说找不到了,这个时候你如何?“好吧!那就算了吧。”那个好吧,就是算了!没有了就算了。找了半天找不到的时候,那个心情,自然有一种放下轻松的感觉。但这并不是禅哦!也是禅的一种,是接引教育的手法,不能说在这里就是悟道。真正的悟道是用功夫,是另一个境界。你不要看了这些语录,随便受骗。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当然他在那里有多久没有记载,也跟在他身边了,在嵩山少林寺那边,告诉他怎么用功:“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东西来了。外面境界一切放下都不管,这个外不是身体以外哦!你内心上那些什么念佛,念咒子,做各种各样的功夫都放掉。“内心无喘”,“内”也不是身体以内的内,再深一层,你各种念头、各种思想一概放掉。然后,呼吸也宁静,不呼也不吸,没有心息的往来,完全宁静了。到这个时候,“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外边也打不进来,“可以入道”,可以进门了。功夫没有到这一步,什么都不要谈。所以这一段记载很真实。
等于昨天,我过来想给丁师改姿势,我还没有走到,他已经抬起眼看我了,他就动了。后来第三次过来,他又动了。我说:“你干什么?”他说:“我看到你过来。”我说:“你不要受我影响嘛!我过来同你什么相干?”要内外不动,心如墙壁,过去过去都知道,但是都不相干。
然后记载说,这个时候,二祖还跟在达摩祖师旁边,跟了多久,这个查不出来。每一次,他向师父报告用功的心得时,达摩祖师“只遮其非”,不对!不对!否定了他。没有告诉他什么不起妄想,无念就对这类的话;也没有告诉他怎么去除妄想,怎么就是道,一切只是否定而已。
有一天,二祖来告诉师父:师父啊,我做到了,我到达了,外缘都息掉了。换句话说,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起了。达摩祖师说,你不要落在断灭见上哦!认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都空了,那就不是了。他说:没有啊,我都清楚啊。好,从此入门了。
这一段“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时候也不打机锋,也没有什么转语!这些路线走的是真正的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条直路。而在这句话中有关功夫见地,你自己参一参,这个参不是去研究,是一边做功夫一边体会,保证你成功。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放下完了,既不落入昏沉,又没有散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身自性自然现前,这是一个重点。
今天晚上你们先掌握这个重点,夜里体会体会,明天起正式告诉你修小乘止观这个修行之路,配合上这个,然后再讲一点禅堂的规矩。反正一下搞不完,也没有个场地表演,譬如打香板,香板怎么来的?我开始提出来,你们没有答啊(答:从雍正开始)。不要乱用香板,千万注意。我很反对乱用香板,就怕你们将来,又有武功,又乱用香板,当个木剑那么用,乱去打人家的屁股,来生果报,给人家打屁股受不了啊。
好吧,今天先到这里为止,回去先参这一段。看看做到怎么样!明天再来讨论了。我请少林寺同学们先留一下,对这四句话,体会到什么程度啊?闲谈一下,好不好?讲讲你们个人的经验体会。这样,丁师开头吧,他敢说的,无人无我,放开来说。
僧丁:我觉得这个话的意思,禅宗有句话叫“大死大活”。
南师:这是讲道理了,讲你自己的体会。
僧丁:我自己的体会,自己心里面的东西,因为在久远劫来,轮回的过程中,染上妄想执著的习气,这是在内心里,而不是外边的东西,这些习气要从内心里把它放弃。
南师:对。
僧丁:心里面“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你再遇到这些事,你内心不会有这个喘息,喘息是波动啊。如果我喜欢这个东西,马上有个感觉,有这个反应一样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说对这个东西,已经放下了,看见了就看见了,就是说心慢慢的清净了,清净了就可以入道,慢慢地可以进入这个道的门嘛。
南师:这是你的理解?
僧丁:呃,对。
南师:那你平时做功夫也是这样做吗?
僧丁:平时对这个想得很少。
南师:不大注意这个道理,重点不在这里的?
僧丁:对。
南师:那请你再说。
僧丁:我平时对这个上面想得很少,因为以前我看《…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