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有趣;但是考證起來就麻煩了。
因爲這些經典流傳,所以我讓你們看《高僧傳》,還有看《神僧傳》《神尼傳》,這個時候成就的非常多。爲什麼那麼快,那麼多?因爲修禅定的關系。這同禅定有關系,又沒有關系,是一個根根,兩條枝杈。
譬如說,隋朝的天下,隋文帝姓楊,是尼姑養大的。楊家是住在廟子旁邊,他媽媽生下來這個孩子,家裏不能養,一養就出毛病,發痙攣啦什麼的。隔壁的老尼姑過來了,說:“啊呀,施主啊,你們楊府養不了這個孩子,還是歸我帶吧。”她就把孩子抱過去帶大,所以他們都是信佛的。又如宋朝第一個皇帝劉裕,也是尼姑帶大的,他的小名叫“寄奴”,在廟上寄養大的。南北朝好幾個皇帝都是這些尼姑培養出來的,本事大吧!那豈止是“尼姑生兒中狀元”,這些都是尼姑兒子做皇帝。
這個時候的佛學,大家趕時髦,有人取名字叫“羅漢”的,也有叫“菩薩”的,叫“夜叉”的也有,叫“金剛”的,叫“般若”的都有,很時髦。等于我們現在有叫“原子彈”的,也有叫“散彈”的,最時髦的就是洋文的名稱,像般若、羅漢都是外文來的,當時就是這麼一個時代。可是你看看《高僧傳》,在那個階段證果的非常多。所以我說,中國文化發展到宗教發達,禅宗流行,真修行的反而少了。
休息十分鍾再說,還不要散開。
第六堂
內容提要:
達摩祖師與神光
心如牆壁是什麼
對無喘的問答
色空的對答
聽不懂怎麼辦
我現在先由曆史的演變,介紹這個情況,大家要注意。
《達摩禅經》、《修行道地經》這兩部經典,是曆代佛弟子修成功的大羅漢們的親身經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達摩禅經》翻譯出來,在當時也沒有大流行,但有跟著它修禅定的人。這個時候天臺宗智者大師(西元五叁八——五九七)還沒有出來。後來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六妙門”,就是抽用這兩本經的要點,但是並不完全,也不對了。他是另走一個路線。我認爲,這就是天臺宗不到叁五代就斷的原因,因爲沒有人好好修了,也修不好了;禅宗也沒有了,真修禅定的都沒有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這個道理明天繼續討論。因爲你們都學過一點聽呼吸啊,鼻子數息啊。和尚沒有錢嘛,只好數鼻子的呼吸了,把它當錢一、二、叁、四慢慢攢吧!也攢不出來幾個錢。不過,要是真懂了數息的方法,很快就有效果的。
好了,達摩祖師和鸠摩羅什、佛陀跋陀羅,叁個都是印度來的,可是沒有同時。佛陀跋陀羅是從南方廣東這邊上岸的,達摩祖師也是,不走絲綢之路。鸠摩羅什是從西北這一邊過來。一個從北印度過來,兩個是從中印度尼泊爾,從南印度這邊轉過來。來中國的路線兩條,修行的路線也是兩條。
現在我們討論禅宗,昨天講到,達摩祖師取禅宗心法來,在《五燈會元》《指月錄》上也看到關于二祖神光。當然你們大家要注意他,我寫過一些小文章叫《禅話》,你們再看看。
二祖神光見達摩祖師以前,也在修定,他打坐用功夫很深入,而且沒有出家以前,他是研究“叁玄之學”,是“老莊”的專家學者。他學問非常好,下面學生弟子,信他的人很多。他因爲看了佛經以後,正式出家,出家以後求道,到達摩祖師這邊。所以,禅宗的記載很簡單,在雪地上站著求法,不要說砍不砍膀子。古道昨天跟我講,“老師啊,那個嵩山真冷”。我說那是中嶽嵩山,中國的中天啊!當然冷,再加上它那個雪,凍得很,神光爲求道不怕凍。
注意哦,你看看,二祖到嵩山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打坐,這樣冷的山上還下雪,他站在旁邊。達摩祖師回頭,看到他站在那裏,不知站了多久,這雪下得已經把兩個腿埋了。所以達摩祖師問他:“你幹什麼?”他說:“我來求道問法啊!”達摩祖師大罵他一頓,意思說:你!來問禅宗的心法,立地明心見性成佛,那麼容易做到嗎?
“諸佛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你看罵得多厲害。一切佛無上的道,“曠劫精勤”,你做了多少功德啊?你修行多少了?曠劫,諸佛菩薩是多生累世,真正勤勞在修,修什麼?難行能行的菩薩道,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他做到了。“非忍而忍”,有些忍受不了的痛苦艱難,能夠忍得住。所以小乘修行,也講“忍法”,譬如打坐熬得住,也是小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他說:你呀,想學禅宗,傳你心法,立地可以成佛,你休想,你在這裏打什麼妄想!
這一頓收拾下來,夠慘吧!那麼冷,站在那裏,下大雪,雪到膝蓋頭這裏。師父問他,你求我幹什麼,他說我要求道,結果被他這一頓罵。因此他表示誠懇求法的決心,抽出戒刀來,把膀子砍了。達摩祖師也是人嘛,有慈悲心,就說,好了!收容下來。我們不要光是看文字,應該說不是這個時候馬上問他什麼,是過後問他有什麼經曆。當然他把修行經過一切告訴師父,就是“此心不能安”,所以,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他說:“覓心了不可得”,心找不到。
達摩祖師說:“我與汝安心竟”;就是這樣下去,我給你安好,參究一下,你可以安心了。這是當時接引的一種機緣,寫禅學的人,自己就下注解了,認爲這個時候二祖悟了,哪裏說二祖悟了?這是當時接引的禅宗手法,意思是,好!你如果找不到心,那就是啦!這些佛經上都有嘛,寫得明明白白,“心不見心”,“心不自知”啊,心是找不到的,所以“覓心了不可得”。
我問你,壬師啊,譬如你出門帶了叁萬塊錢,臨時要用,結果你找了半天丟了,你說找不到了,這個時候你如何?“好吧!那就算了吧。”那個好吧,就是算了!沒有了就算了。找了半天找不到的時候,那個心情,自然有一種放下輕松的感覺。但這並不是禅哦!也是禅的一種,是接引教育的手法,不能說在這裏就是悟道。真正的悟道是用功夫,是另一個境界。你不要看了這些語錄,隨便受騙。
達摩祖師告訴二祖,當然他在那裏有多久沒有記載,也跟在他身邊了,在嵩山少林寺那邊,告訴他怎麼用功:“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真東西來了。外面境界一切放下都不管,這個外不是身體以外哦!你內心上那些什麼念佛,念咒子,做各種各樣的功夫都放掉。“內心無喘”,“內”也不是身體以內的內,再深一層,你各種念頭、各種思想一概放掉。然後,呼吸也甯靜,不呼也不吸,沒有心息的往來,完全甯靜了。到這個時候,“心如牆壁”,內外隔絕了,外邊也打不進來,“可以入道”,可以進門了。功夫沒有到這一步,什麼都不要談。所以這一段記載很真實。
等于昨天,我過來想給丁師改姿勢,我還沒有走到,他已經擡起眼看我了,他就動了。後來第叁次過來,他又動了。我說:“你幹什麼?”他說:“我看到你過來。”我說:“你不要受我影響嘛!我過來同你什麼相幹?”要內外不動,心如牆壁,過去過去都知道,但是都不相幹。
然後記載說,這個時候,二祖還跟在達摩祖師旁邊,跟了多久,這個查不出來。每一次,他向師父報告用功的心得時,達摩祖師“只遮其非”,不對!不對!否定了他。沒有告訴他什麼不起妄想,無念就對這類的話;也沒有告訴他怎麼去除妄想,怎麼就是道,一切只是否定而已。
有一天,二祖來告訴師父:師父啊,我做到了,我到達了,外緣都息掉了。換句話說,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起了。達摩祖師說,你不要落在斷滅見上哦!認爲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沒有,都空了,那就不是了。他說:沒有啊,我都清楚啊。好,從此入門了。
這一段“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個時候也不打機鋒,也沒有什麼轉語!這些路線走的是真正的禅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一條直路。而在這句話中有關功夫見地,你自己參一參,這個參不是去研究,是一邊做功夫一邊體會,保證你成功。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一切放下完了,既不落入昏沈,又沒有散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身自性自然現前,這是一個重點。
今天晚上你們先掌握這個重點,夜裏體會體會,明天起正式告訴你修小乘止觀這個修行之路,配合上這個,然後再講一點禅堂的規矩。反正一下搞不完,也沒有個場地表演,譬如打香板,香板怎麼來的?我開始提出來,你們沒有答啊(答:從雍正開始)。不要亂用香板,千萬注意。我很反對亂用香板,就怕你們將來,又有武功,又亂用香板,當個木劍那麼用,亂去打人家的屁股,來生果報,給人家打屁股受不了啊。
好吧,今天先到這裏爲止,回去先參這一段。看看做到怎麼樣!明天再來討論了。我請少林寺同學們先留一下,對這四句話,體會到什麼程度啊?閑談一下,好不好?講講你們個人的經驗體會。這樣,丁師開頭吧,他敢說的,無人無我,放開來說。
僧丁:我覺得這個話的意思,禅宗有句話叫“大死大活”。
南師:這是講道理了,講你自己的體會。
僧丁:我自己的體會,自己心裏面的東西,因爲在久遠劫來,輪回的過程中,染上妄想執著的習氣,這是在內心裏,而不是外邊的東西,這些習氣要從內心裏把它放棄。
南師:對。
僧丁:心裏面“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你再遇到這些事,你內心不會有這個喘息,喘息是波動啊。如果我喜歡這個東西,馬上有個感覺,有這個反應一樣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是說對這個東西,已經放下了,看見了就看見了,就是說心慢慢的清淨了,清淨了就可以入道,慢慢地可以進入這個道的門嘛。
南師:這是你的理解?
僧丁:呃,對。
南師:那你平時做功夫也是這樣做嗎?
僧丁:平時對這個想得很少。
南師:不大注意這個道理,重點不在這裏的?
僧丁:對。
南師:那請你再說。
僧丁:我平時對這個上面想得很少,因爲以前我看《…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二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