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趣修禅法,坐禅的,這樣就是通過我自己的心得、過程吧!
南師:他們對禅宗有興趣,你講公案還是講什麼?
僧戊:有講公案,也有境界。
南師:你聽到的,都是同我們剛才討論報告一樣,是嗎?
僧戊:是,有些在境界上有問題的時候,就給我打電話,或者到寺院找我。
南師:那你怎麼辦?人家問到你,譬如我們講笑話,他開車開到你山門下,問現在向左轉還是向右轉,你怎麼辦?
僧戊:就是跟我修持的心得交流,如果再高深的話,我也建議或支持他們參訪,因爲我的境界、水准有限。
南師:我們現在都是關起門來,家常討論,無所謂。就是說你憑你知道的,就貢獻他們了,是不是這樣?
僧戊:是。同時呢,我們有時候從這個禅法上參究。
南師:那你現在平常除了忙事務以外,自己真正自修的時間不多啰?
僧戊:不是很多,我就是請問如何修持的用功法門,請您開示。
南師:(師又幫僧丁改姿勢)我正要給你改動,你又動了。呵,所以和尚啊,在這個裏頭,你要注意!我一動,你就馬上起心動念起分別了,對不對?
僧丁:你過來我看見了。
南師:對啊!你就看見,但不能夠對境忘了,內外一切都丟掉不管,是不是?就是動念了嘛!再來,再說。那麼這位師父就大概報告到這個情形了。接下去哪一位?古道師幫忙,你就站起來吧,隨便自由地講話,千萬一點都不要客氣。大家遠道而來,假定把我當一個善知識,走過這條路的人,我現在要大家講話,不是講給我聽,是爲你們自己,要講出來,我才可以告訴你以後怎麼走,走哪一條路。
僧己:大德慈悲,我叫某某。
南師:你是負責寺裏幼稚園的?
僧己:孤兒院。
南師:那你很辛苦喲!
僧己:雖說我出家到寺裏,我的機緣是,沒出家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看到一些典籍;譬如說像唐伯虎、蘇東坡這些大居士,他們都學佛,對書畫、文學、藝術方面,也很有成就,我隱隱約約感覺到有這個禅和佛法在裏面。但我那個時候並不懂,也沒有機緣真正接觸佛法。
南師:你當時讀哪個學校?
僧己:我以前是學經濟的。
南師:你學經濟的倒喜歡藝術。
僧己:最後還是因爲在武術、書畫方面比較愛好,這樣到了寺裏,跟著師父大和尚。之後做他的侍者,一直很忙,現在接手孤兒院也是屬于忙碌,忙于一些具體事務。至于說修持修行,我還沒有正確的方法,但是我也很認真地看書。
南師:你出家幾年了?
僧己:出家有五六年了,一九九九年出家的。我看《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也經常琢磨這個事,思考這個問題;在練武的時候,我也在想,是不是也可以參“這個練武的人是我?”的話頭。當我接手孤兒院之後,忙于一些事務時,我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與修行是不是有關系,甚至有時就是菩薩,我誠心誠意地去做一些事情。最後,我覺得既然師父認爲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幹脆就不想,就認真地做一些具體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去體驗。看到小孩子們從貧窮的地方,從一些遙遠的山區,到這邊統一的管理之下,他們的生命現象,得到快樂,我從中也得到一種歡喜;但也在思考生命生老病死的種種現象。我如果一直堅持安于這種心態,注意投入平常這些事務的話,這樣和修行有沒有一點關系?請南老先生開示。
南師:你講到這裏,我們先談這個問題。你是一個學經濟出身的,喜歡文學,現在出家,碰到師父,又練武功,就讓你做這個工作。據說有一百多個孤兒,是嗎?
僧己:整個河南省十九個縣市,總共是一千多個,真正集中到我們孤兒院的一百多,由我統一管理,負責他們衣食住行,還得經常跟他們講一講簡單的《弟子規》、佛法。
南師:好,散在外面的先不管,那現在集中到你們寺裏一百多號啊,你這個孤兒頭,事後我再跟你討論。有兩點,第一、我羨慕你有這個福氣做這個事;第二、我佩服你,因爲我做不到,你還做得到。這是兩點,但是還有一點,你根本沒有發心做這個事情,這點很嚴重。這個工作,照你現在做的情況,你如果真的發了這個犧牲自我,先培養一切後輩衆生的心,你工作就不同了。但你沒有發這個心啊!尤其你們這個寺,我昨天聽你們師父講,有那麼大一個場面,做了那麼多幫助孤兒的工作,太偉大了!可是如何辦好一個孤兒院,這個事務性的事,我們等兩叁天下課以後再討論。可是你要真發心,准備犧牲自我,照亮他人。
僧己:其實我也很投入,我不知道這種投入是不是也是在發心?
南師:剛才講你這個投入,是一種投入,還沒有自己真正發心。你要發一個視天下孤兒如親生子女、兄弟姐妹一樣的心。這種發心也就是發菩提心的一種,就是發大悲心。但是這個發心很難,因爲你還年輕,沒有結婚,還沒有自己帶過孩子呢。
僧己:佛法有一句話講,衆生可能都是自己的父母。就是小孩子,他們這種生命現象,都和自己息息相關,把自己融入這個當中去,感受一種生命現象的無常。
南師:那個是更難了。先講像自己的子女一樣的愛心,至于說,視一切衆生如自己父母一樣,是大菩薩發心,由你這個小發心慢慢上去。《楞嚴經》有這樣四句話,我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背過?“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己根本還沒有修行,犧牲自我專門爲別人,這是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自己大徹大悟了,修持有所成就了,再出來同你做這個工作一樣,做入世的工作,那個是佛的境界。這兩種功德一樣的偉大,可是兩個是不同的境界。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普通叫菩提心,菩提心以大悲心爲基礎。我剛才批評你沒有發心,不是批評,是要你加強再發這個心。你已經很了不起了,如能發這個心更了不起。我前面講過,你做到我還做不到,我是佩服你,但是你這是菩薩行的境界。要你更加強,自未得度,先犧牲自我,乃至下地獄都不要緊,我先把孩子們弄好,這是菩薩發心了。至于廟子有錢,你師父也發心,你也發心,如何辦好這個孤兒院教育,不是你現在光講的讀什麼《弟子規》《叁字經》,還不止這樣啊!很多經驗、道理,我再跟你另做討論。我們兩個還沒有完,先把這個賬放在這裏,等一下再說。
再講修行方面,你很了不起,那麼這次來,聽了你這樣講了以後,我告訴你,在入世做這個慈悲心的工作中,如何自己修持。譬如剛才那位師父(丁)修行報告,我們大家都聽到的。他平常大概沒有給你們講得那麼詳細,他今天講得比較詳細,對不對?你還是第一次難得的機會在這裏聽這位師父講。照他今天給我們講的話,他現在狀況,我心裏頭想,沒有當面講,我對他比較放心,也非常贊歎隨喜。他現在等于禅宗祖師有句話,“石頭路滑,竿木隨身”啊!他初步有個念佛法門,由這一路修持下去,等于說走這條石頭的路,手上有個手棍,比較保險。至于說,從這以後如何,我倆還沒有講話呢!明天以後我會根據他的發展再說。這是聽他報告,我給他的評價。
爲什麼引到這句話?因爲你現在還沒有“竿木隨身”,還沒有手棍喲!走路蠻危險的,而且你這是先發心救人的工作,不是度人。度人是度到成佛,走菩提之路,你現在是走大慈悲功德之路,如何領導那些教導孤兒的教職員?怎麼做才好?你毫無經驗。我們這裏有很多同學專門辦幼稚園的,可以把許多經驗告訴你,你這樣做很了不起。你年紀很輕吧?
僧己:叁十二。
南師:對了,你剛才有一句話,開始不大願意做,目前也做,所以並不是你自己發心,師父要你做只好做。但是做做呢還有些興趣,如果自己發心就不同了,有個做法我們將來再說。好,那你還有什麼話告訴我們,我想再聽一點,還有別的沒有?自己修持方面大概是這樣,是嗎?
僧己:在練功的時候,也經常會反觀這個“練武功的是誰?”的念,不知道和念佛是不是一樣。
南師:對,一樣,這個完全一樣,這個很重要。但是你練武功之後,有沒有打坐修行?
僧己:平常也有。
南師:那是偶然玩玩的。
僧己:就是沒有深入,時間不是很長。
南師:至少也裝模作樣,對不對?偶然坐它一下(僧己笑)。我聽你們諸位講完以後,會有個總的貢獻。再下一位是哪個?哦,到時間了。先休息,吃了飯再說。
第四堂
內容提要:
佛學院的學僧
少林寺的大柱子
如何念阿彌陀佛
暗藏佛經的人家
二祖覓心不可得
不思善不思惡時
臨濟和雲門的教育
我們要正式討論的,還沒有開始,因爲我不了解諸位的情況,先要求一個了解,我請問現在誰是下一位?
僧庚: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們,大家好,今天因緣特別殊勝,能夠在這裏會聚一堂跟南老師學習佛法。說起這佛法呀,法門無量有八萬四千,從印度原始佛教開始,一直到部派佛教,以及隨後的大乘佛教,到密乘興起,一直到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有許許多多的紛爭,也有許許多多的辯論。達摩祖師有個二入四行觀,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讓我們明白教理,從教理這方面來講。過去有個義淨法師,在他的《南海寄歸傳》裏面有一句話,說印度佛法無非兩種,一者中觀,一者瑜珈,這中觀只破不立,瑜珈外無內有。隨後中觀和瑜珈兩派又産生了意見的分歧,然後又産生了兩種的論辯,直到傳入中國來,中國又形成了八大宗派。從印度佛教産生到滅亡,一直到佛教傳入中國,還産生了八宗判教,給我帶來了很大疑惑,想請南老師指點迷津。
南師:這是第一個問題?
僧庚:就是中觀和瑜珈的問題。第二個就是八宗判教的問題。還有小乘、大乘、密乘叁乘的問題。
南師:還有你的問題呢?你出家多久,個人修持怎麼樣?
僧庚:我是二○○○年出家,出家時間也比較短,曾經在重慶佛學院。
南師:你是四川人啊?
僧庚:我不是,…
《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一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