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趣修禅法,坐禅的,这样就是通过我自己的心得、过程吧!
南师:他们对禅宗有兴趣,你讲公案还是讲什么?
僧戊:有讲公案,也有境界。
南师:你听到的,都是同我们刚才讨论报告一样,是吗?
僧戊:是,有些在境界上有问题的时候,就给我打电话,或者到寺院找我。
南师:那你怎么办?人家问到你,譬如我们讲笑话,他开车开到你山门下,问现在向左转还是向右转,你怎么办?
僧戊:就是跟我修持的心得交流,如果再高深的话,我也建议或支持他们参访,因为我的境界、水准有限。
南师:我们现在都是关起门来,家常讨论,无所谓。就是说你凭你知道的,就贡献他们了,是不是这样?
僧戊:是。同时呢,我们有时候从这个禅法上参究。
南师:那你现在平常除了忙事务以外,自己真正自修的时间不多啰?
僧戊:不是很多,我就是请问如何修持的用功法门,请您开示。
南师:(师又帮僧丁改姿势)我正要给你改动,你又动了。呵,所以和尚啊,在这个里头,你要注意!我一动,你就马上起心动念起分别了,对不对?
僧丁:你过来我看见了。
南师:对啊!你就看见,但不能够对境忘了,内外一切都丢掉不管,是不是?就是动念了嘛!再来,再说。那么这位师父就大概报告到这个情形了。接下去哪一位?古道师帮忙,你就站起来吧,随便自由地讲话,千万一点都不要客气。大家远道而来,假定把我当一个善知识,走过这条路的人,我现在要大家讲话,不是讲给我听,是为你们自己,要讲出来,我才可以告诉你以后怎么走,走哪一条路。
僧己:大德慈悲,我叫某某。
南师:你是负责寺里幼稚园的?
僧己:孤儿院。
南师:那你很辛苦哟!
僧己:虽说我出家到寺里,我的机缘是,没出家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些典籍;譬如说像唐伯虎、苏东坡这些大居士,他们都学佛,对书画、文学、艺术方面,也很有成就,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有这个禅和佛法在里面。但我那个时候并不懂,也没有机缘真正接触佛法。
南师:你当时读哪个学校?
僧己:我以前是学经济的。
南师:你学经济的倒喜欢艺术。
僧己:最后还是因为在武术、书画方面比较爱好,这样到了寺里,跟着师父大和尚。之后做他的侍者,一直很忙,现在接手孤儿院也是属于忙碌,忙于一些具体事务。至于说修持修行,我还没有正确的方法,但是我也很认真地看书。
南师:你出家几年了?
僧己:出家有五六年了,一九九九年出家的。我看《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也经常琢磨这个事,思考这个问题;在练武的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也可以参“这个练武的人是我?”的话头。当我接手孤儿院之后,忙于一些事务时,我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与修行是不是有关系,甚至有时就是菩萨,我诚心诚意地去做一些事情。最后,我觉得既然师父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干脆就不想,就认真地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体验。看到小孩子们从贫穷的地方,从一些遥远的山区,到这边统一的管理之下,他们的生命现象,得到快乐,我从中也得到一种欢喜;但也在思考生命生老病死的种种现象。我如果一直坚持安于这种心态,注意投入平常这些事务的话,这样和修行有没有一点关系?请南老先生开示。
南师:你讲到这里,我们先谈这个问题。你是一个学经济出身的,喜欢文学,现在出家,碰到师父,又练武功,就让你做这个工作。据说有一百多个孤儿,是吗?
僧己:整个河南省十九个县市,总共是一千多个,真正集中到我们孤儿院的一百多,由我统一管理,负责他们衣食住行,还得经常跟他们讲一讲简单的《弟子规》、佛法。
南师:好,散在外面的先不管,那现在集中到你们寺里一百多号啊,你这个孤儿头,事后我再跟你讨论。有两点,第一、我羡慕你有这个福气做这个事;第二、我佩服你,因为我做不到,你还做得到。这是两点,但是还有一点,你根本没有发心做这个事情,这点很严重。这个工作,照你现在做的情况,你如果真的发了这个牺牲自我,先培养一切后辈众生的心,你工作就不同了。但你没有发这个心啊!尤其你们这个寺,我昨天听你们师父讲,有那么大一个场面,做了那么多帮助孤儿的工作,太伟大了!可是如何办好一个孤儿院,这个事务性的事,我们等两三天下课以后再讨论。可是你要真发心,准备牺牲自我,照亮他人。
僧己:其实我也很投入,我不知道这种投入是不是也是在发心?
南师:刚才讲你这个投入,是一种投入,还没有自己真正发心。你要发一个视天下孤儿如亲生子女、兄弟姐妹一样的心。这种发心也就是发菩提心的一种,就是发大悲心。但是这个发心很难,因为你还年轻,没有结婚,还没有自己带过孩子呢。
僧己:佛法有一句话讲,众生可能都是自己的父母。就是小孩子,他们这种生命现象,都和自己息息相关,把自己融入这个当中去,感受一种生命现象的无常。
南师:那个是更难了。先讲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的爱心,至于说,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父母一样,是大菩萨发心,由你这个小发心慢慢上去。《楞严经》有这样四句话,我不晓得你有没有看过背过?“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己根本还没有修行,牺牲自我专门为别人,这是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大彻大悟了,修持有所成就了,再出来同你做这个工作一样,做入世的工作,那个是佛的境界。这两种功德一样的伟大,可是两个是不同的境界。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普通叫菩提心,菩提心以大悲心为基础。我刚才批评你没有发心,不是批评,是要你加强再发这个心。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如能发这个心更了不起。我前面讲过,你做到我还做不到,我是佩服你,但是你这是菩萨行的境界。要你更加强,自未得度,先牺牲自我,乃至下地狱都不要紧,我先把孩子们弄好,这是菩萨发心了。至于庙子有钱,你师父也发心,你也发心,如何办好这个孤儿院教育,不是你现在光讲的读什么《弟子规》《三字经》,还不止这样啊!很多经验、道理,我再跟你另做讨论。我们两个还没有完,先把这个账放在这里,等一下再说。
再讲修行方面,你很了不起,那么这次来,听了你这样讲了以后,我告诉你,在入世做这个慈悲心的工作中,如何自己修持。譬如刚才那位师父(丁)修行报告,我们大家都听到的。他平常大概没有给你们讲得那么详细,他今天讲得比较详细,对不对?你还是第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这里听这位师父讲。照他今天给我们讲的话,他现在状况,我心里头想,没有当面讲,我对他比较放心,也非常赞叹随喜。他现在等于禅宗祖师有句话,“石头路滑,竿木随身”啊!他初步有个念佛法门,由这一路修持下去,等于说走这条石头的路,手上有个手棍,比较保险。至于说,从这以后如何,我俩还没有讲话呢!明天以后我会根据他的发展再说。这是听他报告,我给他的评价。
为什么引到这句话?因为你现在还没有“竿木随身”,还没有手棍哟!走路蛮危险的,而且你这是先发心救人的工作,不是度人。度人是度到成佛,走菩提之路,你现在是走大慈悲功德之路,如何领导那些教导孤儿的教职员?怎么做才好?你毫无经验。我们这里有很多同学专门办幼稚园的,可以把许多经验告诉你,你这样做很了不起。你年纪很轻吧?
僧己:三十二。
南师:对了,你刚才有一句话,开始不大愿意做,目前也做,所以并不是你自己发心,师父要你做只好做。但是做做呢还有些兴趣,如果自己发心就不同了,有个做法我们将来再说。好,那你还有什么话告诉我们,我想再听一点,还有别的没有?自己修持方面大概是这样,是吗?
僧己:在练功的时候,也经常会反观这个“练武功的是谁?”的念,不知道和念佛是不是一样。
南师:对,一样,这个完全一样,这个很重要。但是你练武功之后,有没有打坐修行?
僧己:平常也有。
南师:那是偶然玩玩的。
僧己:就是没有深入,时间不是很长。
南师:至少也装模作样,对不对?偶然坐它一下(僧己笑)。我听你们诸位讲完以后,会有个总的贡献。再下一位是哪个?哦,到时间了。先休息,吃了饭再说。
第四堂
内容提要:
佛学院的学僧
少林寺的大柱子
如何念阿弥陀佛
暗藏佛经的人家
二祖觅心不可得
不思善不思恶时
临济和云门的教育
我们要正式讨论的,还没有开始,因为我不了解诸位的情况,先要求一个了解,我请问现在谁是下一位?
僧庚:诸位法师,诸位善知识们,大家好,今天因缘特别殊胜,能够在这里会聚一堂跟南老师学习佛法。说起这佛法呀,法门无量有八万四千,从印度原始佛教开始,一直到部派佛教,以及随后的大乘佛教,到密乘兴起,一直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有许许多多的纷争,也有许许多多的辩论。达摩祖师有个二入四行观,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让我们明白教理,从教理这方面来讲。过去有个义净法师,在他的《南海寄归传》里面有一句话,说印度佛法无非两种,一者中观,一者瑜珈,这中观只破不立,瑜珈外无内有。随后中观和瑜珈两派又产生了意见的分歧,然后又产生了两种的论辩,直到传入中国来,中国又形成了八大宗派。从印度佛教产生到灭亡,一直到佛教传入中国,还产生了八宗判教,给我带来了很大疑惑,想请南老师指点迷津。
南师:这是第一个问题?
僧庚:就是中观和瑜珈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八宗判教的问题。还有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问题。
南师:还有你的问题呢?你出家多久,个人修持怎么样?
僧庚:我是二○○○年出家,出家时间也比较短,曾经在重庆佛学院。
南师:你是四川人啊?
僧庚:我不是,…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