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 1 提出七個難題▪P2

  ..續本文上一頁

  前譯教法勝幢無畏洲,

  圓持教法之主法自在,

  父子相繼傳承願尊勝。

  諸佛智慧顯現相好身,

  紅衣文殊金剛遊戲舞,

  佛法之王全知麥彭巴,

  妙語赫日遊舞于心蓮。

  自大聖境五臺山界中,

  文殊加持入于心間者,

  晉美彭措尊足前祈禱,

  證悟意傳祈賜予加持。

  未曾久學辯才智力微,

  詩韻不谙慧淺無證悟,

  發心利衆開啓智慧門,

  回報師恩顯明此句義。

  諸勝佛陀及勝佛子衆,

  以大上師具慧勝力舞,

  如海叁本護法谛實力,

  加持籍此論著濟群生。

  于此叁世一切如來之心要,顯密諸法甚深究竟之精華,一切有緣弟子修道之無上竅訣門,以咒王阿RA巴劄那德開顯究竟密意之《定解寶燈論》者;

  全論分叁:初善序義;中善論義;後善結義。

  甲一、初善序義

  分叁:一、論名;二、譯禮;叁、禮贊

  乙一、(論名)定解寶燈論

  釋名:“定解寶燈論”之義是:若依此善妙論,則在心相續中能徹底斷除對真如法性的一切增益損減的疑網癡暗,對極難證悟的甚深實相能無礙生起堅固正信之真實光明慧眼即是定解。爲顯破能遣除無明愚暗、賜予光明智慧以寶燈而喻之,故以比喻與意義二者而取此論名。

  《定解寶燈論》是全知麥彭仁波切七歲嬉戲玩耍時即興隨口唱出的金剛歌,被後人譽爲熔顯密精要爲一爐之竅訣藏。本論以修持九乘佛法時所必須要抉擇的七大難題爲因由,遵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的原則,依世尊二轉般若無相*輪之經典與叁轉開顯如來藏光明*輪的了義經典,第二佛陀龍樹菩薩與月稱菩薩的密意,以及聖者彌勒菩薩的論典,雪域榮素班智達與叁大文殊化身之一的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善論,剖析種種因機所設的權宜之宗,建立了究竟圓融具德的甯瑪巴自宗。論尾依《般若十萬頌》和密乘《大幻化網根本續》等善說以文殊六字總持心咒歸攝全論,如此融通顯密的曠世稀有論典如同圓滿的日月輪,升起于衆生福德與信心的虛空中,照亮舍棄輪回求取涅槃的坦途,令面對諸多立宗如墮霧網的凡愚有情面對浩如煙海的經論諸多宗派觀點、是非難辯如入重重雲霧者豁然開朗。

  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藏地諸多教派共稱爲文殊菩薩的化身,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師曾授記他將成爲“弘揚大圓滿的太陽”。

  全知麥彭仁波切自幼對佛法具足信心,尤其具有出離心、大悲心與智慧等大乘種性之功德標志。七歲時宣說了彙集甚深精要的竅訣藏《定解寶燈論》,十五歲時修文殊獅子法,獲極殊勝相應驗相。“從此時起,對顯密諸論之各種典籍,一經過目,便能勝解,只需聆聽傳承而無勞上師解釋”。在閱甘珠爾(經藏)時,僅用了叁天,在閱丹珠爾(論藏)時,僅二十五天,並憶持不忘。

  後在聖地嘎姆達倉修行十叁年,其間顯示諸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于光明夢境中面見大威德叁尊,授予甚深密法;火供時,不借外火,而用智慧火點燃;修大威德金剛時,將加持品置于影子與陽光交接處,整個上午太陽原地未動;在石渠閉關叁年修行阿底約嘎,于陽光下,身無影迹,體空瑩澈,于牆石等物,自由穿入,無所障礙……

  將一切甚深意藏,著成廣大論典,全部收集在藏文版《雪域語獅子全知大班智達麥彭降央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計二十六函,其上師蔣揚欽則仁波切曾贊歎說:“彌勒密意現量而知,文殊深法現量通達,諸方學識無所不精!”

  一生所度弟子無數,從德格諸大寺至惹恭地區,所有薩迦、格魯、噶舉、甯瑪各派大德、善士,研習經論之學者,具叁學之堪布,已得生圓次第的密咒者,以及舍棄塵緣一心依山苦修者無不成爲其法語弟子。

  法王晉美彭措上師曾說:“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顯密諸論,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的加持,一世比一世增上殊勝”,又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對叁寶生起刹那信心,皆來自于上師麥彭尊者的加持與恩賜。”

  若欲廣知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深廣功德,可詳閱敦珠法王與法王晉美彭措上師所著的傳記。

  乙二、譯禮

  頂禮文殊金剛上師(譯禮)

  這是大堪布索達吉翻譯時所加的頂禮句,此敬禮句目的主要是消除翻譯過程中的障礙。金剛上師是法王如意寶,法王形相上示現爲凡夫身,本性則與了義文殊無二無別。

  乙叁、禮贊

  頌曰:

  何意蒙閉猶豫網,能解文殊金剛燈,

  心入甚深定解者,見善道眼吾亦信。

  探求甚深真如義的學法者的心蒙蔽于無法斷定是與非的猶豫網中,對甚深廣大法性理體無所適從,難以證悟。依靠不違教理觀察二谛甚深義的無垢正量,即遍知文殊金剛勝燈,能使黑暗疑網頓消于烏有,能使行人順利遠離增益損減的懷疑,徑直入于甚深定解之中,二種真實正量即是現見二谛善道真實實相之眼,對此論主亦深生信心。如是而信贊,並勸谕諸欲現見深廣真實義者,應對此正量妙眼生起信心。

  甲二、中善論義

  分四:一、略說引言;二、分別廣說;叁、本品末義:隨喜贊歎及攝義之教言;四、歸攝宣說的所有要義

  乙一、略說引言

  分四:一、分離兩種正量的過失;二、正道與形象道的差別;叁、贊歎正道與入正道者的功德;四、以問答的方式宣講論義

  丙一、分離兩種正量的過失

  頌曰:

  嗚呼極深真實義,能通定解寶燈者,

  若無汝則此世間,蒙而迷于幻網中。

  甚深實相的真實義,依于觀察二谛正量所引得的猶如寶燈般的定解能夠通達。若自相續中未生起如是定解,則此世間衆生僅以通常的聞思修對甚深實相義昧于取舍,而迷失于猶豫的幻網中。故發悲愍之語曰嗚呼。

  丙二、正道與形象道的差別

  頌曰:

  基道果之一切法,決定引得勝解信,

  聞得生信此二種,猶如道及彼形象。

  法相因乘顯宗或金剛果乘密宗,對于基的緣起顯現與無生空性,道之方便與智慧的二種資糧,果之色法二身等所攝之一切諸法,依靠教理于自相續中所引生的不可動搖之決定勝解信,與只事聽聞依文解義而生起的聞得生信,二者的差別,就如同真實道與道的影像一樣。依前者可達目的地,依後者則不能到達。

  丙叁、贊歎正道與入正道者的功德

  頌曰:

  希有法稱月稱師,善說一同之光芒,

  照射佛教廣天道,摧毀一切黑暗疑。

  具希有功德的吉祥法稱論師與開顯真實義的具德月稱論師,他們的因明與中觀諸論善說之光芒如日月光輝,共同照亮本師佛陀廣大教法猶如天人之道,以二量無余摧毀昧于深廣義的猶如黑暗之疑惑。

  頌曰:

  名言觀察之因明,無誤取舍與退進,

  尤其佛法及本師,獲得定信唯一門。

  依靠觀察名言的因明,能開顯世俗的正理,依此能無誤地取舍正邪善惡與退出外道進入內道。尤其是對真實之佛法與一切智智的佛陀生起不可動搖勝解信的唯一途徑。

  頌曰:

  因明論及真實義,抉擇勝義之理智,

  如是能明無垢量,勝乘中觀此二相。

  此二相即因明論和勝乘中觀,勝乘中觀以無垢勝義量能明了抉擇諸法離一切戲論真實義的理智。

  頌曰:

  善學智慧睜二眼,本師宣說聖教道,

  于彼不隨爲他轉,應贊真實通達者。

  因明中觀二相即是現見真實道的勝眼,以此善學智慧所睜正眼,對一切智智本師善巧宣說的廣大甚深妙道,能不隨他轉,對通達此真實正理之士夫,生起殊勝信心並作贊歎!

  丙四、以問答的方式宣講論義

  頌曰:

  如是思維仙人前,頓到一位流浪者,

  爲作推測辯難故,如此詢問七疑問。

  正在思維如上內容並具有真實智慧的大仙人前,突然來了一位具有分別念的流浪者,他爲了推測仙人的智慧及發難作辯之故,詢問了下述七個問題。仙人與流浪者各有內外密的含義,詳見《新月釋》。

  頌曰:

  隨聲他宗何智者,將自安心善鑒別,

  所問此難令速答,則明如見內智慧。

  對此七問的回答,若你僅是隨聲附和往昔智者們的諸多論述,怎能稱爲智者。應將自心安住于真實智慧中,善加鑒別,如理詳細觀察,並以教證理證善加建立,速速回答。由此則可推知你內心智慧的深淺,如同日光明照現見外境,而決定了知。

  頌曰:

  多聞象鼻雖伸長,而如井水深法水,

  未受尚求智者名,如同劣種貪官女。

  雖然多聞他論,廣知破立,猶如象鼻伸得很長,但對于如同深井之水的顯密甚深佛法之甘露水無法感受(即僅多聞而無實證),卻沽名釣譽希求智者之名,如下劣賤種之人貪求與王妃行邪淫,將有斷命之災。

  頌曰:

  正見二遮如何說?聲緣怎證二無我?

  入定有無執著相?觀察修或安置修?

  二谛其中何關要?不一同境何所見?

  中觀承認有無否?

  流浪者提出了甚深七問:一、無遮與非遮二者何者爲究竟正見?二、聲緣阿羅漢證悟二無我與未證悟二無我中,何者應理?叁、入于實相定時,是有執著還是無執著?四、修持時,是應觀察修還是安置修?五、二谛中,是世俗谛重要還是勝義谛主要?六、于同一水前,六道衆生前所見不一有六種顯現,究竟有無共同所見境?七、中觀應成派自宗究竟有無承認?

  頌曰:

  彼言依靠空性理,此說深奧七難題,

  與不相違聖教義,以理即成請答複。

  對此依于空性實相所提出的七個甚深難題,不要與聖教義相違背,而以理論論證方式予以答複。

  頌曰:

  因明語珠荊棘矛,十萬雖刺亦不穿,

  諸大迷惑之難處,應說長舌伸如電。

  因明分別念的語珠荊棘矛,即使是十萬條一齊也刺不穿少許,比喻對此七難題如何也不能破立,故成爲著名大智者們迷惑爲難之處,于此不能如理證悟深義之難處與精要,請你伸出妙辯長舌,猶如閃電般迅速地以教理給予正量的回答。對于“諸大迷惑之難處”應如何理解,詳閱《新月釋》。

  頌曰:

  如是智慧勸語風,縱微震動仙人心,

  如末劫風搖山王,稍持不語禁行後。

  如是伺察智慧勸請之語風,雖有微弱的搖動,但仙人心中卻象是劫末狂風搖動須彌山一樣,引起強烈的震撼。在回答前,仙人保持了片刻禁語默言的行爲。

  頌曰:

  嗚呼百般依苦行,又複觀察智慧火,

  連續盛燃彼等亦,此難未能立無垢。

  此後,仙人歎息說:嗚呼!這些大智者長時精進依于百般苦行,而且伺察的智慧火連續盛燃,對此諸難也不能給予離一切過失、絲毫不違教理、以正量成立的回答。

  頌曰:

  俱生辯才意力微,亦未承受長學擔

  況吾劣者由何答。

  況且庸劣如我者,俱生辯才慧力微小,並且也未以大精進長時承受勤學重擔,對此如何能給予回答呢?

  頌曰:

  內愁呼喚妙吉祥,爾時思彼加持故,

  于心顯如黎明時,稍得辯才之機緣,

  以理察說善說義。

  內心憂愁地呼喚和祈禱殊勝至尊妙吉祥菩薩,此時,依靠聖尊加持力入于心間,內心顯現明朗如黎明時,並獲得少許辯才能力的機緣,立即隨順彼經續竅訣善說密義,以因明理證的方法觀察而答複。

  

《定解寶燈論 1 提出七個難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