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七品 精進▪P3

  ..續本文上一頁嘗受到極劇烈的痛苦,這些都是由于全惡的貪瞋等煩惱引起的,是造了很多殺盜等惡業的結果。

  

  46、故應信受善 複當恭敬修

  

  因此,應該舍棄殺生等的惡業,信受希求聞思修等善法,和一再相信善惡取舍、恭敬地修持。

  

  (B)、堅固軍

  

  a、總說

  

  以金剛幢軌 著手修自信

  

  華嚴經金剛幢菩薩的回向第六品:「天子!太陽升起時,不因天生的眼盲或山的高低不均等過失而退轉,照亮著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如是,菩薩開始實行利生的時候,不會因衆生殘暴和邪見等的過失而退轉,會以使其成熟解脫的方法開始後,隨機調伏適合教化的衆生。」以如上所說之法開始,並想任何善事我都能獨自做到而生起勇氣,以此修自信我慢。

  

  47、首當觀順緣 應爲不應爲 不足莫爲佳 爲已勿退舍

  

  要聞思修經論,或是塑佛像、建塔等,做任何善事的一開始,便應觀察自己行此善的順緣是否具足,若是具足,那麼就開始去做;若是順緣不具足,那就暫且擱下。徹底完成此善的能力不具足時,最好是暫時擱下不作,如果已經開始,就要做到底,不要退轉半途而廢。

  

  48、他世彼娴熟 罪苦將增長 他業及果時 卑劣複不成

  

  善事一旦開始以後,若不徹底完成、半途退縮,在未來其它生世中,也會習慣于做了又退。並且它的罪業和罪業的身心苦果將不斷地增長,前面所做的事一旦退縮、不徹底完成,又再做其它的事,也將是一樣不能完成,而且前面的果成熟時,也將是低劣的果,以後做的任何善事也都不會完成,會有這樣的過失産生。

  

  49、于業惑力叁 應生自信慢

  

  因此,應該生起想要獨自從事任何善來對治惡業之我慢,應該生起我要斷除心續中任何應斷的煩惱的我慢,和生起我有能力舍一切惡、做一切功德的我慢,如是應對惑、業、力這叁者生我慢。

  

  b、別說

  

  (a)、業之我慢的修法

  

  50、稱吾獨自爲 此是業我慢 世人隨惑轉

  不能辦自利 衆生不如我 故此吾當爲

  

  太陽升起的時候,雖然它只是外在的一種物質,但是卻不必依賴其它,以自己的力量就能去除四大部洲的所有黑暗。就像這樣,自己是一個具有菩提心、通達方便和智慧的菩薩,我不須依靠他人,我要獨自讓衆生達到成熟和解脫,發出這樣的志向和我慢信心,就是業之我慢。被貪瞋等煩惱所控製的世間人,根本沒有自主能力,連眼前自己的衣食等也是無法純淨的成辦,所以衆生達不到我心中所想的 ─ 暫時獲得善道,究竟上成佛。因此,自己心裏就要想:衆生短暫和究竟的利益,由我一個人去做。

  

  51、他若行劣業 吾怎能亦行 莫以我慢行 我無我慢佳

  

  其它衆生因被貪瞋所控製,做的全是農事、生意、扶親、降敵等狡詐、卑劣的事。這些卑劣的事,我怎麼可以幫著他們來做呢?我應該帶引他們舍去卑劣之道,進入善業之道,這時不能貢高我慢的以爲自己是菩薩,做了利益衆生的事情。我沒有凡夫的我慢而行善的事情,那是最殊勝的。

  

  (b)、力之我慢的修法

  

  52、烏鴉遇死蛇 亦行如大鵬 倘若吾弱小 墮小亦爲害

  

  有如羸弱的烏鴉見到死蛇,它也會銜著蛇的屍體,有如大鵬鳥般的飛到天空,欺淩地享受食用和玩耍。就如這個比方一樣,倘若我的對治力小又不夠精進,即便是非常微小的墮罪,如無意義的挖土、割草、砍樹等,也可能導致來世墮惡道嘗受痛苦,造成莫大傷害。

  

  53、怯弱舍勤行 除貧豈得解 我慢複力行 縱大亦難勝

  

  心怯弱且又舍棄精進的行爲,正法和善業在這一世和來世都將非常匮乏,除此外,能解脫嗎?根本沒有解脫的機會。如果自己不是這樣(心怯弱且又舍棄精進),那麼不管什麼善事,都應該要有「我要去做,我爲什麼辦不到」的想法。這種我慢和精進力的生起,菩薩即使犯了一些小過錯也會忏應忏、斷應斷,若如是不間斷行善,縱使犯了根本墮的大墮罪,也不會被引墮到惡道。佛在經典中說:就像無法系縛持明咒者般,縱使根本墮的大墮罪,也難勝通達空性和悲心的菩薩。

  

  54、故以堅定心 摧滅諸墮罪 我若爲墮敗 欲超成笑柄

  

  因此自己的心中,力之我慢應該非常堅固,心中應生起「我要行一切善,斷一切煩惱,這些能力我都有」的力量,以這力量去除所有墮罪。如果自己犯了墮罪,不行忏悔,死後並因此墮罪過失而墮到惡道,如此被擊敗卻還想超越叁界,獲得佛陀的果位,這將是笑話。

  

  55、吾當勝一切 不使誰勝我 佛陀獅子兒 吾應持此慢

  

  因此,我要勝過一切貪瞋等煩惱和殺生等惡業,我要斷除它們,我不讓任何的業、煩惱勝過我,佛陀人中獅的心子 ─ 菩薩我,應安住于上面所說的這種我慢。

  

  56、我慢毀衆生 彼惑非具慢 具慢不隨敵 慢敵控凡夫

  

  如果心裏有這樣的想法:「前面不是說過我慢是要斷除的嗎?」,我慢有兩種,一種是對治法,一種是要斷除的。欺淩藐視他人、認爲自己聰明高貴、認爲自己有錢有勢,如是衆生被我慢敵摧毀,這種是要斷除的煩惱,不是菩薩所具對治法的力之我慢。若具對治法力之我慢,不會被煩惱我慢敵控製,而凡夫之所以具有我慢是因被煩惱我慢敵控製。

  

  57、惑慢生傲已 我慢引惡道 人之歡宴毀 爲仆食人殘

  

  被煩惱我慢敵控製有什麼過失呢?因爲煩惱賊我慢而心生傲慢後,會被我慢引導到惡道。倘若,有一天終獲人身,但是人身心快樂的歡宴也會被摧毀,嘗受到身心的痛苦和不快樂。不僅如此,自己也將成爲衣食匮乏、食用他人殘食的仆人。

  

  58、蠢醜體虛弱 輕蔑處處逢

  

  還有,心將愚癡到什麼也不知道,笨的像豬、羊一樣;長得很醜,就像蟾蜍屍體被太陽曬焦似的(癞蝦蟆幹),身體弱小力量羸弱。不僅如此,不管什麼時候,縱使不對他人做任何事,也會被衆人欺淩、藐視。

  傲慢苦行者 若屬具慢者 卑劣何所似

  因煩惱我慢而非常驕傲,不曾食正法食的苦行者,若也是屬于具對治法的我慢者,那麼請說,誰才是無法修持菩薩心續中〝對治法我慢〞的卑劣者呢?

  

  59、爲勝慢敵持我慢 彼爲具慢勝勇士

  彼毀凡夫盛慢敵 圓證衆欲佛陀果

  

  諸佛子菩薩爲了戰勝所要斷除的壞我慢敵,心續中持著對治的堅固之我慢。這樣的具對治我慢者(具慢著,乃具對治法我慢的人。),是十分值得贊歎、是戰勝煩惱我慢敵的勇士。凡夫的我慢敵非常熾盛,被「想著我、我、我」的我慢敵控製,這我慢敵也被菩薩心續中的對治我慢完全地消滅無余,而如實地圓滿衆生所要的究竟佛果、圓證菩提。

  

  (c)、煩惱之我慢的修法

  

  60、若處煩惱中 千百般忍耐 如狐不傷獅 不爲惑所害

  

  若處在生起貪瞋等煩惱的衆緣中,例如美人窩或猶如羅剎的敵人中,應該生起對治力,身心千方百計地忍耐,要有如百獸之王獅子,不受狐狸等的弱小動物所傷害一般,不被貪瞋嫉妒等衆煩惱侵害到。如果是上等士夫,則能讓那促使自己生貪等煩惱的對方轉而修學正法;中等士夫則不讓自心生起煩惱;下等士夫則離開到其它地方去。

  

  61、猶如大難生 人先護眼目 如是雖臨危 不隨煩惱轉

  

  不管發生多大的危難,如生命危險等,人們都會先保護自己的眼睛。就如同這個例子一樣,不管發生多大會讓自心煩惱生起的危難,菩薩也不被貪瞋等煩惱左右,應該要這樣安住。

  

  62、吾甯被燒殺 或砍吾首級 絕然不致敬 貪瞋煩惱敵

  

  縱使遇到很大的危險,諸如惡行的國王或大臣威脅:「你若舍棄煩惱,將用火燒死你!」,也不向煩惱敵低頭致意。若要砍下我的頭也行,但絕不向貪瞋等煩惱之敵致敬,不被它們左右!就是遇到像這樣大的危難,也應該要能守護住。

  一切時與處 不行非理事

  同樣地,一切時刻裏,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除了如實做行善止惡的合理事情以外,其它善惡取舍顛倒的事絕不做。

  

  (C)、歡喜軍

  

  63、如逐戲樂果 其所行之事 心極耽著彼 樂彼無餍足

  

  要像一心只想嬉戲樂果的孩童一般,心中其它什麼也不想。菩薩愛好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等利他的任何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菩薩心生歡喜而不會感到滿足。

  

  64、欲樂雖工作 樂否卻未定 菩薩事得樂 不行如何樂

  

  世人爲了快樂,雖然從事生意、農事等工作,但是卻不確定工作的結果什麼時候可以得到,也不確定自己的身心是否能快樂,可是仍然對這工作不感到滿足而繼續做,至于菩薩,不管從事布施、持戒等的任何事,都能直接獲得快樂,要是不去做它,心如何能快樂呢?

  

  65、欲如刃口蜜 若不感餍足 寂樂之果福 如何感餍足

  

  世間人享受聲色等妙欲法,是利小而過大。有如我們用舌頭去舔非常鋒利的刀口上沾附的一點兒蜂蜜,舌頭是會受傷的。但若對諸妙欲法仍不知足而繼續享樂,那麼對果報是快樂,當下又是寂靜無苦自性,于自他心續能累積廣大福德資糧的布施、持戒、忍辱等善業,怎麼會感到滿足?不用說也知道是不會覺得滿足的。

  

  66、是故爲成事 如日中熱象 遇湖急奔入 彼事亦應入

  

  因此,爲了要徹底完成六度、四攝法的事業,菩薩就要像正午時候燥熱異常的大象,見到了湖泊,會毫無猶豫地進入湖中似的,對所做布施等六度的任何事業,也應該歡喜、毫無猶豫地去做。

  

  (D)、舍棄軍

  

  67、力量若薄弱 暫置爲續行 事成再續後 欲後應舍前

  

  菩薩在修菩薩行的時候,有時會有力量薄弱的情形發生,例如氣膽涎等疾病的纏身,或是生計匮乏等等。總之,若是行善的順緣不具足、力量薄弱,爲了以後要再做的緣故,暫且先放下。一般而言,前面的事情完成以後,再依次地做後面的善事,然而前面的事做完要想做後面的事情時,前面的也應暫且放下。像這樣,在修行的時候,要方便善巧,應按自己的能力去做。

  

  B、生二力的方法

  

  (A)、勤勉力

  

  68、如敵與老將 沙場劍相向 應躲煩惱刃 殲滅煩惱敵

  

  有如沙場老將在戰場上與敵人一起交鋒作戰時,有閃躲不被敵人武器擊中、刺穿的技巧,也有能無誤精准擊中敵人要害、使敵人致死等等的技巧似的,自己在和煩惱敵作戰時,也要能閃躲貪瞋癡等的煩惱武器,絕不被刺到、絕不敗落,而且要根除消滅、粉碎所要斷除的諸煩惱敵。

  

  69、戰陣失利劍 因懼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 畏獄速提起

  

  有些人在戰場上與敵人正面交戰時,手中的刀劍若是掉落地上,會因爲疑懼敵人將殺死自己,而趕緊拾起地上的刀劍。同樣地,菩薩在修菩薩行與煩惱敵正面作戰,有時若是忘記所緣的善法,而失去正念的武器,要想到經由自心續造的惡業,來世將墮到地獄,自己將被煩惱所毀等等的畏懼,盡速地讓內心依著正念。

  

  70、猶如依著血 毒素遍全身 如是若得便 過失盡遍心

  

  如同與敵人作戰時,被敵人的毒箭射中身體,箭毒依著血液而流遍全身,將有死亡的危險似的。現在,菩薩在修學學處時與煩惱敵作戰,若被有如毒箭的煩惱敵找到機會,射入自己的心續中,其過失遍布內心,並且經由惡業的造作,奪走了生善道和解脫的命脈,遍布來世墮惡道的傷害,將有此種危險。

  

  71、如予滿油缽 近身劍逼嚇 溢則殺而懼 具戒者專注

  

  好比一個壞人,把裝滿芥子油的碗器交付在某人手中,並命其往前走,而劊子手又持劍逼在身旁威脅著,若是碗中的油稍微溢出就要當場殺死。這時,即便是在他周圍表演歌舞,他也無心欣賞,因爲害怕芥子油溢出,自己要被殺頭落地而死,所以他的心連剎那也不敢分散于他處。就跟此例一樣,入了佛門的居士或沙彌、比丘,總之是具戒者,便要如實地約束自心,專注于自心續的學處,不可分散他處。

  

  72、故如蛇入懷 怎地速站起 如是眠懈至 迅速除彼等

  

  有如膽小者,懷中突然出現一條毒蛇,心裏疑懼著是否會被咬而中毒,因此快速地站起來。就如同此例,一個初學菩薩心續中,有時若是懶散、貪睡、放逸、散亂,便應該懷疑自心續的學處會受損,馬上去除懶散、貪睡、放逸和散亂。

  

  73、過生一一斥 屢思吾今後 絕不犯此過 應如是行持

  

  一個初學者的心續,有時可能産生大大小小的過錯,若由煩惱引起身口意稍微的犯錯,則應對所犯一一斥責自己,並告訴自己:我從今以後,無論如何不再犯這種過錯。心續具正知正念地依著對治法行持,長時間地一再如是思惟。

  

  74、如是一切時 正念應熟習 其因見上師 宜業應欲求

  

  在年、月、日、時的一切時刻裏,不忘記善的所緣境。總之,不管是思惟暇滿難得,或思惟死無常,或思惟業因果,或思惟輪回過患,或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等的任何善事,對于每一善法的所緣境相,要想盡辦法憶持不忘,並一再地熟習。要能熟習的因,就是求見自己的上師,或教導口訣的親教師、軌範師,或是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等。總之,合宜的善業都要一再欲願追求。

  

  

  (B)、駕禦力

  

  75、必于行事前 皆觀有力否 複憶不放逸 吾應輕快行

  

  在行六度、四攝法或聞思修等善業之前,務必觀察自己有無力量、順緣,徹底完成這一切善業,如此觀察後,再回憶于「不放逸品」裏所說的,思惟所修的學處不放逸、思惟所依的暇滿不放逸、思惟所舍的煩惱不放逸。之後,自己就必須輕快地、有力量地徹底完成所要做的善業。

  

  76、猶如風來去 吹動輕棉絮 如是隨喜轉 依此則皆成

  

  要如空中的棉絮,隨著風的來去吹動,而來去飄動一般,因自己的心非常歡喜布施、持戒等的善業,而駕禦身和語去做,這樣不管行什麼善業,都會圓滿完成。

  

  

  二、品名

  入菩薩行第七品 ─ 精進,菩提心不退失、不斷增長的助伴,亦即是對治懈怠的精進。

  

  

  

  

  

《入菩薩行論 第七品 精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