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八品 禅定

  第八品 禅定

  

  令世俗菩提心寶不斷增長之禅定品

  一、內容

  (一)、銜接略說

  1、發起精進已 意當住禅定 心意渙散者 處煩惱牙縫

  就如前所說,喜歡善業的本質 ─ 精進,在善加生起後,自己的心意必須外放、內住都能獲得自在,或是安住于專注所緣的定中,若不是這樣,而是心散亂于境上,分別過去、未來、現在所産生的諸境,那麼這個人就像處在有如閻羅王獠牙的貪瞋、嫉妒等煩惱牙縫中。

  (二)、廣說修禅定的衆因

  1、略說

  2、因身心寂靜 散亂即不生 故應舍世間 盡棄妄分別

  由于具有身遠離嘈雜、心遠離虛妄分別的兩種寂靜,因此心不會産生被境吸引的散亂。所以應該如理地舍離外財物等的世間及內有情的世間,如此以後,心應棄除對過去、未來、現在諸境的一切虛妄分別。

  2、廣說

  (1)、舍世間

  A、需舍世間的原因

  3、貪戀愛利等 故不舍世間 因此盡棄彼 智者如是觀

  因爲貪戀內有情世間的緣故,以及十分愛著外世間財物、利養恭敬等,因此不舍內外世間。所以,對內有情世間的貪戀、外財物等世間的愛著,這一切都應該全部棄舍,而棄舍的理趣應如何觀察呢?智者如下觀察。

  4、以具止之觀 滅除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 由喜不貪成

  所謂具〝止〞,是指心中的煩惱妄念皆息滅,專注于所緣上,具如是安住的心勝觀,見境的實相,以此勝觀智慧滅除煩惱。所謂勝觀智慧滅除煩惱,主要的,勝觀的智慧是無我,首先,先證五蘊無人我,之後,證諸法無真實的法我。總之,證得法無我和人無我的智慧生起後,執實和執我的主要煩惱無明斷除,並且由執實和執我所産生俱行的貪、瞋、嫉妒、競爭、我慢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全部被滅除。知道這個道理之後,心應先求息滅一切虛妄分別,專注于所緣境上的〝止〞,或稱爲等持、禅定。如何求〝止〞呢?在其它經論中說道,依著八種〝想〞的對治法去除五障,以及九種讓心安住的方法,就依照這些方法求止。修〝止〞主要的是要歡喜不貪戀世間而成就〝止〞,反過來說,若是對外財物等世間和內有情世間有貪戀,心就無法成就〝止〞。

  B、內應舍對有情世間的貪愛

  5、任誰皆無常 真實貪愛戀 是故曆千世 不見所愛人

  自己是會死的無常法,其它不管親人、好友也同樣是會死的無常法,怎可以真實地貪戀他們?若是貪戀于此,其所産生的過患將導致縱經千世也不見喜愛的親友。

  6、未見則不喜 心亦不入定 縱見不知足 如昔因愛苦

  若是在他世不見所喜愛的親友,心情就會不快樂,心情不好,則將無法定于善法上;縱使偶爾見到喜愛的親友,又會感到不滿足,因此就仍然像從前一樣,因愛著而不斷遭受苦楚。貪戀就會有這樣的過患。

  7、若貪諸有情 則障真實性 亦毀厭離心 終遭悲愁苦

  若是貪著內有情世間的親眷好友,將障蔽證得真實實相義,也就是無法獲得解脫輪回的方法,證得無我實相。不僅如此,連厭離叁界輪回的心也會遭破壞,想要解脫輪回的順解脫分(順解脫分:斷煩惱障,證得滅谛的隨順分位,名爲順解說分,也就是資糧道。)善根無法生起。不但這樣,最後臨死將與所有親友分離時,內心將愁苦萬分。

  8、一心思念彼 此生將虛度 無常之親友 亦壞永恒法

  若是貪著親友,一心想著他們,此生將沒有機會修持佛法,且因心散亂于無意義的事而虛度,無常的親友也將會破壞我們,讓我們無法修持獲得善道和解脫的長存永恒法,致使失去永恒法。

  9、行若同凡夫 必定趣惡趣 若引至非聖 近凡夫何爲

  如果跟凡夫友人混在一起,行爲跟他們一樣,必定會起貪瞋的動機因而造下惡業,導致他世趣向惡道,如果是引導到與聖人不同類的凡夫道上,那麼親近凡夫友人做什麼呢?根本沒有必要。

  10、剎那成密友 須臾複結仇 因瞋喜悅處 凡夫難取悅

  于剎那間成爲親密的好友,又于須臾間變成仇敵,自己如有一些快樂的事,他也會因爲嫉妒而生氣,所以凡夫友人是很難取悅的。

  11、忠告反生瞋 亦阻利我業 若不從彼語 因瞋趣惡趣

  雖然對親眷或朋友說的是有利于他們的,但是因爲不合他們的心意,卻反而生氣。不但如此,對我有利的修行道路,他們也加以障礙阻撓,我若是不聽從他們,他們又將因爲生氣而于他世墮到惡道。

  12、妒高競相等 傲卑贊則驕 逆耳生瞋恚 親凡何時益

  跟凡夫相處時,他們遇到高學問的,心裏因嫉妒而不高興;遇到跟自己不相上下的也不高興,並且因而生起競爭之心;他們藐視那些低劣于自己的衆生,欺負他們,對他們産生貢高我慢的心;假若受人當面的贊歎就驕傲,偶爾聽到旁人背後說難聽的話就生氣,凡夫們就是這樣。我們親近凡夫,什麼時候自心才能獲得短暫和究竟的利益呢?根本無法獲得啊!

  13、伴處之凡夫 自贊而毀他 喜戀世之語 惡業必定生

  與凡夫交往相處,凡夫的本質,就是貪愛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而加以贊歎,討厭他人而加以毀謗,並且喜歡談論爭鬥、生意、官司、男女、酒色等,貪著輪回的話語虛度時光,因此任何的惡業都必定會發生而違犯清淨道。

  14、如是親近彼 徒然招損害 彼既無益我 吾亦未利彼

  就像上面所說的,自己在和其它的親友互相交往相處時,只是損害自他雙方此世和來世的利樂而已,親友們對我的暫時利樂和究竟利樂沒有助益,而我對他們的往生善道,和究竟解脫也沒有助益。

  15、故應遠凡夫 遇時喜令歡 但莫太親密 善系尋常誼

  因此我們應該遠離凡夫親友而住于寂靜處,若是偶爾遇到世間人,面帶悅色同他談論佛法令其高興,但也不要太熟絡、太親密至無法分開,就僅僅是互相善加保持,偶爾的法施和財施等尋常關系。

  16、猶如蜂采蜜 唯爲法化緣 如昔未謀面 淡然而處之

  就像蜜蜂采取花蜜後,不會留戀花朵地飛走一般,自己住在寂靜處時,應就僅爲修持佛法的所需而化緣,在取得些許後,對所有施主就應該像過去未曾見過似地淡然相處,不要熟絡到無法分開。若能做到如上所說,就能斷舍對內有情世間的貪戀,自心也漸漸地能止。

  C、外應舍對財物等世間的貪戀

  17、謂吾多利恭 徒多施主歡 若持此驕慢 殁後生畏懼

  一個人若是這樣說:「我有很多金、銀、綢緞等財富受用,我受人恭敬、供養,有許多的弟子、施主喜歡我。」若是持著這樣的驕慢,並依此驕慢受用很多信財,這就成爲邪命,那麼死後就會有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等道,産生極大恐懼的危險。

  18、是故愚癡意 無論貪何物 將感果報苦 千倍所貪得

  因此你這執著「我」和「我所」的愚癡心,若是貪著任何信施供養的財物、恭敬,你將感受到千倍于那些供養總和的痛苦。這也就是說,此生得到不是自己真正應該獲得的信財,這是邪命。像這樣受用不該受用的一杯酒或一杯茶,來世將于地獄感得喝千杯沸騰鐵水的痛苦果報。

  19、故智不應貪 由貪生怖畏 此等自然舍 應堅定了知

  因此,善于取舍的智者,不應貪著財物、恭敬。若是貪著財物、恭敬,不僅這一世會遇到令自己懼怕的事,來世也會有墮到惡道等極大恐怖的産生。財物、恭敬的本質都是無常的,它自己會自然地全部壞除。因此,我們應該堅定地了解,這些都是不穩固、都是無常、無實義的。

  20、縱獲多利養 令譽遍稱揚 利養名聲聚 何處去不定

  這一世縱使得到很多金銀、綢緞等財物,也獲得諸多美名並且聲名遠播,但是這些的本質終究是無常的。財物、名聲的聚集,何時、何處去而完盡,我們是根本無法確定的。

  21、若有人毀我 贊歎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 譏毀何足憂

  別人贊歎自己,不應生起我慢,如果有些仇敵是譏毀我的,那麼一些親友的贊歎,我的心又有什麼好高興的?同樣地,如果有親友是贊歎我的,那麼一些仇敵的譏毀又有什麼好讓我不高興的?就這樣,贊歎和譏毀兩者同樣都是要舍棄的。

  22、有情種種心 佛亦難令喜 何況劣如我 故舍世間想

  衆生的想法各式各樣,就連具足一切功德又不具任何過失的佛陀也無法全部調伏,過去就曾有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對佛陀不滿意的情形發生。那麼,像我這樣,不具所有功德反而具足一切過失的低劣凡夫,會讓一些弟子或有緣者感到不滿意,那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對利衰、譽毀、稱譏、苦樂的世間八法,不應懷有任何期待與疑慮,全部都同樣地舍棄,依止在寂靜處。

  23、辱罵無財者 毀謗富有者 本性難相伴 彼怎令歡樂

  不是去辱罵那些沒有學識能力、財物的衆生,就是去毀謗富有的人不能舍、吝啬,總之,凡夫的天性本來就是有財物也不高興,沒有財物也不高興,這樣難以相處的凡夫衆生,怎會讓我的心續産生快樂呢?因此我應該舍棄他們。

  24、凡夫皆自利 無則不歡喜 故諸如來雲 凡夫絕非友

  爲什麼這樣呢?凡夫的天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若是得不到心裏所想要的大小繁雜衣食等物,心裏就不高興。因此,諸善逝就說:「任何凡夫都不是嘉惠于我的伴侶。」

  D、舍後寂靜功德的依附法

  25、林中鳥獸樹 不出刺耳音 相伴甚快樂 何時共安居

  在我舍棄內有情和外財物等世間後,若是能住在森林寂靜的地方,有各種鳥類、鹿、岩羊、黃羊等野獸相伴,還有沈香木、柏樹等爲友,它們都不會發出那令我坐立難安、刺耳毀謗的音聲,大家相處極爲融洽愉快,我什麼時候才能和它們一起住在寂靜的地方呢?心中應盡早做這樣的追求和祈禱。

  26、願居空寺廟 或山洞樹下 願無需後顧 且無貪愛心

  現在就在心中祈願,但願有一天,能安居于寂靜的岩洞或是空寺廟裏,或是空屋、樹下,而不用去顧念背後的內有情世間和外財物等世間,並且對這些沒有貪戀的心。

  27、何時方棲息 不執…

《入菩薩行論 第八品 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