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禅定
令世俗菩提心宝不断增长之禅定品
一、内容
(一)、衔接略说
1、发起精进已 意当住禅定 心意涣散者 处烦恼牙缝
就如前所说,喜欢善业的本质 ─ 精进,在善加生起后,自己的心意必须外放、内住都能获得自在,或是安住于专注所缘的定中,若不是这样,而是心散乱于境上,分别过去、未来、现在所产生的诸境,那么这个人就像处在有如阎罗王獠牙的贪瞋、嫉妒等烦恼牙缝中。
(二)、广说修禅定的众因
1、略说
2、因身心寂静 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 尽弃妄分别
由于具有身远离嘈杂、心远离虚妄分别的两种寂静,因此心不会产生被境吸引的散乱。所以应该如理地舍离外财物等的世间及内有情的世间,如此以后,心应弃除对过去、未来、现在诸境的一切虚妄分别。
2、广说
(1)、舍世间
A、需舍世间的原因
3、贪恋爱利等 故不舍世间 因此尽弃彼 智者如是观
因为贪恋内有情世间的缘故,以及十分爱着外世间财物、利养恭敬等,因此不舍内外世间。所以,对内有情世间的贪恋、外财物等世间的爱着,这一切都应该全部弃舍,而弃舍的理趣应如何观察呢?智者如下观察。
4、以具止之观 灭除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 由喜不贪成
所谓具〝止〞,是指心中的烦恼妄念皆息灭,专注于所缘上,具如是安住的心胜观,见境的实相,以此胜观智慧灭除烦恼。所谓胜观智慧灭除烦恼,主要的,胜观的智慧是无我,首先,先证五蕴无人我,之后,证诸法无真实的法我。总之,证得法无我和人无我的智慧生起后,执实和执我的主要烦恼无明断除,并且由执实和执我所产生俱行的贪、瞋、嫉妒、竞争、我慢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全部被灭除。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心应先求息灭一切虚妄分别,专注于所缘境上的〝止〞,或称为等持、禅定。如何求〝止〞呢?在其它经论中说道,依着八种〝想〞的对治法去除五障,以及九种让心安住的方法,就依照这些方法求止。修〝止〞主要的是要欢喜不贪恋世间而成就〝止〞,反过来说,若是对外财物等世间和内有情世间有贪恋,心就无法成就〝止〞。
B、内应舍对有情世间的贪爱
5、任谁皆无常 真实贪爱恋 是故历千世 不见所爱人
自己是会死的无常法,其它不管亲人、好友也同样是会死的无常法,怎可以真实地贪恋他们?若是贪恋于此,其所产生的过患将导致纵经千世也不见喜爱的亲友。
6、未见则不喜 心亦不入定 纵见不知足 如昔因爱苦
若是在他世不见所喜爱的亲友,心情就会不快乐,心情不好,则将无法定于善法上;纵使偶尔见到喜爱的亲友,又会感到不满足,因此就仍然像从前一样,因爱着而不断遭受苦楚。贪恋就会有这样的过患。
7、若贪诸有情 则障真实性 亦毁厌离心 终遭悲愁苦
若是贪着内有情世间的亲眷好友,将障蔽证得真实实相义,也就是无法获得解脱轮回的方法,证得无我实相。不仅如此,连厌离三界轮回的心也会遭破坏,想要解脱轮回的顺解脱分(顺解脱分:断烦恼障,证得灭谛的随顺分位,名为顺解说分,也就是资粮道。)善根无法生起。不但这样,最后临死将与所有亲友分离时,内心将愁苦万分。
8、一心思念彼 此生将虚度 无常之亲友 亦坏永恒法
若是贪着亲友,一心想着他们,此生将没有机会修持佛法,且因心散乱于无意义的事而虚度,无常的亲友也将会破坏我们,让我们无法修持获得善道和解脱的长存永恒法,致使失去永恒法。
9、行若同凡夫 必定趣恶趣 若引至非圣 近凡夫何为
如果跟凡夫友人混在一起,行为跟他们一样,必定会起贪瞋的动机因而造下恶业,导致他世趣向恶道,如果是引导到与圣人不同类的凡夫道上,那么亲近凡夫友人做什么呢?根本没有必要。
10、剎那成密友 须臾复结仇 因瞋喜悦处 凡夫难取悦
于剎那间成为亲密的好友,又于须臾间变成仇敌,自己如有一些快乐的事,他也会因为嫉妒而生气,所以凡夫友人是很难取悦的。
11、忠告反生瞋 亦阻利我业 若不从彼语 因瞋趣恶趣
虽然对亲眷或朋友说的是有利于他们的,但是因为不合他们的心意,却反而生气。不但如此,对我有利的修行道路,他们也加以障碍阻挠,我若是不听从他们,他们又将因为生气而于他世堕到恶道。
12、妒高竞相等 傲卑赞则骄 逆耳生瞋恚 亲凡何时益
跟凡夫相处时,他们遇到高学问的,心里因嫉妒而不高兴;遇到跟自己不相上下的也不高兴,并且因而生起竞争之心;他们藐视那些低劣于自己的众生,欺负他们,对他们产生贡高我慢的心;假若受人当面的赞叹就骄傲,偶尔听到旁人背后说难听的话就生气,凡夫们就是这样。我们亲近凡夫,什么时候自心才能获得短暂和究竟的利益呢?根本无法获得啊!
13、伴处之凡夫 自赞而毁他 喜恋世之语 恶业必定生
与凡夫交往相处,凡夫的本质,就是贪爱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而加以赞叹,讨厌他人而加以毁谤,并且喜欢谈论争斗、生意、官司、男女、酒色等,贪着轮回的话语虚度时光,因此任何的恶业都必定会发生而违犯清净道。
14、如是亲近彼 徒然招损害 彼既无益我 吾亦未利彼
就像上面所说的,自己在和其它的亲友互相交往相处时,只是损害自他双方此世和来世的利乐而已,亲友们对我的暂时利乐和究竟利乐没有助益,而我对他们的往生善道,和究竟解脱也没有助益。
15、故应远凡夫 遇时喜令欢 但莫太亲密 善系寻常谊
因此我们应该远离凡夫亲友而住于寂静处,若是偶尔遇到世间人,面带悦色同他谈论佛法令其高兴,但也不要太熟络、太亲密至无法分开,就仅仅是互相善加保持,偶尔的法施和财施等寻常关系。
16、犹如蜂采蜜 唯为法化缘 如昔未谋面 淡然而处之
就像蜜蜂采取花蜜后,不会留恋花朵地飞走一般,自己住在寂静处时,应就仅为修持佛法的所需而化缘,在取得些许后,对所有施主就应该像过去未曾见过似地淡然相处,不要熟络到无法分开。若能做到如上所说,就能断舍对内有情世间的贪恋,自心也渐渐地能止。
C、外应舍对财物等世间的贪恋
17、谓吾多利恭 徒多施主欢 若持此骄慢 殁后生畏惧
一个人若是这样说:「我有很多金、银、绸缎等财富受用,我受人恭敬、供养,有许多的弟子、施主喜欢我。」若是持着这样的骄慢,并依此骄慢受用很多信财,这就成为邪命,那么死后就会有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等道,产生极大恐惧的危险。
18、是故愚痴意 无论贪何物 将感果报苦 千倍所贪得
因此你这执着「我」和「我所」的愚痴心,若是贪着任何信施供养的财物、恭敬,你将感受到千倍于那些供养总和的痛苦。这也就是说,此生得到不是自己真正应该获得的信财,这是邪命。像这样受用不该受用的一杯酒或一杯茶,来世将于地狱感得喝千杯沸腾铁水的痛苦果报。
19、故智不应贪 由贪生怖畏 此等自然舍 应坚定了知
因此,善于取舍的智者,不应贪着财物、恭敬。若是贪着财物、恭敬,不仅这一世会遇到令自己惧怕的事,来世也会有堕到恶道等极大恐怖的产生。财物、恭敬的本质都是无常的,它自己会自然地全部坏除。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了解,这些都是不稳固、都是无常、无实义的。
20、纵获多利养 令誉遍称扬 利养名声聚 何处去不定
这一世纵使得到很多金银、绸缎等财物,也获得诸多美名并且声名远播,但是这些的本质终究是无常的。财物、名声的聚集,何时、何处去而完尽,我们是根本无法确定的。
21、若有人毁我 赞叹何足喜 若有人赞我 讥毁何足忧
别人赞叹自己,不应生起我慢,如果有些仇敌是讥毁我的,那么一些亲友的赞叹,我的心又有什么好高兴的?同样地,如果有亲友是赞叹我的,那么一些仇敌的讥毁又有什么好让我不高兴的?就这样,赞叹和讥毁两者同样都是要舍弃的。
22、有情种种心 佛亦难令喜 何况劣如我 故舍世间想
众生的想法各式各样,就连具足一切功德又不具任何过失的佛陀也无法全部调伏,过去就曾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佛陀不满意的情形发生。那么,像我这样,不具所有功德反而具足一切过失的低劣凡夫,会让一些弟子或有缘者感到不满意,那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对利衰、誉毁、称讥、苦乐的世间八法,不应怀有任何期待与疑虑,全部都同样地舍弃,依止在寂静处。
23、辱骂无财者 毁谤富有者 本性难相伴 彼怎令欢乐
不是去辱骂那些没有学识能力、财物的众生,就是去毁谤富有的人不能舍、吝啬,总之,凡夫的天性本来就是有财物也不高兴,没有财物也不高兴,这样难以相处的凡夫众生,怎会让我的心续产生快乐呢?因此我应该舍弃他们。
24、凡夫皆自利 无则不欢喜 故诸如来云 凡夫绝非友
为什么这样呢?凡夫的天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若是得不到心里所想要的大小繁杂衣食等物,心里就不高兴。因此,诸善逝就说:「任何凡夫都不是嘉惠于我的伴侣。」
D、舍后寂静功德的依附法
25、林中鸟兽树 不出刺耳音 相伴甚快乐 何时共安居
在我舍弃内有情和外财物等世间后,若是能住在森林寂静的地方,有各种鸟类、鹿、岩羊、黄羊等野兽相伴,还有沉香木、柏树等为友,它们都不会发出那令我坐立难安、刺耳毁谤的音声,大家相处极为融洽愉快,我什么时候才能和它们一起住在寂静的地方呢?心中应尽早做这样的追求和祈祷。
26、愿居空寺庙 或山洞树下 愿无需后顾 且无贪爱心
现在就在心中祈愿,但愿有一天,能安居于寂静的岩洞或是空寺庙里,或是空屋、树下,而不用去顾念背后的内有情世间和外财物等世间,并且对这些没有贪恋的心。
27、何时方栖息 不执…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