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
令胜义菩提心宝不断增长之智慧品,分为:一、内容,二、品名
一、内容
(一)、略说生智慧
1、此前诸支分 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 当生般若慧
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由布施到禅定之间的五波罗蜜多,所摄的一切方便的因支分,寂天菩萨将其简要地汇集于《入菩萨行论》禅定品以前的诸品中。前面所讲过的禅定诸品的内容,是佛陀世尊为了让众生获得暂时的道(即见道和修道)和究竟的结果 ─ 智慧,亦即一切种智而说的。因此,为了利益其它众生,想要根本止息三界轮回的生老病死,和个别三恶道的痛苦,连同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的痛苦根本是人我执,而人我执的根本是执着"蕴界处一切法是真实"的无明。)的人,他应该要生起真正的对治法 ─ 智慧。
像这样的智慧,一般可以分为:假名般若的经典般若、道般若及真正般若的果般若三种。在这儿主要所讲的是果般若。这些再各别分类的话,经典般若有佛说的经典,和解释经典的论典两种;道般若有大乘的见道(第一地)和修道(第二地到第十地的九地);果般若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种。在这当中,经典般若和道般若二种是假名的般若,其安上般若的原因是,因为经典般若是诠说果般若和道般若的典籍,所以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经典,这是将所说内容的名称安在能说的典籍上;道般若是修行获果般若的因,这是将果的名称安在因上。这样安立的目的,是为了要让人知道是依着闻思经典般若,和修持道般若获得究竟的果般若。就像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要义》中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无二,是如来之智慧,因结合所修智慧之意,所以典籍和道是般若之名。」
它们的性相如下:诸凡宣说果般若内容的经典、语言,是经典般若的性相;诸凡详细辨别法的智慧,为大乘的见、修道所摄者,是道般若的性相;诸凡详细辨别法的智慧到达轮涅二者的彼岸,是果般若的性相。
(二)、广说
1、以见断定
(1)、建立二谛
A、二谛的类别
2、世俗与胜义 许之为二谛
在这儿,如中观应成派对二谛的说法:
◎ 总 体:
唯所知,或是唯缘起,或是唯经典内容。
◎ 类 别:
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又苦、集、灭、道四谛的说法也包含于这二谛。
◎ 确定数目:
因为所知法一般来讲确定有现象和实相两种情形,现象力强的是世俗谛,实相力强的是胜义谛,所以数目确定为二。
◎ 类别本质:
如果观察二谛到底是一(相同)还是异(相异)时,《解深密经》中说:二谛是一的说法,有四种过失,二谛是异的说法,有四种过失。此说主要是属于胜义谛,在这儿,二谛在胜义上是超越一和异,与世俗唯名言上承认是破一的异并没有矛盾之处。
◎ 词 义:
因是障碍,或因是凭依,或因是名称施设的意义,所以称为世俗谛;因是真实义,又是最上的,所以是胜义谛,或因是圣贤们所证的真实义,所以称为胜义谛。
◎ 了证二谛的心:
具二相的意识了知的是世俗谛;无二相的心证得的是胜义谛。
◎ 了证的方法:
以具相了知的方法和以无相证得的方法两种。
◎ 二谛分别证得的有情是凡夫和圣人,但并不是完全绝对的。
B、二谛的性相
胜义非心境 说心是世俗
所谓的胜义谛,因为是超越二相心的行境,所以说不是心的行境;具二相的心,连同其受用的境,称之为世俗谛。
C、断定二谛的有情
3、世见二种人 瑜伽师一般 一般世间人 瑜伽师所破
可看见二种人说二谛,这二种人就是承认佛陀所说的四法印的瑜伽师,以及不承认四法印的外道和世人的一般人。其中,连同外道的世间一般人,他们执持身体是一整个,心续为常,这被承认外所取境是零碎微尘、内能取心是剎那的自性的声闻部瑜伽师所驳斥。也许有人问说:「那么瑜伽师的主张难道没有人反驳吗?」
4、瑜伽师亦因 慧别上制下
就像声闻一切有部所主张的:「外所取境和内能取心两者是同时接触,心执无心相赤裸真实的外境」,被经量部以「明显和一定同时看见」的理制伏。而有部和经部两者都主张「外所取境是真实存在」,被唯识师以「六方同时结合」的理制伏。而唯识师主张「能所二取空的明知心识是真实存在」,被中观师以「离一多(非一非异)」的理制伏。
那么,中观师有被制伏吗?没有。因为中观师没有任何承许,而且心之境不存在,所以没有应有无穷尽的缺失伤害和有所缘的过失。如果说:像那样的制伏,如何能知道呢?
以二同许喻
比如镜中的影像等,立论者和答辩者双方也都认同是显而无自性的,如是知道了比喻的意义,就能知道被制伏。
为果不深察
如果认为:「因为承认一切心之行全是迷惑错乱,所以瑜伽行者行布施、守戒等的行为都是不合理的。」于胜义上,这些虽然不真实,但是为了成佛之果,要圆满资粮的缘故,就仅是显现而不加以观察深究。
(2)、断诤
A、断根二谛之诤
(A)、断世间凡夫之诤
说:「那么不就与世间凡夫没有差别了吗?」
答:「不是的。」
5、世人见事物 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 故诤瑜伽师
世人以无分别识见色、声等法,以有分别识分别其为真实存在,不像瑜伽师所见的如幻。所以在此,了知如幻的瑜伽师与世人诤辩。
(B)、断声闻之诤
a、断一切有部之诤
6、色等虽真实 共许非真量 彼等诚虚假 如垢共许净
声闻学者说:「所知五事 ─ 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所集之诸法真实地显现。」
中观师:「虽然说色等一切所知法真实存在,那只是世俗名言共许,并不是谛实之识知其真实存在,像那样说色等真实存在是假的。例如:女人的身体是不干净、无常等等,但具贪欲者共许其为干净、常等等,就像这样。」
声闻学者:「这与佛陀在经典中论述的蕴、界、处相违。」
7、为导世间人 佛说实有法 剎那非真实
中观:「为了让世人渐次上进,无误地证悟实相,怙主佛世尊知道蕴、界、处之诸法仅是显现,因而宣说蕴、界、处,并说这些法是剎那性,然而于真实性上,蕴、界、处之诸法,连剎那也不存在。」
8、谓亦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 待世谓见真
否则见女垢 将为世所制
声闻说:「若蕴、界之诸法之剎那性,于胜义上也不存在,而剎那之诸法又与世俗相违,因为谁也没有看见,像这样,剎那之法就不包含于二谛中。」
中观:「于瑜伽师们的后得世间识中,见剎那之诸法是世俗,因此并没有不包含于二谛的过失,若是观待不见剎那之世人,瑜伽师之见剎那性,可以称为见真实性。如果不是这样,若瑜伽师所见必须同于世人,那么,瑜伽师了知女人的身体是不净的体性,应将被认为女身是干净的世人心识所制伏。」
b、断经部之诤
9、供幻佛生德 如供实有佛 有情若如幻 死已云何生
经部:「如果一切法如幻、是假的,供养佛应无法获得福德。」
中观:「福德的所依境是合理的,向如幻佛行如幻供养,产生如幻的福德,就像你经部等的实有论者,主张向胜义真实有的佛行实有的供养,能获得真实有的福德般,中观派也是合理的。」
经部说:「如果主张众生如幻,那么就像幻人死后不会再入胎受生般,众生们死后如何再入胎受生呢?这是不合理的。」
10、众缘聚合已 虽幻亦当生
中观:「当幻化的诸因、缘聚集时,虽是幻化也将一再生起,就像幻化的火生幻化的烟和火、幻化的马生小驹、幻化的牛生犊等,能一再生起。又众生的幻化,依着业和烦恼的因缘聚集,一再在轮回中受生,这并没有矛盾、冲突。」
经部又说:「这也不合理,像众生从生下来到死亡间、或是不间断地一再受生,因为存在的时间长,所以众生是真实的。」
云何因久存 有情成实有
中观:「仅是时间长的因素,如何使众生是真实有呢?这是不成立的,幻化也有长久存在的,如存在着几个月、几年,也是假的;还有,众生也有昨晚生,今早死的情形,这在世间上也是实有的现象。」
经部:「如果众生如幻,则杀众生就没有罪过、施衣食给众生也没有福德,罪福成为如幻的。」
11、杀害幻人等 无心故无罪 于有幻心者 则生罪与福
中观:「以你实有论者来看,虽同样是实有法,但是,就像你认同毁掉假人没有罪过而杀人有罪过般,杀幻人和向幻人偷盗等,因为它没有心的缘故,所以没有罪过产生,然而向具有幻心的众生行布施则积福德,要是杀他则生罪过。」
经部:「如果众生和幻化一样,那么众生有心,幻化无心,是不合理的。」
12、咒等无能力 不生如幻心
中观:「你们实有论者也认同,依着有无心的不同因,而产生有无心的果,就像这样,因为魔术师的幻术咒语、药、小石头等诸物,没有能力产生心,所以幻心不生;而业和烦恼这些因,则有生心的能力,所以这两者也仅是能生有心、无心的因缘不同而已,没有真不真实的差别。」
经部:「若说众生是和幻化一样,那么众生不同种类的差别是不合理的。」
种种因缘生 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 毕竟此非有
中观:「依着种种因缘产生的象马等幻术果,也是种种不同。依着不同种类的因,当然是产生种种不同的果;仅由一因缘能生一切种种不同的果,这是不管何时何处都没有的。」
13、胜义若涅槃 轮回是世俗 则佛亦轮回 菩提行何为
经部:「若主张胜义谛是涅槃,轮回是世俗戏论,那么就来详察佛陀有没有具相的心。如果没有,就成为物质;如果有,佛陀也成为轮回。前面说过心是世俗,如果同意佛成为轮回,那么为了获佛果,勤行布施等菩提行做什么呢?没有必要。」
14、诸缘若未绝 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 俗中亦不生
中观:「总之,魔…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