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P3

  ..续本文上一页理的,理由如下:

  33、当云皆无实 不得所观法 无实离所依 如何住心前

  当说:「凡实有之法都不真实。」时,所观察的实有法也成为了不可得。像「诸凡缘生为不生,彼无有生之自性,凡依缘者说是空,知空性者不放逸。」所说这般证得的时候,所谓无实它也因没有所依之实有,所以无实的执着如何住于心前?是不住的,因为若实有不存在,则破它的无实也不存在。

  34、当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 无缘最寂灭

  当实证一切法不住任何戏论边,那时实有和无实二者,不住于心智之前,即离所有的执着分别心。《中论》中说:「由他不得知,寂静、不为诸戏论杂染,义为无分别心、无异,此是真实性之性相。」像这所说般如实证得时,亦有亦无等其它所缘相都没有,因此无所缘相极为寂静,即是一切分别念断,无相之智生起。就像文殊怙主说的:「无有所要清除者,亦无些许留置者,如实观看真实性,若见真实则解脱。」

  C、断果利他之诤

  问:「如果成佛的时候,没有有相的分别心,如何利生呢?」

  35、摩尼如意树 如何满诸愿 如是于徒众 因愿现佛身

  成佛的时候,虽然没有利众的分别心,但就像摩尼宝和如意树等,虽然没有生分别心,但是能赐给心中所希望得到的财物,满足所有的愿望。同样地,过去在有学道时,为了利益众生,发下殊胜的愿,由于此因的力量,现在成佛时对诸清净徒众,如十地菩萨,现相好圆满受用报身;对凡夫化众,即寻常的种姓们,现殊胜化身,为了利益化众,如是般适宜地现佛之身。

  36、如人修鹏塔 塔成彼即逝 虽逝经久远 仍能灭毒等

  这又有如过去修大鹏金翅鸟明咒的乡古婆罗门,他用施了大鹏金翅鸟明咒的石头等修了一座塔,塔建完后乡古婆罗门就逝世,之后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但凡是中了龙蛇毒、魔和瘟疫等的人,只要去绕那塔,或是顶礼它等等,就可以痊愈。就像这个记事,佛陀也因利众的愿成熟的力量,致使利生事业不间断。

  37、随顺菩提行 圆成正等觉 菩萨虽入灭 利众仍皆行

  首先发殊胜菩提心,之后于诸多阿僧祇劫间,随顺六度菩提行,最后成就佛果。虽然菩萨成了佛不住世而入涅槃,但是于虚空存在间,仍行所有的利生事业。

  38、供养无心者 如何能得果 住世或涅槃 经说同等故

  若是认为:「佛陀成佛之后,完全没有心和心所、没有分别心,那么向他供养,怎么获得具有福德的果呢?这也不合理。」这于经中说:「什么缘故呢?于佛住世行供养,或是供养涅槃的塔、舍利,心是一样果也一样。」意思就是说,佛陀在世,具信心供养佛,或是具信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这两者的福德是一样的。

  39、俗或真皆可 其果出自经 如供实有佛 能得果报然

  我中观师认许供养佛的福德,仅是世俗名言而已,而你们实有论师认许像这样的福德是胜义谛、是真实的,这也是可以,都可以获得福德。实际上,佛在世时供养佛,和供养涅槃的舍利,两者的福德是一样的,这是出自经典所说的。就跟你主张的〝向真实的佛行真实的供养,获得真实的果报。〞是一样的。

  (3)、大乘殊胜成立

  A、大乘经成立

  40、见谛则解脱 见空性何为 何故经中说 无此道无觉

  在此,是声闻部的诤辩,一般上声闻有:一、化身的声闻,二、回小向大的声闻,三、唯一净道的声闻,四、增上慢的声闻四种。现在是增上慢的声闻,称为新大巴者。

  新大巴说:「所谓见真谛的意思是,如果如实见到苦、集、灭、道四谛有法的无常、苦、空、无我的苦谛四行相;因、集、生、缘的集谛四行相;灭、净、妙、离的灭谛四行相;连同道、如、行、出的道谛四行相,共十六行相,那时空性和无我都有,所以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将逐步获得,这才是入解脱三界轮回痛苦的道路,而见到像中观的主张〝所谓诸法是空性〞,这并不是道路,要做什么呢?」

  中观:「什么缘故呢?因为《般若经》中说,没有证诸法空性的这条道路,三种菩提都无法获得。又说,具有实有之想法的人,连真实忍(见道的智慧)也没有,那么无上菩提就更不用说了。还说,想修学声闻地者,也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想修学缘觉地者,也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想修学无上正等正觉地者,也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如何成 二皆许此故 汝初亦不许

  小乘说:「所谓大乘,是佛陀圆寂后很久才出现的,所以说它是佛陀亲口说的,这在我们并不成立。因此,它所依据的那经典,我们也不承认。」

  中观问说:「那么你如何成立你所承认的《广戒经》、《十七事》、《请问品》和《杂事品》的四部论典,以及《对法七论》等是佛说的?」

  小乘:「关于这点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立论者声闻部的我,和答辩者中观师的你,两者都赞同我所承认的这些经典是佛说的,所以不一样。」如果是这样说,那么,

  中观师又说:「那么你如何成立它们是佛说的?最初你刚从娘胎生下,你并不赞同你所承认的这些经典是佛说的。」

  42、以何缘信彼 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小乘说:「以其它合理的理由相信是佛说。这理由是,结集者结集佛说的经典后,佛法的所有传统依序传递下来,还有,修定学入经藏,修戒学见律藏,又对法不与法性相违,要修慧学见论藏,所以说是佛的教言。」

  中观说:「像这样的理由大乘也有。导师佛陀亲口说,至尊文殊和弥勒等结集,同样地,班智达们依序传递,并出现批注佛经的论典。因此,大乘也一样有这些理由。」

  小乘说:「不只是这样而已,还要有任何其它两个人,或是两个宗派相同主张的法或是经典,才真正是佛说,否则不是。」

  中观则说:「如果仅是这样,像外道的《耶柔》、《黎俱》、《阿达婆》、《娑摩》四部吠陀,也为外道的两个或三个不等宗派共同认可,那么这也应该成为真理才是。」

  43、大乘有诤故 汝经外道诤 他经亦自他 有诤故应舍

  小乘说:「这不一样,大乘是不是佛说的,因为我们有诤议的缘故,所以应该要舍弃。」

  中观说:「那么你所承认的经典,有你和外道们的诤议,还有声闻正量部、上座部、大众部、一切有部的根本四部,和由四部分成的十八部,他们各自的根本经、别解脱经和各自解说经的四部律典有不同,所以,他们之间有自己和他部是不是真正佛说的诤议。因此,变成都应该舍弃。」

  44、胜僧为教本 胜僧亦难住 心有所缘者 亦难住涅槃

  非常珍贵的佛教,其根本是什么呢?是比丘。比丘有名字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戒比丘和断烦恼比丘五种。在此近圆戒比丘和断烦恼胜义比丘,这两种比丘若是佛法的根本,那么要成为像这样的比丘也非常困难,因为指示比丘戒律的四部论典是不是真实,也有所诤议;而又主张有诤议者是要舍弃的缘故。不但如此,若是不认许证空性之甚深法,心具有法我执的所缘,则阿罗汉的究竟真正涅槃也非常难获得,也就是无法获得。总之,依着无明习气之地造无漏之业,将要受取具意自性之身,具有不可思议的死亡、迁堕,是没有解脱的。

  45、断惑若即脱 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 犹见业作用

  小乘主张说:「阿罗汉他们已断除生轮回的因 ─ 烦恼,因此,果是从苦聚中解脱。」

  中观说:「那么,阿罗汉他们应该在烦恼断除后的后得,就马上从苦聚中解脱才是。」

  小乘说:「这我同意」

  中观说:「这不对。虽然受生轮回的所有烦恼已经断除,但是于有余的所依(身体)上,仍看到阿罗汉他们业的作用。像目犍连、古穹和恰噶阿罗汉,他们由于过去世业的作用,所以看到他们在具苦的身蕴上受苦。

  46、若谓无爱取 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 如痴云何无

  小乘说:「于阿罗汉有余的所依上,虽然有痛苦,但是因为一时没有近取来世痛苦的爱,所以没有来世的苦蕴,就像油灯灭了一样,断后有,我们确定是如此。」

  中观问:「阿罗汉怎么没有爱?」

  小乘说:「没有爱,因为烦恼已断。」

  中观说:「彼爱虽然不是烦恼的爱,但若是没有断除没有烦恼的爱 ─ 即法我执,那么贪着唯法,将成为来世以后有意自性之身的缘,像这样的爱就像痴,所谓〝如痴〞,就是阿罗汉有不知境劫、时劫、因劫、法劫的四不知之痴。像这样怎么没有非有烦恼的爱呢?是有的。」

  47、因受缘生爱 彼等亦有受 有所缘之心 将住一些境

  若因受缘生爱果,苦、乐、舍受是心之遍行,是随逐一切心法相应生起的心所,阿罗汉他们也有,因此依此生爱。不但这样,不证无缘的智慧并有缘唯法的心,将贪着并住于像执轮涅为异的一些所缘境中。

  48、无空性之心 已灭将复生 犹如无想定 故应修空性

  没有证得「诸法离有无断常一切边」的大空性,具执着实有法的阿罗汉的心中,受生轮回的烦恼虽然灭除一次,但是从无明习气之地具意自性之身将会再受生,就像于无想定的时候,六识虽灭,但因未离种子,所以再生。因此,应该要一再修习,诸法离有无断常一切边的大空性。除此之外,所获得的涅槃并不是真的,《妙法莲花经》中说:「像这样所说的涅槃,你虽然从轮回的诸苦中解脱,但是你仍然还没涅槃,要寻找佛陀的此一胜乘。」还有,弥勒怙主说:「是故未成佛间不获涅槃,就像舍弃光和光芒,无法观看太阳般。」以及龙树菩萨说:「声闻们直至诸佛劝请间,一智身沉迷于禅定,什么也不想地安住着。」

  49、若语入经藏 即许为佛说 大乘与汝经 多等何不许

  如果声闻们承认〝诸凡经典之语入于经藏,显见于律又与法性不相违者,就是佛说〞。那么大乘所说业果等的经藏,也显见于大乘自己的律,也入于经藏,并与法性不相违,这些大部分和你们声闻的经一样,为什么不认同呢?

  小乘说…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