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的,理由如下:
33、當雲皆無實 不得所觀法 無實離所依 如何住心前
當說:「凡實有之法都不真實。」時,所觀察的實有法也成爲了不可得。像「諸凡緣生爲不生,彼無有生之自性,凡依緣者說是空,知空性者不放逸。」所說這般證得的時候,所謂無實它也因沒有所依之實有,所以無實的執著如何住于心前?是不住的,因爲若實有不存在,則破它的無實也不存在。
34、當實無實法 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 無緣最寂滅
當實證一切法不住任何戲論邊,那時實有和無實二者,不住于心智之前,即離所有的執著分別心。《中論》中說:「由他不得知,寂靜、不爲諸戲論雜染,義爲無分別心、無異,此是真實性之性相。」像這所說般如實證得時,亦有亦無等其它所緣相都沒有,因此無所緣相極爲寂靜,即是一切分別念斷,無相之智生起。就像文殊怙主說的:「無有所要清除者,亦無些許留置者,如實觀看真實性,若見真實則解脫。」
C、斷果利他之诤
問:「如果成佛的時候,沒有有相的分別心,如何利生呢?」
35、摩尼如意樹 如何滿諸願 如是于徒衆 因願現佛身
成佛的時候,雖然沒有利衆的分別心,但就像摩尼寶和如意樹等,雖然沒有生分別心,但是能賜給心中所希望得到的財物,滿足所有的願望。同樣地,過去在有學道時,爲了利益衆生,發下殊勝的願,由于此因的力量,現在成佛時對諸清淨徒衆,如十地菩薩,現相好圓滿受用報身;對凡夫化衆,即尋常的種姓們,現殊勝化身,爲了利益化衆,如是般適宜地現佛之身。
36、如人修鵬塔 塔成彼即逝 雖逝經久遠 仍能滅毒等
這又有如過去修大鵬金翅鳥明咒的鄉古婆羅門,他用施了大鵬金翅鳥明咒的石頭等修了一座塔,塔建完後鄉古婆羅門就逝世,之後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但凡是中了龍蛇毒、魔和瘟疫等的人,只要去繞那塔,或是頂禮它等等,就可以痊愈。就像這個記事,佛陀也因利衆的願成熟的力量,致使利生事業不間斷。
37、隨順菩提行 圓成正等覺 菩薩雖入滅 利衆仍皆行
首先發殊勝菩提心,之後于諸多阿僧祇劫間,隨順六度菩提行,最後成就佛果。雖然菩薩成了佛不住世而入涅槃,但是于虛空存在間,仍行所有的利生事業。
38、供養無心者 如何能得果 住世或涅槃 經說同等故
若是認爲:「佛陀成佛之後,完全沒有心和心所、沒有分別心,那麼向他供養,怎麼獲得具有福德的果呢?這也不合理。」這于經中說:「什麼緣故呢?于佛住世行供養,或是供養涅槃的塔、舍利,心是一樣果也一樣。」意思就是說,佛陀在世,具信心供養佛,或是具信心供養佛涅槃後的舍利,這兩者的福德是一樣的。
39、俗或真皆可 其果出自經 如供實有佛 能得果報然
我中觀師認許供養佛的福德,僅是世俗名言而已,而你們實有論師認許像這樣的福德是勝義谛、是真實的,這也是可以,都可以獲得福德。實際上,佛在世時供養佛,和供養涅槃的舍利,兩者的福德是一樣的,這是出自經典所說的。就跟你主張的〝向真實的佛行真實的供養,獲得真實的果報。〞是一樣的。
(3)、大乘殊勝成立
A、大乘經成立
40、見谛則解脫 見空性何爲 何故經中說 無此道無覺
在此,是聲聞部的诤辯,一般上聲聞有:一、化身的聲聞,二、回小向大的聲聞,叁、唯一淨道的聲聞,四、增上慢的聲聞四種。現在是增上慢的聲聞,稱爲新大巴者。
新大巴說:「所謂見真谛的意思是,如果如實見到苦、集、滅、道四谛有法的無常、苦、空、無我的苦谛四行相;因、集、生、緣的集谛四行相;滅、淨、妙、離的滅谛四行相;連同道、如、行、出的道谛四行相,共十六行相,那時空性和無我都有,所以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將逐步獲得,這才是入解脫叁界輪回痛苦的道路,而見到像中觀的主張〝所謂諸法是空性〞,這並不是道路,要做什麼呢?」
中觀:「什麼緣故呢?因爲《般若經》中說,沒有證諸法空性的這條道路,叁種菩提都無法獲得。又說,具有實有之想法的人,連真實忍(見道的智慧)也沒有,那麼無上菩提就更不用說了。還說,想修學聲聞地者,也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想修學緣覺地者,也應該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想修學無上正等正覺地者,也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如何成 二皆許此故 汝初亦不許
小乘說:「所謂大乘,是佛陀圓寂後很久才出現的,所以說它是佛陀親口說的,這在我們並不成立。因此,它所依據的那經典,我們也不承認。」
中觀問說:「那麼你如何成立你所承認的《廣戒經》、《十七事》、《請問品》和《雜事品》的四部論典,以及《對法七論》等是佛說的?」
小乘:「關于這點是這樣的,爲什麼呢?因爲立論者聲聞部的我,和答辯者中觀師的你,兩者都贊同我所承認的這些經典是佛說的,所以不一樣。」如果是這樣說,那麼,
中觀師又說:「那麼你如何成立它們是佛說的?最初你剛從娘胎生下,你並不贊同你所承認的這些經典是佛說的。」
42、以何緣信彼 大乘亦複然 二許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小乘說:「以其它合理的理由相信是佛說。這理由是,結集者結集佛說的經典後,佛法的所有傳統依序傳遞下來,還有,修定學入經藏,修戒學見律藏,又對法不與法性相違,要修慧學見論藏,所以說是佛的教言。」
中觀說:「像這樣的理由大乘也有。導師佛陀親口說,至尊文殊和彌勒等結集,同樣地,班智達們依序傳遞,並出現批注佛經的論典。因此,大乘也一樣有這些理由。」
小乘說:「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有任何其它兩個人,或是兩個宗派相同主張的法或是經典,才真正是佛說,否則不是。」
中觀則說:「如果僅是這樣,像外道的《耶柔》、《黎俱》、《阿達婆》、《娑摩》四部吠陀,也爲外道的兩個或叁個不等宗派共同認可,那麼這也應該成爲真理才是。」
43、大乘有诤故 汝經外道诤 他經亦自他 有诤故應舍
小乘說:「這不一樣,大乘是不是佛說的,因爲我們有诤議的緣故,所以應該要舍棄。」
中觀說:「那麼你所承認的經典,有你和外道們的诤議,還有聲聞正量部、上座部、大衆部、一切有部的根本四部,和由四部分成的十八部,他們各自的根本經、別解脫經和各自解說經的四部律典有不同,所以,他們之間有自己和他部是不是真正佛說的诤議。因此,變成都應該舍棄。」
44、勝僧爲教本 勝僧亦難住 心有所緣者 亦難住涅槃
非常珍貴的佛教,其根本是什麼呢?是比丘。比丘有名字比丘、自稱比丘、乞食比丘、近圓戒比丘和斷煩惱比丘五種。在此近圓戒比丘和斷煩惱勝義比丘,這兩種比丘若是佛法的根本,那麼要成爲像這樣的比丘也非常困難,因爲指示比丘戒律的四部論典是不是真實,也有所诤議;而又主張有诤議者是要舍棄的緣故。不但如此,若是不認許證空性之甚深法,心具有法我執的所緣,則阿羅漢的究竟真正涅槃也非常難獲得,也就是無法獲得。總之,依著無明習氣之地造無漏之業,將要受取具意自性之身,具有不可思議的死亡、遷墮,是沒有解脫的。
45、斷惑若即脫 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 猶見業作用
小乘主張說:「阿羅漢他們已斷除生輪回的因 ─ 煩惱,因此,果是從苦聚中解脫。」
中觀說:「那麼,阿羅漢他們應該在煩惱斷除後的後得,就馬上從苦聚中解脫才是。」
小乘說:「這我同意」
中觀說:「這不對。雖然受生輪回的所有煩惱已經斷除,但是于有余的所依(身體)上,仍看到阿羅漢他們業的作用。像目犍連、古穹和恰噶阿羅漢,他們由于過去世業的作用,所以看到他們在具苦的身蘊上受苦。
46、若謂無愛取 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 如癡雲何無
小乘說:「于阿羅漢有余的所依上,雖然有痛苦,但是因爲一時沒有近取來世痛苦的愛,所以沒有來世的苦蘊,就像油燈滅了一樣,斷後有,我們確定是如此。」
中觀問:「阿羅漢怎麼沒有愛?」
小乘說:「沒有愛,因爲煩惱已斷。」
中觀說:「彼愛雖然不是煩惱的愛,但若是沒有斷除沒有煩惱的愛 ─ 即法我執,那麼貪著唯法,將成爲來世以後有意自性之身的緣,像這樣的愛就像癡,所謂〝如癡〞,就是阿羅漢有不知境劫、時劫、因劫、法劫的四不知之癡。像這樣怎麼沒有非有煩惱的愛呢?是有的。」
47、因受緣生愛 彼等亦有受 有所緣之心 將住一些境
若因受緣生愛果,苦、樂、舍受是心之遍行,是隨逐一切心法相應生起的心所,阿羅漢他們也有,因此依此生愛。不但這樣,不證無緣的智慧並有緣唯法的心,將貪著並住于像執輪涅爲異的一些所緣境中。
48、無空性之心 已滅將複生 猶如無想定 故應修空性
沒有證得「諸法離有無斷常一切邊」的大空性,具執著實有法的阿羅漢的心中,受生輪回的煩惱雖然滅除一次,但是從無明習氣之地具意自性之身將會再受生,就像于無想定的時候,六識雖滅,但因未離種子,所以再生。因此,應該要一再修習,諸法離有無斷常一切邊的大空性。除此之外,所獲得的涅槃並不是真的,《妙法蓮花經》中說:「像這樣所說的涅槃,你雖然從輪回的諸苦中解脫,但是你仍然還沒涅槃,要尋找佛陀的此一勝乘。」還有,彌勒怙主說:「是故未成佛間不獲涅槃,就像舍棄光和光芒,無法觀看太陽般。」以及龍樹菩薩說:「聲聞們直至諸佛勸請間,一智身沈迷于禅定,什麼也不想地安住著。」
49、若語入經藏 即許爲佛說 大乘與汝經 多等何不許
如果聲聞們承認〝諸凡經典之語入于經藏,顯見于律又與法性不相違者,就是佛說〞。那麼大乘所說業果等的經藏,也顯見于大乘自己的律,也入于經藏,並與法性不相違,這些大部分和你們聲聞的經一樣,爲什麼不認同呢?
小乘說…
《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