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
令勝義菩提心寶不斷增長之智慧品,分爲:一、內容,二、品名
一、內容
(一)、略說生智慧
1、此前諸支分 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 當生般若慧
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由布施到禅定之間的五波羅蜜多,所攝的一切方便的因支分,寂天菩薩將其簡要地彙集于《入菩薩行論》禅定品以前的諸品中。前面所講過的禅定諸品的內容,是佛陀世尊爲了讓衆生獲得暫時的道(即見道和修道)和究竟的結果 ─ 智慧,亦即一切種智而說的。因此,爲了利益其它衆生,想要根本止息叁界輪回的生老病死,和個別叁惡道的痛苦,連同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的痛苦根本是人我執,而人我執的根本是執著"蘊界處一切法是真實"的無明。)的人,他應該要生起真正的對治法 ─ 智慧。
像這樣的智慧,一般可以分爲:假名般若的經典般若、道般若及真正般若的果般若叁種。在這兒主要所講的是果般若。這些再各別分類的話,經典般若有佛說的經典,和解釋經典的論典兩種;道般若有大乘的見道(第一地)和修道(第二地到第十地的九地);果般若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兩種。在這當中,經典般若和道般若二種是假名的般若,其安上般若的原因是,因爲經典般若是诠說果般若和道般若的典籍,所以稱爲般若波羅蜜多經典,這是將所說內容的名稱安在能說的典籍上;道般若是修行獲果般若的因,這是將果的名稱安在因上。這樣安立的目的,是爲了要讓人知道是依著聞思經典般若,和修持道般若獲得究竟的果般若。就像陳那論師在《般若八千頌要義》中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無二,是如來之智慧,因結合所修智慧之意,所以典籍和道是般若之名。」
它們的性相如下:諸凡宣說果般若內容的經典、語言,是經典般若的性相;諸凡詳細辨別法的智慧,爲大乘的見、修道所攝者,是道般若的性相;諸凡詳細辨別法的智慧到達輪涅二者的彼岸,是果般若的性相。
(二)、廣說
1、以見斷定
(1)、建立二谛
A、二谛的類別
2、世俗與勝義 許之爲二谛
在這兒,如中觀應成派對二谛的說法:
◎ 總 體:
唯所知,或是唯緣起,或是唯經典內容。
◎ 類 別:
世俗谛和勝義谛二種。又苦、集、滅、道四谛的說法也包含于這二谛。
◎ 確定數目:
因爲所知法一般來講確定有現象和實相兩種情形,現象力強的是世俗谛,實相力強的是勝義谛,所以數目確定爲二。
◎ 類別本質:
如果觀察二谛到底是一(相同)還是異(相異)時,《解深密經》中說:二谛是一的說法,有四種過失,二谛是異的說法,有四種過失。此說主要是屬于勝義谛,在這兒,二谛在勝義上是超越一和異,與世俗唯名言上承認是破一的異並沒有矛盾之處。
◎ 詞 義:
因是障礙,或因是憑依,或因是名稱施設的意義,所以稱爲世俗谛;因是真實義,又是最上的,所以是勝義谛,或因是聖賢們所證的真實義,所以稱爲勝義谛。
◎ 了證二谛的心:
具二相的意識了知的是世俗谛;無二相的心證得的是勝義谛。
◎ 了證的方法:
以具相了知的方法和以無相證得的方法兩種。
◎ 二谛分別證得的有情是凡夫和聖人,但並不是完全絕對的。
B、二谛的性相
勝義非心境 說心是世俗
所謂的勝義谛,因爲是超越二相心的行境,所以說不是心的行境;具二相的心,連同其受用的境,稱之爲世俗谛。
C、斷定二谛的有情
3、世見二種人 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人 瑜伽師所破
可看見二種人說二谛,這二種人就是承認佛陀所說的四法印的瑜伽師,以及不承認四法印的外道和世人的一般人。其中,連同外道的世間一般人,他們執持身體是一整個,心續爲常,這被承認外所取境是零碎微塵、內能取心是剎那的自性的聲聞部瑜伽師所駁斥。也許有人問說:「那麼瑜伽師的主張難道沒有人反駁嗎?」
4、瑜伽師亦因 慧別上製下
就像聲聞一切有部所主張的:「外所取境和內能取心兩者是同時接觸,心執無心相赤裸真實的外境」,被經量部以「明顯和一定同時看見」的理製伏。而有部和經部兩者都主張「外所取境是真實存在」,被唯識師以「六方同時結合」的理製伏。而唯識師主張「能所二取空的明知心識是真實存在」,被中觀師以「離一多(非一非異)」的理製伏。
那麼,中觀師有被製伏嗎?沒有。因爲中觀師沒有任何承許,而且心之境不存在,所以沒有應有無窮盡的缺失傷害和有所緣的過失。如果說:像那樣的製伏,如何能知道呢?
以二同許喻
比如鏡中的影像等,立論者和答辯者雙方也都認同是顯而無自性的,如是知道了比喻的意義,就能知道被製伏。
爲果不深察
如果認爲:「因爲承認一切心之行全是迷惑錯亂,所以瑜伽行者行布施、守戒等的行爲都是不合理的。」于勝義上,這些雖然不真實,但是爲了成佛之果,要圓滿資糧的緣故,就僅是顯現而不加以觀察深究。
(2)、斷诤
A、斷根二谛之诤
(A)、斷世間凡夫之诤
說:「那麼不就與世間凡夫沒有差別了嗎?」
答:「不是的。」
5、世人見事物 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 故诤瑜伽師
世人以無分別識見色、聲等法,以有分別識分別其爲真實存在,不像瑜伽師所見的如幻。所以在此,了知如幻的瑜伽師與世人诤辯。
(B)、斷聲聞之诤
a、斷一切有部之诤
6、色等雖真實 共許非真量 彼等誠虛假 如垢共許淨
聲聞學者說:「所知五事 ─ 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所集之諸法真實地顯現。」
中觀師:「雖然說色等一切所知法真實存在,那只是世俗名言共許,並不是谛實之識知其真實存在,像那樣說色等真實存在是假的。例如:女人的身體是不幹淨、無常等等,但具貪欲者共許其爲幹淨、常等等,就像這樣。」
聲聞學者:「這與佛陀在經典中論述的蘊、界、處相違。」
7、爲導世間人 佛說實有法 剎那非真實
中觀:「爲了讓世人漸次上進,無誤地證悟實相,怙主佛世尊知道蘊、界、處之諸法僅是顯現,因而宣說蘊、界、處,並說這些法是剎那性,然而于真實性上,蘊、界、處之諸法,連剎那也不存在。」
8、謂亦違世俗 瑜伽量無過 待世謂見真
否則見女垢 將爲世所製
聲聞說:「若蘊、界之諸法之剎那性,于勝義上也不存在,而剎那之諸法又與世俗相違,因爲誰也沒有看見,像這樣,剎那之法就不包含于二谛中。」
中觀:「于瑜伽師們的後得世間識中,見剎那之諸法是世俗,因此並沒有不包含于二谛的過失,若是觀待不見剎那之世人,瑜伽師之見剎那性,可以稱爲見真實性。如果不是這樣,若瑜伽師所見必須同于世人,那麼,瑜伽師了知女人的身體是不淨的體性,應將被認爲女身是幹淨的世人心識所製伏。」
b、斷經部之诤
9、供幻佛生德 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 死已雲何生
經部:「如果一切法如幻、是假的,供養佛應無法獲得福德。」
中觀:「福德的所依境是合理的,向如幻佛行如幻供養,産生如幻的福德,就像你經部等的實有論者,主張向勝義真實有的佛行實有的供養,能獲得真實有的福德般,中觀派也是合理的。」
經部說:「如果主張衆生如幻,那麼就像幻人死後不會再入胎受生般,衆生們死後如何再入胎受生呢?這是不合理的。」
10、衆緣聚合已 雖幻亦當生
中觀:「當幻化的諸因、緣聚集時,雖是幻化也將一再生起,就像幻化的火生幻化的煙和火、幻化的馬生小駒、幻化的牛生犢等,能一再生起。又衆生的幻化,依著業和煩惱的因緣聚集,一再在輪回中受生,這並沒有矛盾、沖突。」
經部又說:「這也不合理,像衆生從生下來到死亡間、或是不間斷地一再受生,因爲存在的時間長,所以衆生是真實的。」
雲何因久存 有情成實有
中觀:「僅是時間長的因素,如何使衆生是真實有呢?這是不成立的,幻化也有長久存在的,如存在著幾個月、幾年,也是假的;還有,衆生也有昨晚生,今早死的情形,這在世間上也是實有的現象。」
經部:「如果衆生如幻,則殺衆生就沒有罪過、施衣食給衆生也沒有福德,罪福成爲如幻的。」
11、殺害幻人等 無心故無罪 于有幻心者 則生罪與福
中觀:「以你實有論者來看,雖同樣是實有法,但是,就像你認同毀掉假人沒有罪過而殺人有罪過般,殺幻人和向幻人偷盜等,因爲它沒有心的緣故,所以沒有罪過産生,然而向具有幻心的衆生行布施則積福德,要是殺他則生罪過。」
經部:「如果衆生和幻化一樣,那麼衆生有心,幻化無心,是不合理的。」
12、咒等無能力 不生如幻心
中觀:「你們實有論者也認同,依著有無心的不同因,而産生有無心的果,就像這樣,因爲魔術師的幻術咒語、藥、小石頭等諸物,沒有能力産生心,所以幻心不生;而業和煩惱這些因,則有生心的能力,所以這兩者也僅是能生有心、無心的因緣不同而已,沒有真不真實的差別。」
經部:「若說衆生是和幻化一樣,那麼衆生不同種類的差別是不合理的。」
種種因緣生 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 畢竟此非有
中觀:「依著種種因緣産生的象馬等幻術果,也是種種不同。依著不同種類的因,當然是産生種種不同的果;僅由一因緣能生一切種種不同的果,這是不管何時何處都沒有的。」
13、勝義若涅槃 輪回是世俗 則佛亦輪回 菩提行何爲
經部:「若主張勝義谛是涅槃,輪回是世俗戲論,那麼就來詳察佛陀有沒有具相的心。如果沒有,就成爲物質;如果有,佛陀也成爲輪回。前面說過心是世俗,如果同意佛成爲輪回,那麼爲了獲佛果,勤行布施等菩提行做什麼呢?沒有必要。」
14、諸緣若未絕 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 俗中亦不生
中觀:「總之,魔…
《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