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 诠說名主宰 失衡是衆生
數論師們主張〝主宰〞是常、是一、體性是無生物、是一切的造作者、是本來不明現而後明現的外內情器世間的因。煩惱的貪欲,或是受力強盛時的樂受,又稱爲意志,是心清楚了知境的自性者;煩惱的瞋恚,或是苦受,又稱爲微塵,是心趨向境的自性者;煩惱的愚癡,或是舍受,又稱爲冥暗,是心不清楚境的自性者;像這樣的叁種功德處于均衡時,稱爲〝主宰〞或稱爲〝因〞,或稱〝自性〞,他們如是诠說。又說,如果這叁種功德不均衡,則從一個變成另一個,從主宰變成心或稱爲大,依此變成我執或稱我慢,由此變成十一根和五唯量 ─ 色、聲、香、味、觸,共十六種,又從五唯量變成五大,總之變化二十叁種相,或說從一個相變成另一個相,這是說種種外內情器世間的分位。
128、一有叁自性 非理故彼無 如是無功德 彼複各叁故
中觀針對此說:「承認主宰是一,有意志、微塵、冥暗叁自性是不合理的。若是叁就不是一,若是一就不是叁,所以沒有所謂常、一、實有法自性的主宰。同樣地,也沒有恒常的主宰的叁種功德。觀察每一功德有無能顯示是功德的法,若是沒有能顯示的法,就不是功德;若是有能顯示的法,每一功德又有叁種能顯示是功德的法,那麼叁種功德就成爲九,九再成爲二十七、、、如是一直下去,因此觀察後也沒有功德。」
129、無德有聲等 相去甚遙遠 無心衣食等 不容有樂等
若沒有主宰的常、實有的微塵、冥暗、意志叁種自性,卻主張有其果的聲唯、香唯等諸相法,是遙不可及的。就像沒有陶瓷土而有陶瓷瓶般不可能。不但這樣,無心自性的衣、食等主宰的物質法,都成爲有苦、樂、舍受的心法,這是絕對不可能。
130、諸法彼因性 豈非已究訖 汝因乃樂等 彼不生氆等
一般上主張氆氇等實有法是産生苦樂的因的自性,這在前面觀察身念處時,諸實有法一般是無自性或是無生的理趣,豈不是已經用理觀察過了嗎?而你卻是主張主宰的常自性的苦樂等功德是氆氇等這一切的因,這是十分不合理。微塵、冥暗、意志或是苦、樂、舍叁者不會産生氆氇等一切相法。
131、氆等生樂等 彼無故樂無 樂等常自性 畢竟不可得
因是從氆氇、衣服等唯量法産生樂、苦等,且因爲氆氇等一切法,用理觀察後已經是不真實有,所以這一切法的果,即所産生的樂、苦等,事實上自身的體性也沒有真實存在和常的法。若如你的主張,苦、樂、舍叁者是因(主宰的自性)有恒常的自性,那麼應該看得到才是,但是卻不是恒常都看得到,所以它們是自性無生的體性,是空性的。
132、樂等若恒存 何故不感受 若是彼變弱 強弱複何是
如果主張樂、苦等是恒常的自性、一定有。那爲什麼不是恒常的感受到它們呢?應該恒常感受到才是。如果是樂時苦變弱,和苦的力量強時樂就變弱,如此強弱變化是不能清楚感受到的。那麼樂、苦等強變弱或弱變強的自性又是什麼呢?因爲你主張樂等是常的自性。
133、舍粗而變細 粗細是無常 如是何不許 一切法無常
因爲若是承認樂和苦等,一個強或大的時候,另一個就舍強或大而變成弱或小,像這樣的強和弱,都成爲無常,無常實際上是非真實的自性,其體性的自性是不存在,是空性。同樣地,你數論所主張的二十五個實有法都是由一個變成另一個,那爲什麼不主張是無常呢?應該主張才是。無常之法自性不存在,除空性外無他。
數論師他說:「樂等雖然有強弱的變化,但因爲沒有舍棄自己的體性,所以是常。」
134、粗除樂非他 然樂顯非常
雖然主張樂的強弱就是樂,並不是變成其它。但因樂的明顯或強便是無常,所以樂或苦它自己的體性爲什麼不是無常呢?就是無常。
b、正式破自生
135、謂無則不生 無故若許此 無顯而生出 汝不許卻存
數論主張:「在因(主宰)界中從過去就必須是恒常有的。因此,因(主宰)界中過去所沒有的果法,怎麼樣也不會新生出來,所以樂、苦這些是從過去一開始就恒常存在于主宰界中,然後緣只是令不顯成爲顯明而已,就像黑暗中原本就有的瓶子,當舉起油燈時,令瓶子明顯出來一樣。」
中觀:「樂和苦等明顯或強的自性,是過去所沒有而新生出來的,雖你不主張如此,但是事實上它的體性就是這樣地存在著,所以,過去沒有新生出來和壞滅成爲其它是無常之法,且成立自己的體性是空性。」
136、因中若有果 啖食成食穢 應以布價格 購穿棉花種
中觀:如果如你數論師所主張的,樂、苦等的一切果法是過去從本以來就存在于主宰界的因中,那麼吃食物的時候應是吃糞便,不但這樣,請用買布的錢買棉花的種子穿在身上就行,因爲你主張棉花種子的因中真正存在著布的果。
137、世愚故不見 知彼者所立 世間亦有之 爲何世不見
數論師他說:「雖然因中有果,但因爲世間人不知道因果這樣的論述,所以不見因中有果。」
中觀:「知道因中有果真實實相的數論派諸大師們所立的〝進食不吃糞便而吃米飯;想要衣服不買棉花種子,買由棉花種子所成的布。〞這成規的論述,世間也有人知道,爲什麼世人不見因中有果呢?應該見才是。既然世人不見的因中有果,那也就是不存在。」
世人若非量 明見亦非真
數論師說:「世間人不是真量。」
中觀:「那麼世人清楚看到由因生果的心識,也不是真實,是假的自性,因此空性成立。」
138、若實非真實 彼量豈非假 修自性空性 彼故不合理
數論師他說:「若是主張能量境的真實心,勝義上不是真實的,那麼像這樣的心所度量的諸法自性空義,不也是成爲假的嗎?像這樣于真實性上斷定諸法空性而修持,也成爲假的,因此修空性應是不合理。」
139、未觸假立實 不識彼無實 是故凡僞實 彼無實定假
中觀:「由心虛構的、度量的瓶子等實有法,一開始心不接觸或是識取它,就不能認定說它無實或無自性,因此凡自性是假的瓶等的實有法,斷定說它無實、自性空、或是無生,也明顯地于勝義上是假的。」
140、故夢中子死 想無子之念 障有子妄念 然彼亦是假
實有法和無實兩者于勝義上都是假的。因此,就像作夢夢見兒子死了,心想兒子已經死了,〝沒有兒子〞的這個妄念,雖是最初〝我有這個兒子〞的妄念的遮障,但是夢中的兒子死亡是假的,因爲這個兒子從一開始就是無生的。就像這個例子一樣。
(D)、用因總括要義
141、是故如是觀 無因絕非有 亦非住各別
或所集諸緣 亦非從他來 非住非趨行
中觀:「因此像前面所說的,用理觀察蘊、界、處任何實有之法,都沒有從無因而生。還有,因和果體性是一,從自己生自己,和因、果的體性不同,從他生他,如是的從各別因而生;或是依自和它兩者的集合而生;如上的諸因緣生果的機會,也是絕對沒有的,因爲果不是存在于因和緣上,果也不是不依賴因和緣而從他方來的;果法也不是從過去就已經有的,住在因和緣上;而滅的時候也沒有如所謂的因和果法從一處到另一處去。總之,離一切的生、住、滅,體性從本以來就無生滅,是空性。」
B、觀察體性 ─ 大緣起因
142、愚所執爲實 與幻化何別
凡夫的心因無明愚癡,凡所執著爲實的外種子和芽、內無明和行等一切實有法,雖顯現于心上但不真實,與魔術師變化的幻相有什麼不同呢?沒有不同。
143、幻師及諸因 所變諸事物 應觀從何來 又去往何處
魔術師所變化的象、馬、軍、車等,和爲因的種子及無明、業行所變化的外如苗芽和內如苦谛的身蘊,這些實有法,請觀察它們最初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最後滅又去什麼地方?
144、因近而見果 彼無則不見 虛假如影像 彼豈有實性
凡是外如芽苗和內如行苦的身蘊果法,是因爲自己的因(如種子和無明及業、煩惱)親近而見到果。如果沒有種子和取業的因,是看不到果的,這些是虛假不真實的,和鏡子裏所現的影像一樣,它哪裏有真實存在的體性呢?是沒有的。
C、觀察果 ─ 破有無生因
145、已有實有法 如何需要因 然而彼若無 如何需要因
此爲觀察是因的時候就有果的生,或是因的時候無果的生。如果,因有時就有實有果法,那麼哪裏還需要因和緣?不需要,因爲果已經有了;如果,因的時候沒有果,那時也哪裏需要因?一點也不需要,因爲沒有果。
146、縱以億萬因 無實不變有 無時怎是有 成有者爲何
縱使百千萬、千千萬的因緣聚彙,也不能將因的時候無實有的果法變成實有,因爲是沒有的緣故。沒有的時候如何是實有呢?不是實有,因爲是沒有。舍棄無實的自性變成實有,它又是什麼呢?因爲無實和實有是相對立的。
147、無實不容有 何時成實有 實有不生起 不離無實有
當果自己的體性是無實有的時候,不可能有實有的機會,因此,果何時變成實有的呢?沒有變的機會,果自己是實有的體性不生起,則絕不離無實的狀態。
148、若不離無實 不容實有機 有亦不成無 應成二性故
果自己的體性若是不離無實的狀態,就不可能獲得實有的機會。就像無實果不可能變成實有的自性般,加以觀察後,實有因也是不可能變成無實的自性。若是有可能,應成爲實有和無實兩種自性的法,這也是不可能。
149、如是滅非有 且無實有故 …
《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