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 诠说名主宰 失衡是众生
数论师们主张〝主宰〞是常、是一、体性是无生物、是一切的造作者、是本来不明现而后明现的外内情器世间的因。烦恼的贪欲,或是受力强盛时的乐受,又称为意志,是心清楚了知境的自性者;烦恼的瞋恚,或是苦受,又称为微尘,是心趋向境的自性者;烦恼的愚痴,或是舍受,又称为冥暗,是心不清楚境的自性者;像这样的三种功德处于均衡时,称为〝主宰〞或称为〝因〞,或称〝自性〞,他们如是诠说。又说,如果这三种功德不均衡,则从一个变成另一个,从主宰变成心或称为大,依此变成我执或称我慢,由此变成十一根和五唯量 ─ 色、声、香、味、触,共十六种,又从五唯量变成五大,总之变化二十三种相,或说从一个相变成另一个相,这是说种种外内情器世间的分位。
128、一有三自性 非理故彼无 如是无功德 彼复各三故
中观针对此说:「承认主宰是一,有意志、微尘、冥暗三自性是不合理的。若是三就不是一,若是一就不是三,所以没有所谓常、一、实有法自性的主宰。同样地,也没有恒常的主宰的三种功德。观察每一功德有无能显示是功德的法,若是没有能显示的法,就不是功德;若是有能显示的法,每一功德又有三种能显示是功德的法,那么三种功德就成为九,九再成为二十七、、、如是一直下去,因此观察后也没有功德。」
129、无德有声等 相去甚遥远 无心衣食等 不容有乐等
若没有主宰的常、实有的微尘、冥暗、意志三种自性,却主张有其果的声唯、香唯等诸相法,是遥不可及的。就像没有陶瓷土而有陶瓷瓶般不可能。不但这样,无心自性的衣、食等主宰的物质法,都成为有苦、乐、舍受的心法,这是绝对不可能。
130、诸法彼因性 岂非已究讫 汝因乃乐等 彼不生氆等
一般上主张氆氇等实有法是产生苦乐的因的自性,这在前面观察身念处时,诸实有法一般是无自性或是无生的理趣,岂不是已经用理观察过了吗?而你却是主张主宰的常自性的苦乐等功德是氆氇等这一切的因,这是十分不合理。微尘、冥暗、意志或是苦、乐、舍三者不会产生氆氇等一切相法。
131、氆等生乐等 彼无故乐无 乐等常自性 毕竟不可得
因是从氆氇、衣服等唯量法产生乐、苦等,且因为氆氇等一切法,用理观察后已经是不真实有,所以这一切法的果,即所产生的乐、苦等,事实上自身的体性也没有真实存在和常的法。若如你的主张,苦、乐、舍三者是因(主宰的自性)有恒常的自性,那么应该看得到才是,但是却不是恒常都看得到,所以它们是自性无生的体性,是空性的。
132、乐等若恒存 何故不感受 若是彼变弱 强弱复何是
如果主张乐、苦等是恒常的自性、一定有。那为什么不是恒常的感受到它们呢?应该恒常感受到才是。如果是乐时苦变弱,和苦的力量强时乐就变弱,如此强弱变化是不能清楚感受到的。那么乐、苦等强变弱或弱变强的自性又是什么呢?因为你主张乐等是常的自性。
133、舍粗而变细 粗细是无常 如是何不许 一切法无常
因为若是承认乐和苦等,一个强或大的时候,另一个就舍强或大而变成弱或小,像这样的强和弱,都成为无常,无常实际上是非真实的自性,其体性的自性是不存在,是空性。同样地,你数论所主张的二十五个实有法都是由一个变成另一个,那为什么不主张是无常呢?应该主张才是。无常之法自性不存在,除空性外无他。
数论师他说:「乐等虽然有强弱的变化,但因为没有舍弃自己的体性,所以是常。」
134、粗除乐非他 然乐显非常
虽然主张乐的强弱就是乐,并不是变成其它。但因乐的明显或强便是无常,所以乐或苦它自己的体性为什么不是无常呢?就是无常。
b、正式破自生
135、谓无则不生 无故若许此 无显而生出 汝不许却存
数论主张:「在因(主宰)界中从过去就必须是恒常有的。因此,因(主宰)界中过去所没有的果法,怎么样也不会新生出来,所以乐、苦这些是从过去一开始就恒常存在于主宰界中,然后缘只是令不显成为显明而已,就像黑暗中原本就有的瓶子,当举起油灯时,令瓶子明显出来一样。」
中观:「乐和苦等明显或强的自性,是过去所没有而新生出来的,虽你不主张如此,但是事实上它的体性就是这样地存在着,所以,过去没有新生出来和坏灭成为其它是无常之法,且成立自己的体性是空性。」
136、因中若有果 啖食成食秽 应以布价格 购穿棉花种
中观:如果如你数论师所主张的,乐、苦等的一切果法是过去从本以来就存在于主宰界的因中,那么吃食物的时候应是吃粪便,不但这样,请用买布的钱买棉花的种子穿在身上就行,因为你主张棉花种子的因中真正存在着布的果。
137、世愚故不见 知彼者所立 世间亦有之 为何世不见
数论师他说:「虽然因中有果,但因为世间人不知道因果这样的论述,所以不见因中有果。」
中观:「知道因中有果真实实相的数论派诸大师们所立的〝进食不吃粪便而吃米饭;想要衣服不买棉花种子,买由棉花种子所成的布。〞这成规的论述,世间也有人知道,为什么世人不见因中有果呢?应该见才是。既然世人不见的因中有果,那也就是不存在。」
世人若非量 明见亦非真
数论师说:「世间人不是真量。」
中观:「那么世人清楚看到由因生果的心识,也不是真实,是假的自性,因此空性成立。」
138、若实非真实 彼量岂非假 修自性空性 彼故不合理
数论师他说:「若是主张能量境的真实心,胜义上不是真实的,那么像这样的心所度量的诸法自性空义,不也是成为假的吗?像这样于真实性上断定诸法空性而修持,也成为假的,因此修空性应是不合理。」
139、未触假立实 不识彼无实 是故凡伪实 彼无实定假
中观:「由心虚构的、度量的瓶子等实有法,一开始心不接触或是识取它,就不能认定说它无实或无自性,因此凡自性是假的瓶等的实有法,断定说它无实、自性空、或是无生,也明显地于胜义上是假的。」
140、故梦中子死 想无子之念 障有子妄念 然彼亦是假
实有法和无实两者于胜义上都是假的。因此,就像作梦梦见儿子死了,心想儿子已经死了,〝没有儿子〞的这个妄念,虽是最初〝我有这个儿子〞的妄念的遮障,但是梦中的儿子死亡是假的,因为这个儿子从一开始就是无生的。就像这个例子一样。
(D)、用因总括要义
141、是故如是观 无因绝非有 亦非住各别
或所集诸缘 亦非从他来 非住非趋行
中观:「因此像前面所说的,用理观察蕴、界、处任何实有之法,都没有从无因而生。还有,因和果体性是一,从自己生自己,和因、果的体性不同,从他生他,如是的从各别因而生;或是依自和它两者的集合而生;如上的诸因缘生果的机会,也是绝对没有的,因为果不是存在于因和缘上,果也不是不依赖因和缘而从他方来的;果法也不是从过去就已经有的,住在因和缘上;而灭的时候也没有如所谓的因和果法从一处到另一处去。总之,离一切的生、住、灭,体性从本以来就无生灭,是空性。」
B、观察体性 ─ 大缘起因
142、愚所执为实 与幻化何别
凡夫的心因无明愚痴,凡所执着为实的外种子和芽、内无明和行等一切实有法,虽显现于心上但不真实,与魔术师变化的幻相有什么不同呢?没有不同。
143、幻师及诸因 所变诸事物 应观从何来 又去往何处
魔术师所变化的象、马、军、车等,和为因的种子及无明、业行所变化的外如苗芽和内如苦谛的身蕴,这些实有法,请观察它们最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最后灭又去什么地方?
144、因近而见果 彼无则不见 虚假如影像 彼岂有实性
凡是外如芽苗和内如行苦的身蕴果法,是因为自己的因(如种子和无明及业、烦恼)亲近而见到果。如果没有种子和取业的因,是看不到果的,这些是虚假不真实的,和镜子里所现的影像一样,它哪里有真实存在的体性呢?是没有的。
C、观察果 ─ 破有无生因
145、已有实有法 如何需要因 然而彼若无 如何需要因
此为观察是因的时候就有果的生,或是因的时候无果的生。如果,因有时就有实有果法,那么哪里还需要因和缘?不需要,因为果已经有了;如果,因的时候没有果,那时也哪里需要因?一点也不需要,因为没有果。
146、纵以亿万因 无实不变有 无时怎是有 成有者为何
纵使百千万、千千万的因缘聚汇,也不能将因的时候无实有的果法变成实有,因为是没有的缘故。没有的时候如何是实有呢?不是实有,因为是没有。舍弃无实的自性变成实有,它又是什么呢?因为无实和实有是相对立的。
147、无实不容有 何时成实有 实有不生起 不离无实有
当果自己的体性是无实有的时候,不可能有实有的机会,因此,果何时变成实有的呢?没有变的机会,果自己是实有的体性不生起,则绝不离无实的状态。
148、若不离无实 不容实有机 有亦不成无 应成二性故
果自己的体性若是不离无实的状态,就不可能获得实有的机会。就像无实果不可能变成实有的自性般,加以观察后,实有因也是不可能变成无实的自性。若是有可能,应成为实有和无实两种自性的法,这也是不可能。
149、如是灭非有 且无实有故 …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