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術師變幻術的因緣條件若是沒有斷絕,象馬等諸幻相也不會止息。就像這樣,業和煩惱的因緣若是不斷,輪回具相之心的果也不會止息。于道的最後際,依最後邊際的金剛喻定,智慧于一剎那間將二障連同習氣的一切因緣全部斷除時,因爲具相之心相續流斷絕,所以輪回于世俗上也實不生。」
(C)、斷唯識之诤
15、亂識若亦無 以何緣幻境 汝若無幻境 心識何所緣
唯識假相派主張心識唯明知,雖然體性真實有,但是色聲等境,就像是有眼翳的人所看的發縷,或是像魔術師所變的象馬等,它于境和有境(心)的體性上都非真實有(即是色聲等境既不是實有的境,也不是實有的心),它只是由于習氣之力,顯現的迷誤而已。在此是針對此主張的诤辯。
唯識:「當中觀師主張一切法是空性時,若迷惑的有境心識也不是真實有的,那麼以什麼能緣的有境之心,緣其色聲等如幻的所緣境呢?這也是不合理的。」中觀以相同之理破他。
中觀:「唯識假相派師,當你所緣的色聲等如幻境也非真實有時,真實有的有境心識緣什麼境呢?因爲並沒有所緣的境。」
16、若彼有其它 彼相即是心 幻境若即心 何者見何者
在此,唯識真相派說:「如果境的地位它有其它,這也就是說色聲等境的相,是自己的有境心,因此,所取境和能取有境的心兩者,實際上體性是一,因爲過去習氣醒過來的力量,境和有境顯現出能所不同,因此,所說假相派的過失,我們並沒有。」
中觀師則再說:「當你所緣和能緣兩者沒有不同時,有境心和如幻境的體性是一,這時,哪一個有境心看見哪一個所取境的法?這是無法看見的,因爲這二真實有之法,體性是同一的緣故。」這樣的說法是周延的。
17、世間主亦言 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 不能自割自
世間之怙主,佛陀于經藏中也說:「心不見心自己。」其比喻就像劍不管多鋒利,自己的鋒口也不能砍自己;指尖再柔軟,也無法碰觸到自己;還有技藝不管多熟練,自己無法騎在自己的肩膀上一樣,實有法的心意識也無法看到自己。
18、若謂如燈火 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自明 無暗障蔽故
唯識說:「就像油燈照亮黑暗中的瓶子等諸物,而且油燈自己不用依靠其它的照明物,如實地照亮自己般,心意識也是如此,不但能明知色聲等外境,而且還不用依賴其它的能知者,自己能明知自己,這是合理的。」唯識若是這麼主張,中觀就說了,
中觀:「油燈不是自己照亮自己,爲什麼不是呢?因爲一開始油燈就沒有被黑暗障蔽,所以沒有要照亮的黑暗,因此,說油燈自己照亮自己是不合理的。」
19、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 依他不依他
唯識:「就像水晶本來是白色,要變成藍色,就要依賴藍色顔料等其它物,然而本來就是藍色的,如琉璃,就不用依賴顔料等其它諸緣。同樣地,也看到瓶子等有些東西要依賴油燈等的其它照明物、油燈等的有些東西不用依賴其它照明物,因此,心自己明知自己也是合理的。」
20、非于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謂燈火能明 乃識知而說
中觀:「這也不合理,最初就完全不依賴因和緣的藍色,是絕對沒有的;本來不是藍色,後來要變成藍色,卻是自己將自己變成的,這種情形也不存在。因此,你的比喻也不成立。在此說油燈自己照亮自己,是因爲看到前面的一盞油燈,有情的心知道後,才能用語言告訴他人。」
21、謂心是自明 誰了知而說 若誰亦不見 則明或不明
22、如石女孩媚 說彼亦無義
中觀:「說心識是自己明知自己,這是哪一個能知的心識知道後這麼說的?當以理詳察時,心識自己知道自己是不成立的;如果說是其它的心識知道,則審察到底是與自己同時的心識,或是不與自己同時的前後心識知道的?經審察後,無論同時的心識或前後的心識都不見是自明。因此,不論說是像油燈般的自明,或是像瓶子等般的不自明,都像是說石女之女一樣的,事物本身不存在,卻說其嬌媚的特征般,诠說它一點意義也沒有。
23、若無自證分 心識怎回憶 余與受相連 能憶如鼠毒
唯識說:「若是意識自己不知自己,那麼過去知道藍色的那個識藍的意識,之後是如何回想起來呢?也就是說,之後想起我過去在某個時候,知道或看過青琉璃等的那種藍色的回憶意識是如何生起呢?這也是不合理的。」
中觀說:「這也不周遍。除了意識自己領受自己之外,其它經由與領受境相連,將能回想,依著識藍的意識憶起那藍色境,也將憶起那個識藍的意識。因爲也有依著回憶境而憶起有境之心,所以心先自己領受自己而後回憶有境之心,這樣的說法並不周延,有如鼠毒般,冬天被鼠咬,鼠毒轉移身上,當時不知是毒,或說領受是毒的意識沒生起,之後因爲春天雷響,傷口複發時,才想起是過去中了毒鼠的毒。
24、具他緣見故 心自己自明 然塗煉就藥 見瓶不見藥
唯識又說:「若是具有遍住作意禅定的緣,可以知道住在遠處極難知道的他人心思的差異,所以心識自己當然是自明的。」
中觀說:「這也不周遍,依著將明咒煉就的眼藥,塗在眼睛的方法,雖然可以遠見地下的寶瓶等,卻看不見塗在自己眼睛上的眼藥。就像這樣,能看到極難看到的遠處,並不表示近處自己能看到、能知道自己。」
25、見聞與覺知 于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 苦因執谛實
唯識:「如果主張有境的心意識,于真實性上也不是真實存在的話,于世俗見聞覺知等也應該沒有才是。」
中觀:「像自己親眼看到,從他人之處親耳聽到,及依果之因、自性之因(有煙故知有火,爲果之因,聲音和有爲法無常,爲自性體性無別之因),經由比量得知的這一些,我們認許它們是世俗名言唯顯現,在此這些不是要用因破除的。若問,此處要破除的是什麼?是輪回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因,即是執著諸法是真實的執實分別念,這才是此處所要破除的。」
26、幻境非心外 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 非異則無實
如何破呢?中觀:「你唯識若主張心是實有法,那麼就觀察心和如幻境是相同或是相異,如果說如幻境它除了是心外,並不是相異的其它,而且也不認爲不是其它(就是也不認爲與心同一體性)。那麼,觀察所取境是實有法或不是實有,如果不是實有,則境沒有讓識生起的需要和能力;如果主張是實有法,就像柱子和瓶子,那麼所取境它怎麼會不是心外的他物呢?因爲心也是實有法。」
唯識:「所取境它不是心外的其它真實的實有法。」
中觀:「那麼心也不是真實的實有法,因爲心不是〝非真實存在的實有法的所取境〞以外的他法。」
27、幻境非實有 能見心亦然
唯識:「如果說一切實有法都不真實存在,那麼見聞等在世俗名言上也絕對不合理。」
中觀:「沒有過失,就像魔術師變的象、馬等,雖然非真實存在也能看到一樣,不但色聲等境是假的,連有境的心也是假的,雖然境和有境兩者都假,但是能看和所看,于世俗名言唯顯現上,仍是合宜的。」
28、輪回依實法 否則如虛空 無實若依實 如何有作用
唯識:「所謂的輪回是迷惑的自性,雖然它自己的體性無實有,但是在行束縛、解脫之事時,它的自性只是依附于實有心的依附者,心假若是無實有、輪回不是依附于心的依附者,那麼將像虛空一樣,束縛、解脫之事都不做。因此,輪回的世俗諸法,雖然自己的體性無實有,但因依附于實有的心,所以行束縛、解脫之事。因而在此說,境和有境兩者之中,境是自性無實有,有境的心是真實有。」
中觀:「這也不合理。輪回它自己是迷惑、無實有的自性,若依附于實有的心意識,它怎麼會有束縛、解脫的作用呢?根本不可能。」
29、汝心無助伴 是爲獨一體 心離所取時 衆皆成如來
中觀:「如此,依你唯識師的主張來看,因爲輪回二相的一切法是無實有的自性,所以你的心成爲沒有任何二相之法的助伴,是無能所的單獨意識。」
唯識師:「極爲同意」
中觀師則說:「當你主張的心,是離所取境和能取分別心二垢,是爲無二,這時所有衆生應都成爲如來。」
如是設唯心 究竟有何德
中觀:「雖然認許那樣的主張,但是一切的衆生現在仍在輪回中,仍然具有業、煩惱的束縛,並沒有成佛,你所主張的心,認許爲〝無能所的單獨〞是不需要的。因此,認許施設〝叁界唯心〞有什麼功德利益呢?是沒有任何功德利益的。」
B、斷道空性之诤
30、雖知法如幻 豈能除煩惱 于幻化之女 幻師亦生貪
唯識:「雖然知道煩惱的一切所緣境是如幻的自性,但是怎麼去除煩惱呢?是無法去除煩惱的。因爲當變幻師對著他自己所變的美麗幻化女也會生起貪欲,所以雖然了知像你中觀師所主張的〝境和有境一切法是空性〞,也不能去除有境心中的煩惱。」
31、幻師于所知 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 故見猶生貪
中觀:「並非如此。變幻化女的變幻師,他只知他所變的幻相是無自性,但是對于一切所知法,根本沒有斷除執實的煩惱習氣,也就是說,貪著實有法的心根本沒有斷除。因此,當看到自己所變的美麗變幻女時,會對其他的女子生起貪欲,這是自心續中了知諸法是如幻、空性的習氣非常弱而産生的,這是因爲他有所緣之想的緣故。」
32、空性習娴熟 實有習將斷 謂皆無娴熟 爾後彼亦斷
問:「用什麼方法可以斷除對一切實有法的貪著或是執實呢?」
答:「這必須先斷定蘊、界、處等一切法,沒有四邊自性實有之生 ─ 即無自生、他生、自他共生、無因生之四生後,經由義共相之法 — 心中現起所了知的空性義,令了知空性的習氣或心不斷熟習,然後執著蘊、界、處諸法爲真實存在的實有法的習氣,或是貪著之心將逐漸斷除,再依著習于所謂〝實有和無實都沒有〞,則執著無實的執著也將于後逐步斷除。」
這是合…
《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