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品 護正知▪P2

  ..續本文上一頁方法

  

  1、略說

  

  23、我今合掌勸 諸欲護心者 正念與正知 皆應勤守護

  

  寫《入行論》的作者寂天,雙手合掌勸勉後學者,說:「守護學處的方法,是看守自心的貪瞋等煩惱,想要這樣做的所有後學們,應隨時隨地努力守護不忘取舍的正念,和一再觀察當下身心的正知兩者。」

  

  2、廣說

  

  (1)、無正知的缺失

  

  24、爲病所擾者 無力行諸事 如是癡擾心 無力行善業

  

  被氣膽涎等疾病迫害的人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沒有力量和能力;如是因愚昧不知取舍,正念正知力非常薄弱而內心被煩惱擾亂的人,也沒有力量和能力去做諷誦聞思、斷惡修禅定、建寺等任何善業。

  

  25、心無正知者 所具聞思修 猶如漏瓶水 不住正念中

  

  一個人心中沒有一再觀察自己當下身心的正知,他在其它上師善知識處所聽聞到的經論,以及思惟經論的意義去除虛構的肯定,和行持所肯定的法,這一切會像裝在漏底瓶中的水,縱使現在把水裝滿,過了不久水就會漏光似的。沒有正知的人,心中所有的聞思修,只會漸漸地忘失,正念無法憶持它。所以,應勤于一再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

  

  26、衆人雖多聞 具信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 將具違墮垢

  

  很多人雖然有學習善惡取舍,明了善利益、惡過失等的多聞,也有相信因果、淨信叁寶的信心並努力行善止惡,但因不具有觀察身心的正知,所以將會違犯自心所修學持守的戒律而有犯戒的汙穢。總之,具有違犯自己所受的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等別解脫戒,或菩薩戒,或密咒戒等,諸多犯戒汙穢的情形,這都是無正知的過失。

  

  27、無正知之賊 隨失念後至 猶如雖積福 被盜墮惡趣

  

  因沒有一再觀察自己身心的正知,貪等煩惱就像盜匪般尾隨在不忘取舍的正念失去後而至。一個人過去雖累積一些聞思等福德,卻像是被盜匪盜取了一般,沒了善財、斷了善道命,以致自己下一世生到惡道中。這種情形,就像一個有錢人不小心被盜匪侵入寶庫,不但錢財全部被搶,而且還有被殺的危險一樣。

  

  28、此群煩惱賊 尋覓伺機行 既得奪善財 亦毀善趣命

  

  盜匪般的貪瞋嫉妒競爭我慢等煩惱,在找尋機會,有如盜匪想盜取有錢人錢財時,就會觀察他的行蹤,等候機會進入他的寶庫。貪等煩惱一旦找到機會進入自己心續中,就會奪走善財,例如生氣,佛說將毀去長久以來所積的一切善根,甚至有除去獲人天善道身之慧命的危險。所以,平常要依一再觀察當下身心的正知,否則就會有上述之種種過失。

  

  

  (2)、依正念的方法

  

  29、是故絕不舍 正念于心旁 若舍應憶念 惡道害複置

  

  因此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讓那如守門員般不忘取舍處的正念離開心門。若是偶爾失去正念,應于再提起正念時,思惟:因失去正念,致使貪等煩惱在自心中生起而造惡業,將因此而使自己墮到地獄等惡道中受極大痛苦的傷害。如是思惟後,再將正念置于心門前。

  

  30、伴隨上師尊 懼違堪布教 福者恭敬行 正念易生起

  

  如何讓正念生起呢?長時間親近自己的上師善知識,正念容易生起,所以依著伴隨上師生起正念。還有,有福報的人恭敬自心修學的戒律,如實依照授己沙彌、比丘戒的堪布的教導修學,害怕有所違越而使上師、堪布斥責、難過等。如此,容易生起不忘取舍處的正念。

  

  31、諸佛菩薩衆 無礙見一切 彼等之眼前 我乃恒安住

  

  上師、堪布、善知識們在遠方,自己一個人住在山林間時,雖然上師、師兄弟等其它人看不到,但是諸佛菩薩們,隨時都能無著無礙地看見一切諸法,就跟具足雙眼的人一樣,而自己沒有智慧眼就跟瞎子一樣,瞎子站在明眼人之前時,明眼人看得一清二楚。因此自己是經常安住在他們的面前的,要是心中生起貪等煩惱而進入惡的業道,需要想想諸佛菩薩們會難過,所以應該努力斷除惡行。

  

  32、如是思惟已 則具慚敬畏 如是隨念佛 常于彼心生

  

  如此思惟後,從自己這一方面來說是具羞恥心、恭敬自心所學的戒律;從他方面來說,是畏懼諸佛菩薩、上師、堪布、善知識等的難過。像這樣,一個具羞恥心、恭敬心、畏懼心的人,于隨念佛、法、僧、戒、舍、善神護法的六隨念(隨念,一再憶念之義。)中,光只是想到佛的名號,就能具有無量福德的隨念佛,將一再地在他的心中生起。

  

  33、正念于心門 爲護而安住 正知彼時臨 縱去亦複返

  

  當像守門員般不忘取舍的正念,爲守護像房子的心而安住在心門時,知道身體做了些什麼事,口說了什麼話,心中想什麼的正知自然就來。有時候正念雖逸失,要是能一再依止正知正念,過去忘失的也會慢慢再想起。

  

  

  (叁)、具正念正知學修心的行爲

  

  1、律儀戒

  

  (1)、叁門一切行爲應清淨

  

  34、如是心之始 知其有過失 彼時吾如樹 應穩持安住

  

  自己的心剛生出念頭時,就要加以觀察,發現惡念生起時,要知道像這樣的心會傷害今生來世,是有過錯的心;之後,應像大樹不爲風所動般地,穩固保持住自己的身、口和心,使叁門不追隨惡念而行。

  

  35、無義散漫望 吾恒不爲之 決志心思惟 恒常眼垂視

  

  無論何時,我都不生貪等煩惱而散亂地看無意義、不合法的事,心一定思惟取舍處且眼睛恒常垂視,只看前面四肘遠的地方。

  

  36、目倦休息故 偶看四周方 人現視線內 正視道聲好

  

  爲了讓因垂視而疲倦的眼睛休息,有時可稍微看看四方。在行進時,若有人出現在自己視線內,要用笑臉看著他問好、或慰問辛苦、或問一路順利等悅耳的問候語。

  

  37、爲察道途險 四處頻觀望 憩時觀來處 後方亦應看

  

  當走在危險的道路時,爲了察看是否有盜匪、猛獸、懸崖等,應一再觀看四方。在路途中需要休息時,臉看著走來的方向,同時也應該察看後方是否安全。

  

  38、前後觀察已 前進或折返 如是一切時 應知需而行

  

  一再觀察自己要去的前方和走過的後方有無危險後,若沒有危險和傷害者就繼續前進,若懷疑有危險就折回。像這樣,行住坐臥一切時候,知道自他所需的是什麼之後,依需要去做。

  

  39、謂身應如是 行動開始已 時時應觀察 此身如何住

  

  像修禅定時,稱說身體應該跏趺坐、挺直等,開始禅定後,應時時以正念正知觀看這身體是否如實安住著。

  

  40、盡力遍觀察 心之醉大象 如何不逸失 系于念法柱

  

  應時時努力一再觀察這顆被貪等煩惱左右的心,它就有如被用葡萄酒灌醉的大象,如何用正念正知將它系在思惟暇滿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業因果,輪回過患、或是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法的大柱上,使它不跑到其它地方去。

  

  41、精進習禅定 剎那亦不失 吾心何所行 如是一一觀

  

  無論如何都專注思惟和行持法義的禅定精進者,連一剎那也不放逸地安住著,要是偶爾稍有散亂,就看自己的這個心在想什麼?如此一再自己觀察自己的心,並安住定于善的所緣境上。

  

  42、危喜難嚴住 亦應隨遇安 經雲布施時 可舍微細戒

  

  遇到盜匪、猛獸、火災、水災等危急時,和布施乞丐、供養叁寶的喜宴等相關時候,如果根門不能安住于十分嚴謹的行爲,身語稍微緊張忙碌時,佛陀允許隨遇而安。《智慧無盡經》說:「上供叁寶、下施貧乞時,若無法守護細瑣的戒律,可以不守。」

  

  43、思已著手行 除彼莫思余 應以專注心 且先成辦彼

  

  例如,心裏計畫想先依止善知識聽聞這一部《入菩薩行論》,之後還要思惟修學,當實際開始聞思以後,在未完成前,除了此事之外,不再想其它如閉關修持或聞思其它經論之事。首先,心應專注如法聽聞、思惟這部論,等聽完後再聞思其它經論或閉關修持,應該依次修學才可以。

  

  44、如是事皆成 否則俱不成 隨惑非正知 如是不增長

  

  首先,將《入行論》從頭到尾聽聞、思惟之後,再依次聞思《入中論》等其它經論,當聞思達到不錯的程度後再實際修持,如此依次修學,前後都會做得很好。如果前者尚未完成,就中途停止做其它事情,結果前後兩者都做不好,這是使人疲倦的原因。有如走路時,不先擡一腳卻是兩腳一起擡,是使人跌倒的原因一樣。如果前面完成再做後面的,那不管什麼事從頭到尾,都不會使非正知的隨煩惱增長。

  

  

  (2)、守戒不違墮

  

  45、無益衆閑談 諸多精彩戲 皆要涉入時 于彼應斷貪

  

  爲了讓小孩、病人、老人們高興的緣故,有人說些各式各樣的玩笑,或爲了讓其它世間人高興的緣故,而有音樂、舞蹈、唱歌、魔術等多種精彩的節目,非聽、非看不可時,也應不貪戀它們。總之,應視一切法如幻術般地修練自心。

  

  46、若無義挖土 割草與繪地 應憶如來教 畏懼立即舍

  

  要是心念放肆地去做不是爲了蓋廟、建塔等合乎教法之事而無意義地挖土、搬石頭,或不是爲了製作墊子而割草、伐木,以及沒有必要地在地上畫畫,火燒、刀砍生長的谷類水果種子等事時,應想到佛陀曾製定不許從事這些事的戒律後,以害怕違反、會墮惡道的心情,馬上舍棄。

  

  47、若身欲移動 或口欲言語 首當觀己心 賢者如理行

  

  當想稍微移動自身的手腳等,或嘴巴想跟別人說話時,應具正知正念。先觀察自心的動機是善抑或是惡,若是惡的動機就舍棄,動機善則如理行之,總之,菩薩賢者身體的行爲、嘴巴的言語等都要合于理、合乎教法地如實去做。

  

  48、自心當貪著 及欲瞋恚時 不作不言說 如樹安穩住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品 護正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