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品 護正知▪P3

  ..續本文上一頁

  1. 當自心貪著伴侶、財物等等,或

  2. 想對傷害的敵人,不喜歡的人生氣時,

   身應暫時不做事、嘴巴暫不說話,心要把持得像樹一樣安住。

  

  49、掉舉與譏笑 我慢或驕矜 意樂揭他過 挑過或欺騙

  

  3. 心散逸于境,掉舉時;

  4. 想譏笑他人時;

  5. 具有我慢的想法時(我慢分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6. 具有驕矜的想法(驕矜有五種:種姓驕、容貌驕、年少驕、權勢驕、博聞驕);

  7. 想當面或背地裏揭發他人的過失;

  8. 爭端已經調和卻又想要挑起的挑撥離間心;

  9. 想要欺騙他人時。

  

  50、努力求自贊 或指責他人 惡罵與爭鬥 彼時如樹住

  

  10. 心想講述贊美自己和己方的功德;

  11. 想指責別人的過失;

  12. 想用粗言惡語罵人;

  13. 想與他人爭鬥的挑釁心生起時,

  也是暫時身不造作、口不說,心要像樹一樣安住。

  

  51、若思利敬名 或欲差仆役 或思人侍奉 彼時如樹住

  

  14. 想獲得衣食等的供養;

  15. 追求別人的恭敬,像鋪座、脫帽、頂禮等;.

  16. 想美名遠播;

  17. 希望有仆人供差遣;

  18. 希望家裏有鋪床、蓋被、倒茶的侍者服侍,

  當有這些想法時,也是暫時身不做、口不說、心要能像樹一樣把持安住。

  

  52、漠視舍利他 亟欲求自利 或欲語心生 彼時如樹住

  

  19. 心裏漠視、舍棄利他的機會時;

  20. 格外地想追求自利時;

  21. 想說舍利他求自利的言語時,

  當這些想法産生的時候,應該暫時身不做,口不說,心要像樹一樣安住。

  

  53、不耐懶與懼 厚顔言無義 戀親友心生 彼時如樹住

  

  22. 有不能忍受傷害的想法;

  23. 有懈怠的想法;

  24. 有害怕難行的行爲、無我空性義等的想法;

  25. 厚顔狂妄,自己沒有卻說有功德、有能力;

  26. 說沒有意義、無羞恥、不該說的話;

  27. 對自己的親友生起極貪戀的心,

  這些時候都應暫時身不做、口不說、心不動像樹一樣地把持安住。

  

  54、觀察勤于惑 無義之心已 勇士依法治 堅固持此心

  

  用正知不斷地觀察自心,是不是勤于如上所說之産生煩惱罪行的二十七個門徑和其它無意義的挖土、割草與在地上畫畫等事,當這些煩惱心生起時,勇士菩薩心中依著對治法,讓心不散逸于境上,不被煩惱左右,穩固嚴謹地把持著。

  

  55、肯定信心強 堅定恭有禮 知慚與畏懼 溫和勤悅他

  

  行善時必備的九種順緣:

  1. 肯定所行的善有利益,

  2. 對所行的善有清淨的信心,

  3. 對于所行的善,承諾要如法去做後,在還未完成之前,意志堅定,絕不懈怠、拖延,

  4. 對教導自己何者是應行之善的善知識,極爲恭敬,

  5. 尊重禮遇值得供養承侍的叁寶、上師、堪布、善知識等,

  6. 因己是修行者或具戒律者,所以知羞恥、不作惡行,

  7. 畏懼愧對堪布、上師、師兄弟和施主,

  8. 根門十分溫和,

  9. 努力地讓被度化者的心情感到愉快。

  

  56、凡夫諸意願 不合莫生厭 因惑生此心 思已懷慈愛

  

  雖然如此利他行善,但是弟子們有些高興,有些不高興,彼此不合,不要因爲凡夫的這些不同意願而感到厭煩、泄氣。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使提婆達多、善星比丘等一些弟子感到高興,更何況凡夫的我。因此心不疲厭,生歡喜的這樣想,自己的弟子們因貪瞋嫉妒競爭等煩惱生起,所以才有或高興、或不高興的想法産生,因而盡自己所能地慈悲攝受他們。

  

  57、無罪善事上 行利己和他 且如幻無我 恒常持此心

  

  當自己生在任何善道時,于無過的所有善事上,于己是依止上師聽法,思惟法義和依法修持;于他是爲他說法,行布施等等,當實際在做這些善事時,一切就像幻象、鏡中影、魔術師變化的影像,沒有我和我的,沒有執著貪戀地常持心于善的所緣境上。

  

  58、曆劫獲勝暇 再叁思惟已 此心如須彌 不動穩把持

  

  經過從無始以至今日的長時間,終于在這一世脫離沒有時間修行的八無暇處,得到殊勝的閑暇人身。這人身從因、比喻、數目上來看,都是非常難得的,不斷思惟這種殊勝情形後,心要如上面所說的那樣有如須彌山般地安住不動搖,若心動時則全趣向善的所緣境。總之,不管遇到什麼外緣,心都要像須彌山不動搖,不被惡友或是煩惱妄念動搖,堅定地把持著。

  

  

  2、攝善法戒

  

  (1)、應舍不學戒的因 ─ 貪戀身體

  

  59、貪肉雕鷹禽 拖拉扯我屍 心既無不喜 何故今愛惜

  

  不應該用任何財物養護這個自己極爲貪戀的身體,試想如果自己死亡,喜歡人肉和血的雕鷹,互相爭奪、破壞、拖拉、吃食自己的身體時,我執的心並不會不高興,也不加以保護,那麼現在爲什麼要愛護這血肉之軀體呢?爲什麼要用衣服遮蔽,用食物喂食和清洗、服侍它呢?這真是不合理。

  

  60、執身爲我所 心汝何故護 汝彼二各別 汝要彼何爲

  

  心識啊!你執持這個不幹淨的血肉身體爲你的之後,爲什麼要保護這低劣可憐的身體?事實上,心識你和這身體兩者是不同的,身是物質,心是意識,物質跟意識的自性不同,既然如此,你還要這身體做什麼呢?

  

  61、癡意汝何故 不持淨樹身 怎可護腐臭 穢聚之幻輪

  

  或許你認爲身體是心識所依靠之處,所以應該保護,那麼,愚昧的心識啊!你爲何不一開始就執持那由樹木所做的,既美又幹淨的人形爲你的身體呢?這個由血、肉、脂肪、黃水、尿、膿、口水、涎等許多不淨物質所彙聚的機器,它的本質是腐爛、汙穢、滴漏和惡臭的,怎麼可以執持這樣的蘊身爲自己所有而加以保護呢?如果還是執持這個身體是心的依靠處,認爲它是可人的,那麼且讓我們仔細來觀察一下。

  

  62、首先以己意 分開皮膚層 複以智慧劍 剮肉離骨網

  

  首先,佛說身體外層皮膚共有七層,用自己的心將這些層次一一分開,觀察它是否爲幹淨、可人、有價值的?還有,佛說皮膚裏面的肉有五百把,用智慧之刀將這些肉和筋,從叁百六十根骨頭的網縫中分開置一旁,觀察它是否幹淨、可人、有價值的?

  

  63、衆骨亦分解 觀察至髓間 自己細細觀 此有何精要

  

  再將所有骨頭的關節都一一分開,直到裏面的骨髓之間,也用智慧觀察是否爲幹淨、可人、有價值的?如此,心識不斷地觀察身體,從頭上的發尖到腳指甲尖、從最表面的皮膚到最裏面的骨髓,究竟這中間有什麼精妙、幹淨、可人的東西呢?

  

  64、如是勤尋覓 若未見精要 何故汝猶貪 保護此身軀

  

  像上面所講那樣,在這個身體上,心識雖不斷地努力觀察尋找,但是卻無法找到些許精妙、可人、有價值的東西,那麼,你這充滿我執的心識,爲何還貪戀地保護這個身體呢?

  

  65、若穢不堪食 血亦不宜飲 腸亦不適吮 汝要身何爲

  

  有我執的心識啊!你既不能吃這個身體上的膿、黃水、尿、屎等不幹淨的東西,也不能喝血管內的血,也不能吸吮小腸大腸,那麼,你需要這不幹淨的身體做什麼呢?

  

  66、若爲狐鹫食 護身乃可也

  

  因此,事實上是不需保護這身體的。你現在保護這個身體,其實只是爲了那些根本沒有穢淨分別的狐狸、雕鷹等保護食物罷了,當然你要這樣認爲那也是可以的啦!(事實上並不應如此想的。)

  

  諸衆人身軀 唯是供差遣

  

  那麼,這個身體到底是做什麼用的?事實上,只適合差遣衆人的身體來如法行持正法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工作。

  

  67、汝雖如是護 無慈死之神 奪已施鳥犬 彼時複如何

  

  充滿我執的心識啊!你雖然在這一生中,用衣食滋養、保護、清洗、承侍這個身體,但是當死亡的時候,沒有愛心、悲心的閻羅王,用力從你這兒搶走身體後,就送給鳥、狗、狐狸和野狼等當食物,那時你又能如何呢?

  

  68、若仆不堪使 亦不予衣食 養身卻他去 汝何苦喂養

  

  世間上如果仆役不聽差遣,事情辦得不好,主人就不會如數給予衣食、工資、獎金等,那麼心識用衣食喂養這身體一輩子,到最後死亡時,卻仍是身心各自分開,身體到他處成爲鳥、狗等的食物。既然這樣,充滿我執的心識,你爲什麼要在身體瘦扁、血幹之前,辛苦地養護它呢?

  

  69、予身薪資已 令辦己之事 無益則于彼 一切不應予

  

  那麼該怎麼做呢?給這身體眼前夠用的衣食薪資,既不是差到無法養身,也不是多到連不需要的都全給它,然後讓它如實地做心識所需要的聽聞、思惟、修持正法等工作。若無利于自他,就不將自己所有的衣食財物,拿去喂養這個身體,並且應該以上供叁寶、下施貧窮等利他爲主。

  

  70、視身爲舟筏 唯是去來依 爲辦衆生利 修成如意身

  

  將身體看做是從輪回苦迫的此岸渡到成佛彼岸的船筏,以及成佛後度化衆生脫離輪回的工具,爲了成辦一切衆生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我要將這個身體修練成如意滿願的相好莊嚴佛身。

  

  

  (2)、精通修持的方法

  

  71、如是自主地 恒常展笑顔 去怒紋皺眉 直成衆生友

  

  要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心主導著身、語二者,而心又被對治法駕禦著,如是自主地,經常以笑臉看衆生,將生氣的怒紋和板著的臉孔全都舍去,做衆生新交往不熟的好親友,內心誠懇、正直不狡詐。

  

  72、座等勿隨意 發出重聲響 不用勁開門 常喜柔細語

  

  不要隨便讓床…

《入菩薩行論 第五品 護正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