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座椅、墊褥、器皿等突然發出巨響,因會惱亂禅定的緣故;也不要大聲開啓上師、師兄弟住處的門板。總之,應常謙卑、輕聲細語地不讓人看到、聽到。
73、水鷗貓盜賊 潛行無聲息 成辦所欲事 能仁如是行
譬如水鷗、貓和盜賊,經常無聲無息地潛行,因此能完成他們各自心中之所願,像水鷗捕到魚、貓捉到老鼠、盜賊偷得財物,就像這樣,菩薩們經常輕聲細語、平和地行持。
74、善于鼓勵人 不請饒益語 恭敬頂戴受 恒爲衆人徒
出于助人的心理,善于鼓勵他人努力求學或存好心助人等;以及自己所不知的,雖未請求對方教導或幫助,對方卻主動地給予有益的教導,對于這些都應該高興恭敬地頂戴接受,自己願常爲這些善心教導者的弟子。
75、于諸善言說 應歎稱善說 若見積福德 贊歎生歡喜
聽到說法等的一切善言說,都應毫無嫉妒地隨喜贊美:「你說得好!」還有看到、聽到上供叁寶、下施貧乞、塑佛像、印經典、蓋塔等宏揚法筵的行善積福,沒有不悅的嫉妒或競爭,應贊歎功德,心生歡喜。
76、暗地稱功德 稱德亦隨行 若稱己功德 應知彼有德
當面贊歎對方的行善積福,若有谄媚、阿谀之嫌,則背地稱說他的功德;若聽到別人稱說、贊歎自己親友或敵人的功德時,自己也應該隨喜稱說:「正是!正是!」並跟著贊歎他的功德;若聽到有人稱說自己的功德時,應知此人是有功德的人,是好心腸的,是看一切現象都是清淨的人。
77、諸行皆爲喜 此喜價難估 是故以他德 享受隨喜樂
自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爲了自心的快樂,對于別人的功德,自己不嫉妒且感到高興,這是極稀少、用高價也難買到的,因此,藉他人所做的聞思修、聽講等功德,讓自己享受沒有嫉妒而隨喜的快樂。
78、于我今無損 來世亦大樂 因嫉不悅苦 來世亦大苦
隨喜他人的功德所享受的快樂,這一世不會耗失,來世身心也會得到大快樂,要是因嫉妒而對他人的功德感到不高興,不但今生內心不快樂,遭受痛苦,來世也將會因爲嫉妒的異熟果報,墮到惡道,身心遭受極大的痛苦。
79、出言當緩悅 義明語相關 離貪及瞋恚 柔和且適中
當回答他人所詢問的任何世間和佛法的問題時,應該具足益語六支,就是悠閑緩慢、前後字句不重複有條理、所說內容非常清晰、好聽悅意、沒有愛慕自己、瞋恚他人的字眼,說法、用語溫和且多寡適中。
80、縱眼視衆生 亦念依彼等 吾乃成佛道 故應誠慈視
縱使眼睛看人或動物等其它衆生時,也要想:自己是依靠他們才生起了菩提心,之後經過叁大阿僧只劫,修學布施等的六度終能成佛。因此,心續必須正直誠懇地用那像母親般的慈愛眼光去看他們。
81、常以熱切心 或以對治心 值福恩悲田 成就大福善
爲了使所行之善成爲大善,必需掌握幾個要領:
1. 時間上持之以恒,每天不間斷地行善修持;
2. 想法上需具足信心、悲心,以非常熱切想做的動機,積極去做所要做的善;
3. 對治法上,以對治煩惱過失的動機行善。例如,布施自己珍愛的財物來對治吝啬,以承諾戒除難斷舍的事情來對治犯戒;
4. 在福田上,以依供養叁寶功德田所生善根、依報答父母饒益田所生善根、依止既是功德田又是饒益田的上師、堪布、善知識所生善根,及善待異鄉客、長期病患、可憐貧困者的苦難田所生善根。
掌握上述要領,將使所行之善都成大善。反之,如恒常殺生,或以非常喜愛殺生的動機來造惡,則將成大罪惡。
82、善巧具信已 吾常行善業 一切善法業 誰亦不仰仗
能知曉一切善行的關鍵,例如:知道行善前的發菩提心、行善時的無得及行善後的回向,具足這叁殊勝法,就是善于行善。而且對所做的善具有勝解的信心之後,自己應經常自主自願地行六度、四攝法等諸菩薩行事業,以及聞思修等善事,不依賴任何人的激勵或驅使,不需和父親商量,也不需詢問母親,自己決定了就去做。
83、施等波羅蜜 愈上愈殊勝 勿因小失大 首重思他利
佛經中說:「在家行布施,出家持戒律。」還說:「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所以,波羅蜜的行持,應該是上層比下層殊勝,不可因爲功德較小的布施貧困,而舍去功德較大的持戒,但也不是一成不變,菩薩主要考慮的是何者對衆生最有利。
3、饒益衆生戒
(1)、以利他爲己任
84、如是知曉已 應恒勤利他 具悲遠見佛 于彼亦開遮
知道律儀戒和攝善法戒之後,應更精進于饒益衆生戒,勤于利他。菩薩的叁種戒律,一般而言,初學者主要修學律儀戒;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勝解行菩薩們,于律儀戒上再以攝善法戒爲主要修學的戒律;登地菩薩于此二戒之上,再以饒益衆生戒爲主要行持的戒律。像這樣不爲自利,常勤于利他的菩薩,具無緣大悲而且深刻探究實況,明辨何者是眼前雖遭小痛苦,終究獲得快樂之行業,何者是眼前有些小快樂,終遭痛苦之行業。佛陀甚至允許大志的菩薩們去做聲聞、緣覺和初學菩薩所不准做的殺生等七種身、語的惡業。例如,大悲商主爲救黑人短矛(人名),不讓他造殺五百商人墮地獄的惡業,于是殺了黑人短矛;還有婆羅門童子噶瑪,爲了救富商之女,不讓她自殺,他自己舍棄梵行,跟富商之女結合十二年。像這些情形,佛陀說他們圓滿了多劫的資糧。
(2)、以財施和法施攝受
85、分食予惡趣 無怙住戒者 己食唯適量 叁衣余可施
出家的沙彌、比丘菩薩,每天托缽,將獲得的一滿缽食物分成四份,一份施給鳥、狗等惡趣畜生,一份施給無怙的乞丐,一份施給持戒或是生病的法友,一份給自己。吃的時候要適量,吃過多身體沈重,吃太少身體虛弱無法修行。所以,多少要適宜,可能的話,順便施一把給藥叉或是藥叉母子。護身的衣服除了叁法衣(祖衣、七衣、五衣)不可以布施以外,其余的可以施給他人。一般而言,佛說:出家菩薩不行財布施,以法布施爲主。要是有瑣碎的紙、筆、墨水等當然可以布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爲小事傷 倘若如是行 速滿衆生願
自己用來修行正法的殊勝八暇十圓滿的身體,不可以因爲瑣碎的小善,像爲了喂養小蟲,而傷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所以聖天說:雖然看這個身體像仇敵,但是仍要保護它。如此,用適量的衣食保護身體,自己精進行善,並將此善根爲利他而回向,將迅速圓滿衆生的願。因此有這一說:具戒長存,由此生大福德。
87、悲心未清淨 不應施此身 今生或他世 爲大利乃施
悲心什麼時候才清淨呢?龍樹怙主說:「若從內心深處證得〝本無自性〞,自然對沈溺在輪回泥沼中的衆生生起悲心。」就像龍樹怙主所說的,直到登地親見法性真谛以後,悲心才清淨。因此,未登地的初學菩薩不該施舍自己的身體,應該加以保護,《學集論》中也說:觀藥樹舒服悅意,根莖葉果有用途,此由保護種子生。佛藥樹也一樣,凡夫未到時候不可舍身,應善加保護。然而如果舍棄自己的身體可以有很大的利益,像能救五個人、或十個人、或一百個人的性命,或是能利益佛法,那麼不管是今生或是他世,都可以舍,如遇到這種情形,佛陀是允許初學菩薩舍身的。就像過去爲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藏王智光將自己的身體給噶洛王一樣。
88、不敬不說法 無病纏頭者 撐傘持刀杖 覆頭等不說
攝受弟子時,應分辨是否可以對他說法,對說法的上師和上師所說的法不恭敬者,不可對他說法,至于怎麼知道恭不恭敬呢?生病者例外,如果沒病卻用衣服等物纏著頭,或手撐著傘,非老人、病人卻手拿著拐杖,或手中持著刀等武器,或包裹著頭等,這些都是心不恭敬法所表現出來的行爲,所以不對他們說法。
89、劣不言深廣 不示無伴女 勝劣之諸法 等同皆恭敬
聽法弟子若是心量小的聲聞緣覺根性,則不對他們說大乘甚深空性法和廣大五道十地的論述。說法者若爲出家衆,不單獨在一個房間內對無人陪伴的婦女說法,恐遭他人非議而毀謗佛法。說法時,對所說的小乘法和殊勝的大乘法要同樣恭敬,知道兩者都是佛陀善巧方便依衆生根器而說的,都是脫離輪回的因,如果貪愛大乘法而對小乘法不恭敬,佛經上說:「執持佛說的某些法,又認爲佛說的其它某些法是不好的,就是犯了棄法罪,此人罪過不輕。」
90、廣大法器者 不予淺劣法 行不應全舍 不以經咒欺
接受法教的弟子,若是堪受大乘深廣教法的利根器,不可以引導他入聲聞小乘法,若引導他入小乘法,以大乘的菩薩戒來看,就是犯了根本墮。雖然清楚堅定地知道無我等諸法空性見,但是業果之行卻不可全舍棄。總之,〝見〞雖然像天空般廣大,〝行〞卻應像面粉般細密,無論何時都不舍棄業因果,不舍棄行善去惡的取舍。有些經上說,某某經念一遍、五遍或十遍、百遍,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利益,或說某咒念多少遍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不可以因爲有些經典這麼說,就告訴他人只要念某經或某咒多少遍就可以清淨罪障了,其它法都可以不用。如果這樣說就是以經咒騙人,要知道佛的教法是根據徒衆不同的想法,而有隱含義與非隱含義、了義與不了義等,各式各樣不同的講法,不可以經咒騙人。
(3)、慎防他人不信
91、牙木唾液等 吐棄應掩埋 平地食用水 棄尿遭人斥
去除口中不淨氣味的洗牙木嚼完後和口水等,不吐棄于寺廟、僧舍、上師、堪布前,爲避免他人生不信之心,應用土將它掩蓋起來;將尿屎等物棄倒在他人食用的幹淨水中和平地上…
《入菩薩行論 第五品 護正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