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座椅、垫褥、器皿等突然发出巨响,因会恼乱禅定的缘故;也不要大声开启上师、师兄弟住处的门板。总之,应常谦卑、轻声细语地不让人看到、听到。
73、水鸥猫盗贼 潜行无声息 成办所欲事 能仁如是行
譬如水鸥、猫和盗贼,经常无声无息地潜行,因此能完成他们各自心中之所愿,像水鸥捕到鱼、猫捉到老鼠、盗贼偷得财物,就像这样,菩萨们经常轻声细语、平和地行持。
74、善于鼓励人 不请饶益语 恭敬顶戴受 恒为众人徒
出于助人的心理,善于鼓励他人努力求学或存好心助人等;以及自己所不知的,虽未请求对方教导或帮助,对方却主动地给予有益的教导,对于这些都应该高兴恭敬地顶戴接受,自己愿常为这些善心教导者的弟子。
75、于诸善言说 应叹称善说 若见积福德 赞叹生欢喜
听到说法等的一切善言说,都应毫无嫉妒地随喜赞美:「你说得好!」还有看到、听到上供三宝、下施贫乞、塑佛像、印经典、盖塔等宏扬法筵的行善积福,没有不悦的嫉妒或竞争,应赞叹功德,心生欢喜。
76、暗地称功德 称德亦随行 若称己功德 应知彼有德
当面赞叹对方的行善积福,若有谄媚、阿谀之嫌,则背地称说他的功德;若听到别人称说、赞叹自己亲友或敌人的功德时,自己也应该随喜称说:「正是!正是!」并跟着赞叹他的功德;若听到有人称说自己的功德时,应知此人是有功德的人,是好心肠的,是看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人。
77、诸行皆为喜 此喜价难估 是故以他德 享受随喜乐
自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心的快乐,对于别人的功德,自己不嫉妒且感到高兴,这是极稀少、用高价也难买到的,因此,藉他人所做的闻思修、听讲等功德,让自己享受没有嫉妒而随喜的快乐。
78、于我今无损 来世亦大乐 因嫉不悦苦 来世亦大苦
随喜他人的功德所享受的快乐,这一世不会耗失,来世身心也会得到大快乐,要是因嫉妒而对他人的功德感到不高兴,不但今生内心不快乐,遭受痛苦,来世也将会因为嫉妒的异熟果报,堕到恶道,身心遭受极大的痛苦。
79、出言当缓悦 义明语相关 离贪及瞋恚 柔和且适中
当回答他人所询问的任何世间和佛法的问题时,应该具足益语六支,就是悠闲缓慢、前后字句不重复有条理、所说内容非常清晰、好听悦意、没有爱慕自己、瞋恚他人的字眼,说法、用语温和且多寡适中。
80、纵眼视众生 亦念依彼等 吾乃成佛道 故应诚慈视
纵使眼睛看人或动物等其它众生时,也要想:自己是依靠他们才生起了菩提心,之后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修学布施等的六度终能成佛。因此,心续必须正直诚恳地用那像母亲般的慈爱眼光去看他们。
81、常以热切心 或以对治心 值福恩悲田 成就大福善
为了使所行之善成为大善,必需掌握几个要领:
1. 时间上持之以恒,每天不间断地行善修持;
2. 想法上需具足信心、悲心,以非常热切想做的动机,积极去做所要做的善;
3. 对治法上,以对治烦恼过失的动机行善。例如,布施自己珍爱的财物来对治吝啬,以承诺戒除难断舍的事情来对治犯戒;
4. 在福田上,以依供养三宝功德田所生善根、依报答父母饶益田所生善根、依止既是功德田又是饶益田的上师、堪布、善知识所生善根,及善待异乡客、长期病患、可怜贫困者的苦难田所生善根。
掌握上述要领,将使所行之善都成大善。反之,如恒常杀生,或以非常喜爱杀生的动机来造恶,则将成大罪恶。
82、善巧具信已 吾常行善业 一切善法业 谁亦不仰仗
能知晓一切善行的关键,例如:知道行善前的发菩提心、行善时的无得及行善后的回向,具足这三殊胜法,就是善于行善。而且对所做的善具有胜解的信心之后,自己应经常自主自愿地行六度、四摄法等诸菩萨行事业,以及闻思修等善事,不依赖任何人的激励或驱使,不需和父亲商量,也不需询问母亲,自己决定了就去做。
83、施等波罗蜜 愈上愈殊胜 勿因小失大 首重思他利
佛经中说:「在家行布施,出家持戒律。」还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所以,波罗蜜的行持,应该是上层比下层殊胜,不可因为功德较小的布施贫困,而舍去功德较大的持戒,但也不是一成不变,菩萨主要考虑的是何者对众生最有利。
3、饶益众生戒
(1)、以利他为己任
84、如是知晓已 应恒勤利他 具悲远见佛 于彼亦开遮
知道律仪戒和摄善法戒之后,应更精进于饶益众生戒,勤于利他。菩萨的三种戒律,一般而言,初学者主要修学律仪戒;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胜解行菩萨们,于律仪戒上再以摄善法戒为主要修学的戒律;登地菩萨于此二戒之上,再以饶益众生戒为主要行持的戒律。像这样不为自利,常勤于利他的菩萨,具无缘大悲而且深刻探究实况,明辨何者是眼前虽遭小痛苦,终究获得快乐之行业,何者是眼前有些小快乐,终遭痛苦之行业。佛陀甚至允许大志的菩萨们去做声闻、缘觉和初学菩萨所不准做的杀生等七种身、语的恶业。例如,大悲商主为救黑人短矛(人名),不让他造杀五百商人堕地狱的恶业,于是杀了黑人短矛;还有婆罗门童子噶玛,为了救富商之女,不让她自杀,他自己舍弃梵行,跟富商之女结合十二年。像这些情形,佛陀说他们圆满了多劫的资粮。
(2)、以财施和法施摄受
85、分食予恶趣 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 三衣余可施
出家的沙弥、比丘菩萨,每天托钵,将获得的一满钵食物分成四份,一份施给鸟、狗等恶趣畜生,一份施给无怙的乞丐,一份施给持戒或是生病的法友,一份给自己。吃的时候要适量,吃过多身体沉重,吃太少身体虚弱无法修行。所以,多少要适宜,可能的话,顺便施一把给药叉或是药叉母子。护身的衣服除了三法衣(祖衣、七衣、五衣)不可以布施以外,其余的可以施给他人。一般而言,佛说:出家菩萨不行财布施,以法布施为主。要是有琐碎的纸、笔、墨水等当然可以布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为小事伤 倘若如是行 速满众生愿
自己用来修行正法的殊胜八暇十圆满的身体,不可以因为琐碎的小善,像为了喂养小虫,而伤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所以圣天说:虽然看这个身体像仇敌,但是仍要保护它。如此,用适量的衣食保护身体,自己精进行善,并将此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将迅速圆满众生的愿。因此有这一说:具戒长存,由此生大福德。
87、悲心未清净 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世 为大利乃施
悲心什么时候才清净呢?龙树怙主说:「若从内心深处证得〝本无自性〞,自然对沉溺在轮回泥沼中的众生生起悲心。」就像龙树怙主所说的,直到登地亲见法性真谛以后,悲心才清净。因此,未登地的初学菩萨不该施舍自己的身体,应该加以保护,《学集论》中也说:观药树舒服悦意,根茎叶果有用途,此由保护种子生。佛药树也一样,凡夫未到时候不可舍身,应善加保护。然而如果舍弃自己的身体可以有很大的利益,像能救五个人、或十个人、或一百个人的性命,或是能利益佛法,那么不管是今生或是他世,都可以舍,如遇到这种情形,佛陀是允许初学菩萨舍身的。就像过去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藏王智光将自己的身体给噶洛王一样。
88、不敬不说法 无病缠头者 撑伞持刀杖 覆头等不说
摄受弟子时,应分辨是否可以对他说法,对说法的上师和上师所说的法不恭敬者,不可对他说法,至于怎么知道恭不恭敬呢?生病者例外,如果没病却用衣服等物缠着头,或手撑着伞,非老人、病人却手拿着拐杖,或手中持着刀等武器,或包裹着头等,这些都是心不恭敬法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以不对他们说法。
89、劣不言深广 不示无伴女 胜劣之诸法 等同皆恭敬
听法弟子若是心量小的声闻缘觉根性,则不对他们说大乘甚深空性法和广大五道十地的论述。说法者若为出家众,不单独在一个房间内对无人陪伴的妇女说法,恐遭他人非议而毁谤佛法。说法时,对所说的小乘法和殊胜的大乘法要同样恭敬,知道两者都是佛陀善巧方便依众生根器而说的,都是脱离轮回的因,如果贪爱大乘法而对小乘法不恭敬,佛经上说:「执持佛说的某些法,又认为佛说的其它某些法是不好的,就是犯了弃法罪,此人罪过不轻。」
90、广大法器者 不予浅劣法 行不应全舍 不以经咒欺
接受法教的弟子,若是堪受大乘深广教法的利根器,不可以引导他入声闻小乘法,若引导他入小乘法,以大乘的菩萨戒来看,就是犯了根本堕。虽然清楚坚定地知道无我等诸法空性见,但是业果之行却不可全舍弃。总之,〝见〞虽然像天空般广大,〝行〞却应像面粉般细密,无论何时都不舍弃业因果,不舍弃行善去恶的取舍。有些经上说,某某经念一遍、五遍或十遍、百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或说某咒念多少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不可以因为有些经典这么说,就告诉他人只要念某经或某咒多少遍就可以清净罪障了,其它法都可以不用。如果这样说就是以经咒骗人,要知道佛的教法是根据徒众不同的想法,而有隐含义与非隐含义、了义与不了义等,各式各样不同的讲法,不可以经咒骗人。
(3)、慎防他人不信
91、牙木唾液等 吐弃应掩埋 平地食用水 弃尿遭人斥
去除口中不净气味的洗牙木嚼完后和口水等,不吐弃于寺庙、僧舍、上师、堪布前,为避免他人生不信之心,应用土将它掩盖起来;将尿屎等物弃倒在他人食用的干净水中和平地上…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