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品 不放逸

  

  

  于進退處小心謹慎的不放逸品,是讓菩提心寶不退失之叁品中的第一品。

  

  一、內容

  

  (一)、略說

  

  1、佛子既如是 固持菩提心 恒勤勿散亂 莫違諸學處

  

  佛子菩薩們依前、正、結行等純淨的儀軌,自心極爲穩固地受持願、行菩提心後,心不散亂不放逸,應經常努力于不違越菩薩學處的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衆生戒。努力的方法則是依菩薩所受的菩提心戒,舍違犯和近似不違犯(實際已犯),而取不違犯和近似違犯(實際不違犯)。

  

  (二)、廣說

  

  1、思惟所修的戒而不放逸

  

  (1)、意樂發心不退

  

  2、凡事不慎思 輕率不細察 雖允諾承辦 後可思舍否

  

  什麼理由不舍菩提心呢?世間事有時不經考慮就答應從事,如建造房子或任何一件事,事前對它是否有意義並未全盤觀察就答應去做,隨後再加以觀察時,如果具足完成的條件就照承諾去做,若是發現條件不足,是可以舍棄的,但是,對菩提心的承諾就不是如此。

  

  3、諸佛及佛子 大慧所觀察 吾亦屢思擇 有何可拖延

  

  菩提心是經毫無迷惑的諸佛和其心子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智慧者們一再觀察的,不但這樣,自己也已經在前面講述菩提心利益品時,一再地觀察過了,現在所要做的只是如法修學菩薩學處罷了,對此還有什麼好拖延的呢?

  

  4、 若誓利衆生 而不勤踐履 則爲欺有情 來生何所似

  

  假若受持菩提心以後又拋棄菩提心,將使自己趣向惡道。如果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做了要令未解脫輪回的衆生得到解脫、要使未脫離惡道的脫離惡道等的承諾後,就應該不拖延地如實去做這些事情,要是不做的話,就是打妄語欺騙天、阿修羅等一切衆生,犯下這個過失,自己來生的趣向將是如何呢?除了趣向惡道外再也沒有其它適當的去處了。

  

  5、 意若思布施 微少凡常物 後卻未施予 經說墮餓鬼

  

  舉例來說:雖然只是在心中想將一些幹飯等平常的物品,布施給烏鴉等有情,但後來卻未真正布施,《正法念處經》中說:「若意欲布施,爾後卻不爲,將生餓鬼道,若實已承諾,爾後未施予,將生地獄道。」

  

  6、 懇請衆生赴 無上安樂宴 後卻欺衆生 雲何生善道

  

  已經誠心邀請天等一切衆生來做客,承諾讓他們享受無上菩提佛果的快樂,之後若沒有照自己的承諾去做,就是說謊欺騙天等一切衆生。由于這個過患,自己于來世怎可能生到善道呢?

  有人說這似乎跟《金色傳記》所講的矛盾,在《金色傳記》中記載著,過去舍利子在發菩提心後,親近承事萬尊佛並利益衆生。在他是比那夏王時,有一惡魔變成一位婆羅門,乞求舍利子的右手,舍利子將右手砍下後,用左手拿給他,惡魔卻不接受,舍利子因此厭倦而舍棄菩提心戒,但是,後來他並沒有墮到惡道,反而獲得聲聞的阿羅漢果。還有,一個人行了四十劫的菩提行後,舍棄菩提心,也獲得辟支佛果。因此有人認爲傳記中的說法和這裏的說法互相矛盾。若是有這樣的質疑,答案就在下面。

  

  7、 有人舍覺心 亦獲解脫果 業法不思議 唯一切智知

  

  像舍利子這樣的人,雖因惡魔損惱而舍棄菩提心,結果不但沒有墮到惡道,還證得聲聞的菩提得到解脫,這是舍利子本身過去的業力和佛陀引導的事業不可思議所致。總之,衆生的業法不可思議,佛行事業的做法不可思議,咒和藥的力量也不可思議。這些,只有一切智的佛陀才知道,不是其它人所能了知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舍利子是化現的聲聞,在過去修菩提行被惡魔損惱時,僅僅是示現舍菩提心,並不是真正舍,所以假裝舍棄菩提心是度化像惡魔等的不淨衆生,讓他們能解脫的利生事業,像這樣的利生事業法不可思議,只有一切智的佛陀才知道。這兩種解釋法都可以。

  

  (2)、利他退轉的過患

  

  8、菩薩墮罪中 此罪爲最重 此墮若産生 衆生利羸弱

  

  舍棄菩提心是菩薩墮罪中十分嚴重的罪過,其道理有如《聖集經》中說:「雖千萬劫行十善道,若生起追求辟支佛、阿羅漢果之心,是違犯菩提心戒的,依照菩提心戒來看,這有缺失的發心,比他勝罪過還要重。」可見舍菩提心實是菩薩墮罪中極重的罪過,一旦因舍棄菩提心而産生罪過,那麼所成辦的衆生利益是極爲羸弱的,這是因爲自心産生墮罪,無力行利他。

  

  9、有人僅剎那 障菩薩福德 因損衆生利 無邊惡趣報

  

  若一個人,雖然僅在剎那間障礙菩薩的福德,例如菩薩要施一把食物給畜生,而有人加以障礙,使此菩薩利益衆生的力量變弱,這個製造障礙者因爲這個罪過,來世生于惡道的果報將無量無邊。在《極寂靜決定神變經》中說:「有人殺害南瞻部洲的一切衆生並且搶奪他們的財物,其罪過不如有人障礙菩薩修善,菩薩甚至僅是布施一把食物給畜生,亦是成佛善根。」

  

  10、毀一衆生樂 自身且遭損 況毀等虛空 有情之安樂

  

  假使殺害一個人,毀掉他這一生活著的快樂,此殺人者來世將遭受墮到地獄,受寒熱之苦一中劫的異熟果報,和償命五百世的等流果報,他自己的快樂也因此將遭損壞。那麼,如果拋棄等虛空無邊有情快樂之根本的菩提心,而使安置衆生于快樂處的想法和行爲之流中斷,罪過很大就不用說了。或許有人認爲菩提心戒與別解脫戒不同,若是犯了菩提心戒,還可以再受還淨,所以雖有毀犯亦無妨。若是有此想法,底下就說:

  

  11、如是墮罪力 具力菩提心 于輪回間雜 登地久耽擱

  

  如果犯了菩提心戒的根本墮罪後,依其對治法,再受具有力量的菩提心戒加以守護,如此反複地兩者輪流間雜著做時,將在輪回中長時輪轉,要耽擱很久才能獲得登地果位,這並不是純淨的持守菩提心戒。

  

  12、是故如承諾 我應恭敬行

  

  違犯菩提心戒,除了惡道外再也沒有適當的去處,因此,自己在一開始受菩提心戒時是如何承諾,我就應該像那樣努力恭敬如實地去做。

  

  (3)、行爲精進不退

  

  13、今後若不勤 將漸趨下行 雖益衆有情 無數佛逝去

  然因己罪過 未得佛化育

  

  從受菩提心戒的今天開始,若不歡喜努力于行持戒律,由于違犯所承諾的過失,死後將生到惡道,從下再往下走,也就是從畜生道到餓鬼道,再從餓鬼道到地獄道。如果認爲雖然如此,但將來還是會遇到佛降臨世間,到時候再發菩提心,便可因而獲善道得解脫,不也是有可能嗎?不!這是很困難的!正如過去雖有無數利樂等虛空一切衆生的佛陀降臨世間,說法後入涅槃,但是自己卻因煩惱驅使造惡的罪過,由惡道再生惡道,遭受劇烈的痛苦,始終不能成爲過去諸佛救怙脫離惡道、安撫痛苦的對象。

  

  14、若我如故犯 反複惡道中 領受疾病縛 切割劈剖苦

  

  如果我仍然像過去一樣,被貪、瞋等煩惱驅使,而造下殺生等惡業,此惡業的結果,將和以前一樣,一再地趣向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即使偶爾獲得善道人身,也會有氣膽涎等病纏身,還會有被判刑關在監獄、铐上腳鐐手铐、被劈割肢解身體等種種劇烈痛苦。

  

  2、思惟所依暇滿而不放逸

  

  (1)、思惟暇滿難得而不放逸

  

  15、值佛出世間 爲人且信佛 善法得娴熟 稀有何時得

  

  已獲難得八暇十圓滿的清淨人身,且逢如來出現世間,自己不但五官具足且對佛的功德有信心,遇善知識,具足修法的順緣,能如實娴熟善法,像這樣,從因、喻、數目來看都是極爲稀有之事,什麼時候能輕易獲得呢?

  

  16、如今雖無病 食豐無損傷 然壽剎那欺 身猶暫借物

  

  發菩提心後,應該盡速行持菩提心戒的原因在哪裏呢?暇滿的身體極不穩固,其本質是無常的,今天雖無病痛,食物無缺,亦無任何損傷,但自己的壽命卻會剎那消失,是不能信賴的,到那時候,這身體就像暫時向別人借來的物品,是閻羅王突然會奪走的東西。

  

  17、似己如是行 人身亦難得 若不得人身 唯惡無善行

  

  若是生 到惡道,就沒有行善的機會,原因又是什麼?像現在自己這樣不知行善而造惡的行爲,恐怕他世連善道的人身也得不到,要是沒得到法所依的人身,得到惡道身時,就像大多數的畜生,相互吃食、攻擊、殺害等,唯有造惡,根本沒有心存善念互相利益的行善機會,只能在互相傷害中過日子。

  

  18、今具行善緣 而我卻不爲 惡趣苦逼時 愚昧複何爲

  

  如今得到八暇十圓滿的人身寶,具有行善、聞思修正法、行持菩薩叁戒律的機緣,具有想做任何善事、修任何正法,就能做能修的順緣,而我卻被懶散懈怠左右,不知如實行善,等到他世生到地獄等惡道,在寒熱饑渴等痛苦中過日子時,極爲愚昧完全不知取舍,到那時候,自己又能做些什麼呢?

  

  19、既未行諸善 複造衆惡業 百千萬劫中 不聞善道名

  

  現在,自己在這有法的人身上發了菩提心,之後既沒有如實行持菩提心戒的六度或菩薩叁戒的善事,又因貪等煩惱的驅使,造了許多違反菩提心戒的惡業罪行。如此,在未來百千萬劫間的他生中,將連人天善道的名稱也聽聞不到,得不到善道身就更不用說了。

  

  20、是故世尊說 如海中盲龜 頸入轭木孔 人身極難得

  

  生惡道時連善道的名稱也聽不到,因此,世尊在《難陀出家經》中比喻說到,好比等同叁千大千世界的大海,被風吹得動蕩不停,海面上有一個牛耕田時架在牛後頸的轭木,這轭木有四肘長,中央有一個圓孔,海底有一只雙眼都瞎了的烏龜,每一百年頭才冒出海面一次,在那個時候,烏龜的頸正好伸入被風吹得到處飄蕩的轭木孔中,這是極爲…

《入菩薩行論 第四品 不放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