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P2

  ..續本文上一頁情的時候,突然就死亡了,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這種情形。

  佛陀在經典中曾提到,叁界的無常就像秋天裏天空的雲彩般,衆生的生死不斷的輪轉交替著,聖賢者來看,就像一場歌舞劇般。衆生的壽命如風一樣,在剎那剎那間就消失了。從我們生下來到死亡,這當中的壽命有如水從高山往下流般地急速流失、很快地耗盡。

  我們得到殊勝、有佛法的人身,想修行是隨時可以修行。雖然得到這樣的人身了,但是,我們卻不一定會在什麼時候死亡,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地、一再地思惟無常。

  我們在世間所從事的士農工商等工作,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爲了讓自己不死,雖然如此,但是導致我們死亡的條件因素卻很多,這些因素不用去找就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它是非常多的。讓我們活著的因緣條件是那麼少,而導致我們死亡的因素卻是那麼多,今天會不會死,自己也都沒有把握。

  因此,當我們想要修行的念頭一生起的時候,就必須馬上修行,並且努力精進的修。絕對不可說:我今天不修沒關系,明天再修;明天不修後天修。像這樣一再地拖延,極有可能在還沒有開始修行前就死亡了,是有這種危險性的,我們必須一再地思惟這種情形。

  當我們獲得難得的八暇十圓滿人身後,對于死亡要常加思惟,對無常思惟得越多,法就修得越多;我們要是無法思惟無常,就無法將佛法修得好。我們若是不修持佛法,哪天生命終了,閻羅王要來帶走我們時,才後悔自己這一生沒有好好修行,到生命臨終才生起後悔之心是沒有用的。因此,噶當巴上師就說:「思惟死無常是激勵我們走在法的道路上,是幫助我們的上師。」

  叁、修因果業力

  第叁要講到思惟業因果,善惡是業,果是苦樂,也就是說業有善業跟惡業,果有樂果跟苦果。我們得到十八暇滿人身後,就應思惟爲何是難獲得的?道理在哪裏?知道後還要思惟,我們現在所獲的暇滿人身是很難長久活在這世間的,因此我們思惟無常,之後,還要再想想,當我們死後,是不是就像水潑在地上幹掉般完全沒有了?來世會生在善道或惡道?到底來世我們將生到什麼地方?來世會是怎樣的情形?這些都取決于我們所造、所行的善惡業,我們要思惟這個道理。

  得到暇滿人身後,要一再地思惟死無常,經過這樣的思惟後,對于不殺生等善業,也做了相當的修行,死的時候就能生到善道或得到解脫。所謂的善道,就是像現在所得到的有佛法的暇滿人身,或甚至比這個人身還殊勝的人身,以及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道中,這就是善道。講到解脫,指的是從輪回的生、老、病、死苦中解脫出來,得到聲聞乘的果位或得到緣覺乘的果位,或得到最頂上、最殊勝的佛陀果位,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思惟死無常並進入佛門,在死亡來臨前,我們若能如法修行,那麼我們將得到來世善道身的果,讓我們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快樂,這種情形是絕對真實不欺诳的。

  我們現在雖然得到殊勝的暇滿人身,若是不思惟死無常,一心只想著這一世的世間事業,想著怎樣照顧自己的親人,怎樣消滅自己的仇敵,怎樣去跟他人競爭,整個心都被貪、瞋、癡、慢、疑所左右、所轉,然後就做出很多的殺、盜、淫等惡業,那麼死後將馬上墮到地獄道或餓鬼道,除此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去處可去。談到地獄跟餓鬼,現在我們當然看不到,但是像山上的野獸、小鳥、狗等動物,以及海中的動物,我們的眼睛還是能看到畜生道的。若是來世墮到畜生道,會有什麼樣的痛苦,我們現在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

  餓鬼道又分外障的餓鬼、內障的餓鬼,地獄道則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以上所講地獄、餓鬼衆生的痛苦,若是一一去想,那真是無法想像、也不敢想像,因爲他們的苦是無法思議的。

  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所受寒熱、饑渴、愚癡及被役使等的痛苦,主要都是在我們得到人身時,因具有惡心念並且在行爲上造了殺生、偷盜、邪淫等十惡業或五無間重罪,所得到的結果。

  同樣生爲人,不管是男或是女,有些人就有很多的病痛;有些人經常的遭受水災、火災或猛獸、官司等的傷害;有些人有缺手、斷腳、瘖啞等殘廢情形;有些人有心裏老是不穩定而發瘋的情形;有些人老是經常的同自己的仇敵相遇。總之,雖然生爲人卻不快樂,有很多痛苦,這往往是因爲自己過去的惡心念所造的惡果,絕對不是無因無緣突然發生的。

  同樣生爲人,有些人沒有病痛且非常長壽,想做什麼都能如願達成,一生富裕、快樂、無憂無慮。這種情形也不是無因無緣産生的,那是過去世心中常存善念、幫助他人所得的結果。

  行善所得的果是快樂,造惡所得的果是痛苦,這種情形是絕對沒有欺诳的,這也是佛陀在經典中所告訴我們的。我們應如是的一再思惟,在自己這一生中,盡力的斷除身、口、意的惡業,然後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行一切善。

  貳、正修菩提心

  講到修菩提心,就是要修勝義谛菩提心跟世俗谛菩提心。在修勝義谛菩提心上,分爲前行、正行跟結行叁個部分。

  一、修勝義菩提心

  (一)、修加行

  在修菩提心之前,我們首先應皈依跟發心。在皈依及發心上,我們依阿底峽尊者所做的皈依發心偈來念誦,也就是平常我們所念的:

  桑傑卻檔措吉秋南拉,強秋巴杜達尼架速企;

  達及謹叟吉貝索南吉,卓拉片企桑傑竹巴修,

  此偈的意思爲: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諸福德,爲利衆生願成佛。

  在正修菩提心之前,我們都應像這樣念誦並皈依、發心。

  皈依、發心後,就是向上師、本尊祈請。先觀想自己的上師、善知識與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是無二無別的,然後一再地向上師、大悲觀世音菩薩祈請。

  我們要這樣想:上師跟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體性是無二無別的,正端坐在自己前面的虛空中,自己在上師、本尊前獻上七支供養,也就是頂禮支、供養支、忏罪支、隨喜其他衆生善根的隨喜支、請轉*輪支、請佛住世不入涅槃支,然後將所有善根功德爲利他而回向的回向支。這跟【普賢行願品】中的前段相同,也是我們平常課誦的內容,按照這樣去念誦並且思惟文字的意義,以此供養上師本尊。若不按【普賢行願品】念誦也可以,我們可依照自己所知道的念誦、獻七支供養。

  獻完七支供養後,接著坐在舒適的座墊上,雙腳結金剛跏趺坐,數息二十一次,以氣的一呼一吸算一次,如此數二十一次,在這當中不混亂、不錯誤、不多不少的數息二十一次。

  皈依、發心和七支供養都是讓我們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的方法,數息二十一次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定下來,勝任修行,以上是加行的部分。

  (二)、修正行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住賴耶

  本頌正文中所講「諸法如夢」,就是說一切爲我們所執取的境,如色、聲、香、味、觸、外器世間的山河大地、內在的有情衆生等,所現一切景象有如夜晚的夢境一般,沒有差別。實際上是因爲我們的心識迷惑了,才顯現出外在的器世間以及內在的有情衆生,其實除了心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法。對于這些實際上是我們所捏造虛構的器世間、有情衆生,我們都應將它斷除。應知一切法都是我們迷惑的心識所展現的,它只是一種顯現而已,並無實性。對于一切外在的境都應如此瞭解、深信,然後安定下來,內觀自己的心性。

  當如此修時,我們可能會認爲自己的心是真實的、是存在的。這時就要觀明知心及無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將心任持在明知的體性中,然後觀察自己的心,去找出心是從何而生?如何生?當我們這樣去找時,根本找不到,因此「生」是空的。

  我們用什麼方法觀察分析呢?我們可以這樣觀察:是不是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起?或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或從虛空中生起?到底它生起之處在哪裏?眼識生起時,我們就觀察眼識到底是從眼識的境──色所生起呢?或是從眼根生起?抑或是從境、根之中生起?如此觀察、如此尋找,根本找不到生起的方法,所以我們說「生」是空的。

  再來,講「生、住、滅」中的「住」,這住也是空的。心到底住在何處?住在上半身還是住在下半身?住在身外還是住在身內?是住在皮膚上還是在肉上?住在骨頭上還是在骨髓上?現在我們這個心到底住在何處?是住在這個手腳身體以外呢?或是在屋子?或山、水?或其他衆生身上?心到底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去找、去慢慢的觀察,然後保持在自心的心性中。如此去找,根本找不到心的住處,所以「生、住、滅」中間的住是空的。

  心的滅也是空的。一開始就找不到「生」,中間的「住」也找不到,自然就沒有「滅」,所以說最後的「滅」也是空的。這就像一開始根本就沒生小孩,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的孩子死亡了,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此觀察生、住、滅,然後再清楚看看「心」,它的顔色是白?是紅、黃?是圓形的?是長方形的?還是橢圓的?當我們如此去找時,就清清楚楚的知道,「心」根本沒有任何顔色,沒有任何形狀。「心」住在身外或是住在身內?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根本找不到它的住處,所以我們心識的體性根本是無實的。知道後,我們就在無念中禅定,然後保持在明智的體性中。

  如此住定時,也就是說安住在自己的面目上時,就會認爲自己的身心是空的、是一無所有的,也就是對治實有的,對治到一切都是無的,這種念頭會産生。接著本頌就說:「對治亦自滅」或稱:「對治自地解脫」。用思惟自己身心是空的,來對治身心是實有的執著。接著再看看「身心是空的」這個對治法的體性,這個對治法也是沒有自性的,然後離一切戲論,將我們的心安住在離一切戲論中。

  要如何安住在如此的境界中?本頌說:「道體住含藏」,這就是說要離七識。我們有眼識…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皈依之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