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的时候,突然就死亡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形。
佛陀在经典中曾提到,三界的无常就像秋天里天空的云彩般,众生的生死不断的轮转交替着,圣贤者来看,就像一场歌舞剧般。众生的寿命如风一样,在剎那剎那间就消失了。从我们生下来到死亡,这当中的寿命有如水从高山往下流般地急速流失、很快地耗尽。
我们得到殊胜、有佛法的人身,想修行是随时可以修行。虽然得到这样的人身了,但是,我们却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死亡,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地、一再地思惟无常。
我们在世间所从事的士农工商等工作,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不死,虽然如此,但是导致我们死亡的条件因素却很多,这些因素不用去找就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它是非常多的。让我们活着的因缘条件是那么少,而导致我们死亡的因素却是那么多,今天会不会死,自己也都没有把握。
因此,当我们想要修行的念头一生起的时候,就必须马上修行,并且努力精进的修。绝对不可说:我今天不修没关系,明天再修;明天不修后天修。像这样一再地拖延,极有可能在还没有开始修行前就死亡了,是有这种危险性的,我们必须一再地思惟这种情形。
当我们获得难得的八暇十圆满人身后,对于死亡要常加思惟,对无常思惟得越多,法就修得越多;我们要是无法思惟无常,就无法将佛法修得好。我们若是不修持佛法,哪天生命终了,阎罗王要来带走我们时,才后悔自己这一生没有好好修行,到生命临终才生起后悔之心是没有用的。因此,噶当巴上师就说:「思惟死无常是激励我们走在法的道路上,是帮助我们的上师。」
三、修因果业力
第三要讲到思惟业因果,善恶是业,果是苦乐,也就是说业有善业跟恶业,果有乐果跟苦果。我们得到十八暇满人身后,就应思惟为何是难获得的?道理在哪里?知道后还要思惟,我们现在所获的暇满人身是很难长久活在这世间的,因此我们思惟无常,之后,还要再想想,当我们死后,是不是就像水泼在地上干掉般完全没有了?来世会生在善道或恶道?到底来世我们将生到什么地方?来世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所造、所行的善恶业,我们要思惟这个道理。
得到暇满人身后,要一再地思惟死无常,经过这样的思惟后,对于不杀生等善业,也做了相当的修行,死的时候就能生到善道或得到解脱。所谓的善道,就是像现在所得到的有佛法的暇满人身,或甚至比这个人身还殊胜的人身,以及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道中,这就是善道。讲到解脱,指的是从轮回的生、老、病、死苦中解脱出来,得到声闻乘的果位或得到缘觉乘的果位,或得到最顶上、最殊胜的佛陀果位,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思惟死无常并进入佛门,在死亡来临前,我们若能如法修行,那么我们将得到来世善道身的果,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快乐,这种情形是绝对真实不欺诳的。
我们现在虽然得到殊胜的暇满人身,若是不思惟死无常,一心只想着这一世的世间事业,想着怎样照顾自己的亲人,怎样消灭自己的仇敌,怎样去跟他人竞争,整个心都被贪、瞋、痴、慢、疑所左右、所转,然后就做出很多的杀、盗、淫等恶业,那么死后将马上堕到地狱道或饿鬼道,除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去处可去。谈到地狱跟饿鬼,现在我们当然看不到,但是像山上的野兽、小鸟、狗等动物,以及海中的动物,我们的眼睛还是能看到畜生道的。若是来世堕到畜生道,会有什么样的痛苦,我们现在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
饿鬼道又分外障的饿鬼、内障的饿鬼,地狱道则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以上所讲地狱、饿鬼众生的痛苦,若是一一去想,那真是无法想像、也不敢想像,因为他们的苦是无法思议的。
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所受寒热、饥渴、愚痴及被役使等的痛苦,主要都是在我们得到人身时,因具有恶心念并且在行为上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等十恶业或五无间重罪,所得到的结果。
同样生为人,不管是男或是女,有些人就有很多的病痛;有些人经常的遭受水灾、火灾或猛兽、官司等的伤害;有些人有缺手、断脚、瘖哑等残废情形;有些人有心里老是不稳定而发疯的情形;有些人老是经常的同自己的仇敌相遇。总之,虽然生为人却不快乐,有很多痛苦,这往往是因为自己过去的恶心念所造的恶果,绝对不是无因无缘突然发生的。
同样生为人,有些人没有病痛且非常长寿,想做什么都能如愿达成,一生富裕、快乐、无忧无虑。这种情形也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那是过去世心中常存善念、帮助他人所得的结果。
行善所得的果是快乐,造恶所得的果是痛苦,这种情形是绝对没有欺诳的,这也是佛陀在经典中所告诉我们的。我们应如是的一再思惟,在自己这一生中,尽力的断除身、口、意的恶业,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行一切善。
贰、正修菩提心
讲到修菩提心,就是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跟世俗谛菩提心。在修胜义谛菩提心上,分为前行、正行跟结行三个部分。
一、修胜义菩提心
(一)、修加行
在修菩提心之前,我们首先应皈依跟发心。在皈依及发心上,我们依阿底峡尊者所做的皈依发心偈来念诵,也就是平常我们所念的:
桑杰却档措吉秋南拉,强秋巴杜达尼架速企;
达及谨叟吉贝索南吉,卓拉片企桑杰竹巴修,
此偈的意思为: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诸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在正修菩提心之前,我们都应像这样念诵并皈依、发心。
皈依、发心后,就是向上师、本尊祈请。先观想自己的上师、善知识与本尊大悲观世音菩萨是无二无别的,然后一再地向上师、大悲观世音菩萨祈请。
我们要这样想:上师跟本尊大悲观世音菩萨的体性是无二无别的,正端坐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自己在上师、本尊前献上七支供养,也就是顶礼支、供养支、忏罪支、随喜其他众生善根的随喜支、请转*轮支、请佛住世不入涅槃支,然后将所有善根功德为利他而回向的回向支。这跟【普贤行愿品】中的前段相同,也是我们平常课诵的内容,按照这样去念诵并且思惟文字的意义,以此供养上师本尊。若不按【普贤行愿品】念诵也可以,我们可依照自己所知道的念诵、献七支供养。
献完七支供养后,接着坐在舒适的座垫上,双脚结金刚跏趺坐,数息二十一次,以气的一呼一吸算一次,如此数二十一次,在这当中不混乱、不错误、不多不少的数息二十一次。
皈依、发心和七支供养都是让我们累积资粮、清净罪障的方法,数息二十一次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定下来,胜任修行,以上是加行的部分。
(二)、修正行
思诸法如梦
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
道体住赖耶
本颂正文中所讲「诸法如梦」,就是说一切为我们所执取的境,如色、声、香、味、触、外器世间的山河大地、内在的有情众生等,所现一切景象有如夜晚的梦境一般,没有差别。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心识迷惑了,才显现出外在的器世间以及内在的有情众生,其实除了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法。对于这些实际上是我们所捏造虚构的器世间、有情众生,我们都应将它断除。应知一切法都是我们迷惑的心识所展现的,它只是一种显现而已,并无实性。对于一切外在的境都应如此瞭解、深信,然后安定下来,内观自己的心性。
当如此修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真实的、是存在的。这时就要观明知心及无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将心任持在明知的体性中,然后观察自己的心,去找出心是从何而生?如何生?当我们这样去找时,根本找不到,因此「生」是空的。
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分析呢?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是不是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或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或从虚空中生起?到底它生起之处在哪里?眼识生起时,我们就观察眼识到底是从眼识的境──色所生起呢?或是从眼根生起?抑或是从境、根之中生起?如此观察、如此寻找,根本找不到生起的方法,所以我们说「生」是空的。
再来,讲「生、住、灭」中的「住」,这住也是空的。心到底住在何处?住在上半身还是住在下半身?住在身外还是住在身内?是住在皮肤上还是在肉上?住在骨头上还是在骨髓上?现在我们这个心到底住在何处?是住在这个手脚身体以外呢?或是在屋子?或山、水?或其他众生身上?心到底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去找、去慢慢的观察,然后保持在自心的心性中。如此去找,根本找不到心的住处,所以「生、住、灭」中间的住是空的。
心的灭也是空的。一开始就找不到「生」,中间的「住」也找不到,自然就没有「灭」,所以说最后的「灭」也是空的。这就像一开始根本就没生小孩,一个不会生育的女人的孩子死亡了,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此观察生、住、灭,然后再清楚看看「心」,它的颜色是白?是红、黄?是圆形的?是长方形的?还是椭圆的?当我们如此去找时,就清清楚楚的知道,「心」根本没有任何颜色,没有任何形状。「心」住在身外或是住在身内?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根本找不到它的住处,所以我们心识的体性根本是无实的。知道后,我们就在无念中禅定,然后保持在明智的体性中。
如此住定时,也就是说安住在自己的面目上时,就会认为自己的身心是空的、是一无所有的,也就是对治实有的,对治到一切都是无的,这种念头会产生。接着本颂就说:「对治亦自灭」或称:「对治自地解脱」。用思惟自己身心是空的,来对治身心是实有的执着。接着再看看「身心是空的」这个对治法的体性,这个对治法也是没有自性的,然后离一切戏论,将我们的心安住在离一切戏论中。
要如何安住在如此的境界中?本颂说:「道体住含藏」,这就是说要离七识。我们有眼识…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